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校企联合办学的课程资源开发

2017-12-15 09:30陈世高张道清
中国市场 2017年35期
关键词:社会体育校企联合课程资源

陈世高 张道清

[摘 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阶段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重在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是适应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已日趋成熟,但课程资源仍显薄弱。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走校企联合之路、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经验及不足,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社会体育;校企联合;课程资源;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5.225

1 前 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行“应用型”人才模式,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校企联合办学成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学校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高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健身企业校企联合办学实践为依据,分析研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现状,尤其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旨在探寻一条适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道路,有效推进校企联合办学进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利于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北文理学院等多所湖北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办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等方法,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国家关于校企联合办学的相关政策,以及兄弟院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总结提出可行性课程资源开发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应以质量为本,把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开发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

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启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平台和联合课程资源的开發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校企联合办学,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支持企业技术革新,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训平台,满足高校学生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需要。合作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

3.3 专业人才模式改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为专业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有两类较为重要的专业方向:一类是社区体育服务(包括体育健身服务),另一类是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湖北文理学院正是以这两条主要线路展开校企联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寻找突破口。主要合作内容归纳为“四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完成学业评价。深化人才模式改革,倡导校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4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现阶段,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以实践课程为主,服务于健身指导,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爵士舞、肚皮舞、街舞、瑜伽、普拉提、莱美、器械、健身健美、动感单车、私人教练等。另外,体育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会籍营销、运动营养等课程。一方面,企业得益于学校提供的理论帮助和技术支持,推进文化建设,提高运行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则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和课程资源,实习实训,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3.5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说,校企联合办学是一次办学模式的创新,课程资源开发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仍显诸多不足。一是资源分配问题。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开设联合课程在获得较多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势必会消耗企业的人力,导致一些联合课程落实不力,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生管理问题。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管理滞后,部分学生接触到企业课程之后对企业工作的欲望大于在校学习的求知欲,选择留在企业工作,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学业的完成。三是教师能力问题。包括企业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和学校教师的企业化成度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联合不断深入,共创双赢,课程资源开发已初见成效。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满足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需求,丰富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效益和学校办学活力,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2 建议

第一,深化教育改革,坚定“应用型”人才模式。普通高校应深刻领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精神,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需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为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提升专业建设能力。学校应加大对校企联合办学的投入,增加办学经费,完善联合办学的基础设施,如大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造等物质资源,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另外是人力资源配置,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导师,为校企联合办学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学生学业管理,引导学生明确了解校企联合课程,完成学业和职业规划。

第三,加强能力素质培养,促进教师“企业化”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校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保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化”转型是联合办学效果的关键。高校应采取具体措施,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社区、下企业,深刻理解校企联合的实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素质。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拓展联合课程资源。企业应重视和落实校企联合办学的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开设的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量,以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发挥校企联合课程的作用。要有效挖掘地域性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比如水上项目、登山类项目、户外阳光项目、室内健身类项目等。

第五,加强校际交流,倡导课程资源共享。高校办学,不仅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助,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还必须加强校际交流,互通有无,充分发挥各级“大学联盟”的作用,引进和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共享课程资源。另外,专业建设和发展要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依靠高等教育学会体育分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力,把握专业方向,深刻理解学科情报,合理开发有价值的专业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何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1):26-29.

[2]魏丽芝.首都体育学院与北京市健身俱乐部联合培养私教人才可行性分析与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3]訾向.宁波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状况实证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

[4]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5]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19-122.

[6]张振丰.论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利用[J].教育与职业,2006,15(6):88-90.

[7]顾亚平.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24(5):88-89.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体育校企联合课程资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