吴颖雯
客家人善饮、养生,饮食上物尽其用,这与客家人的特殊历史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而今,他们早已在闽西生活许久,那盘菜、那碗汤、那壶酒,隐藏着的是他们与自然的对话,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他们对人热情,对食材热情,对生活热情,而热情之下,是智慧。
第一次到龙岩长汀,深感相见恨晚。这个山城,处处隐藏着惊喜。
长汀是“客家首府”,聚集着大量的客家人。从西晋至北宋年间,大量中原汉人南迁,抵达福建的客家先民最终落脚汀州府一带,包括今长汀、宁化、上杭等地。在很长时间内,它是闽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时至今日,长汀古城里依旧保有相对完整而逶迤的唐宋古城墙,有文庙、城隍庙等置县标配的古建,还有早已停航的汀江古埠。午后,路过三元阁,隧道里坐满了老人,他们清亮的山歌在隧道里回响,直撞击耳膜。老阿姨们挽着胳膊,“嬉笑怒骂”,听不懂客家话的我们,也不禁莞尔。生活里点滴的热情与活力,让长汀这座古城虽庄重却不沉重。
我乐于与客家人打交道。
客家人的热情和豪爽是直接而强烈的。贫瘠的土地、物资缺乏的生存环境,反而孕育了他们豁达的心态。他们在这群山之间安生,物尽其用,适时养生,倒也活得自在与豁达。而这里的食物,恰如其人——朴实与量足,是为热情;热情而节制,是为礼;物尽其用,是为智慧。
人如其酒
冬至前后,正是客家人酿酒的好时节——粮食丰收,农忙已过,此时酿制的新酒,正好赶得上春节待客的宴席。
关于客家米酒,着实印象深刻。曾经在龙岩培田游玩时,在一座闽西传统古民居里,错把米酒当香茗,一饮而尽,一股冲劲在喉咙炸开时,眼睛都睁不开了,晃过神来,却有一股回甘在舌尖蔓延。于是,那杯米酒与那座九厅十八井,成了我对客家最初的印象。
客家人善饮。80后的阿朴,自幼时就经常醉倒在酒缸边,据说,阿朴的爸爸也是这样“醉过来”的,尤其是还未添加山泉水再度发酵前的酒,客家人称其为“酒娘”。酒娘甜度较高,只要一发酵出来,就深深地诱惑着小“阿朴们”前仆后继。偷喝酒娘成了刺激又欢喜之事,大酒缸旁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小醉鬼”,倒是风趣。时至今日,客家人还会将米酒兑到白米饭里,日常食用。米酒渗透到客家人的日常,参与了他们大大小小的节日,装满米酒的锡壶摆满供桌,锡壶越多,彰显着家族人丁越发兴旺与荣耀。仪式中,米酒浇进土地里,给客家人的群山和相互依存的土地也添上几分醉意。
这方土地上,人如其酒——爽直而热烈。
正所谓“客来莫寒酸,客走咸菜汤”,客家人生活较为节俭,待客之时,却大方热情,鸡、鸭、鱼肉摆满宴席,长汀著名的“河田白斩鸡”也是“席上常客”。宴席上,酒是最为缺不得的,所谓“壶中无酒难留客”。客家人常“以客待客”,招待两位客人,可能会让亲朋好友一同上场,聊个天,吃个饭,喝大酒。即便现在有啤酒、白酒来“分瓜江山”,许多人还是习惯上壶米酒。这酒桌上规矩不少,如斟酒敬酒都得先来宾,后长辈,再他人;别人敬的酒若没喝完,不能放回桌上,得一直端着。
我曾两次机缘“闯进”人家的饭局,成了“客”,刚落座,饭未进口,即被敬上酒。长汀人上酒桌,不喝得酩酊大醉不罢休,而劝酒也是别有趣味。有缘相见,这酒得喝;吃了鱼头,“鱼头酒三杯”,逃不过;鸡头鸡屁股、鱼头鱼尾对着的客人,必须喝;这天聊得对头了,更得喝。每杯酒都有“必喝”的理由,而这背后,除却了客家人的热情之外,还有客家人推崇的长幼尊卑,待客之道。当一位客家人为你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客家文化之时,你手中的这杯酒,也就成了表达敬意的最好凭借。
生于斯,食于斯
长汀此时正是吃大薯的季节。
我们在长汀吃的第一道美食,即是煎薯饼。大薯磨成泥,拌上大葱、盐、味精,放进热锅里煎至金黄,细细咬上一口,倒有浓郁的山药味,如果能就着“兜汤”吃,味道则更美。这种粗粮的运用在长汀的饮食中并不少见。广泛种植与运用番薯、木薯等粗粮,是种生存无奈,也是种生存智慧。闽西客家人迁徙的地方多为交通不甚便利的山区,“汀地瘠多山”,加上原住民的排挤,并没有足够的良田以耕种水稻。于是,客家人物尽其用,细粮不足则用粗粮代,主粮不足还有瓜菜在,肉食不足可靠素食代。相较于“高贵”的鱼翅燕窝,相较于华丽的刀工摆盘,它们更为实在、功利——吃得饱、可生存,成了最为重要的事。
深秋时节,我们机缘巧合地参与了一场长汀人的家宴。长汀美食分量大,待客的餐桌上,汆猪肉、红菇炖汤、白斩鸡、豆腐丸等,一大盘、一大盆,甚至在厦门那细细长长的簸箕粄,在长汀也足有大拇指一般粗细。家宴席上虽没有备酒,十几道分量十足的菜肴也足以显示主人的热情。因为是家宴,大家吃得放松,小朋友也端着碗在妈妈身边“指点江山”,装得满满一碗。不消半个钟头,十幾份菜已是风卷残云。
家宴中一道红菇炖汤,鲜味十足,是长汀人最爱的当季好食。因长汀是红菇的重要产地,红菇的功效在民间被广泛熟知与利用,这价格不菲的红菇在长汀,却成了道家常菜,甚至用红菇炖烧腐竹,简直算是“暴殄天物”。这个时节正是进补之时。客家人重食补,尤其对草药多加利用,除红菇之外,当地常用于炖汤的还有滋补强肾、宁心安神之效的石参根,清热、滋阴降火的白花牛奶根等。这药根饮食文化概源于客家先人在迁徙过程、山区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草木药效常识,而常行于医疗设备缺失的山区,自然又更加重视食补养生了。
在阿朴的印象中, 除了炖汤外,客家人的进补食材以鸡、鸭为主,尤其是鸡肉。在长汀人看来,鸡比鸭更为贵重,当年物资缺乏时,过年的鸡头足足要摆上一整个正月才行。冬至时,一些长汀人还食用鹿茸和狗肉,民间流传着“小狗补肾、中狗补血、老狗去风湿”的说法。
客家人的食补,不仅仅体现在煲汤之中。他们的养生话题,第一个骄傲提起的总是女人的坐月子。酒娘是客家女人坐月子的必备营养品,可蒸蛋、炖鸡,以起催乳之用;或加入炒过的黑豆和捣烂的生姜、红糖,隔水炖上十几分钟,以起滋补、祛风寒之效。“长汀的产妇是得到最好的调养的”,他们自信的脸容,仿若如是说。
食于长汀,是件幸福之事,人们在此生活,吃得当季,吃得得当。这一杯酒、一盆菜、一碗汤中,朴实而热烈,是客家人的热情,也是客家人的生活智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