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事汐
中国历史上的诗人,最负盛名者当属李白。传说李白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唐朝以降,这位浪漫主义诗人愈发地浪漫起来——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祭天地与四时,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古代文人最深切的苦乐情怀,成为酒笔相伴的典型形象。
有趣的是,近来大火的手游“王者荣耀”却赐李白“青莲剑仙”的侠客形象,李太白不再长吁短叹,而是浪荡江湖,一怒便要拔剑出鞘。其实,历史上的太白果真好剑法,有史为证:“李白善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这是《新唐书·文苑传》的记载。想来也是,有了武功,方能“倚剑登高台”,要想快意恩仇,必得有两下子拿得出手的武艺傍身。身为出口成章的诗仙又兼通武艺,由此,我深敬李白。
世人敬李白者颇多,较我之“敬”,自然更有深意。他们敬的是以李白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墨客,推崇的是他们不为声名出卖自己的气度,是将传统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或者说,世人推崇的是李白作为“千古文人”所做的那个“侠客梦”,这个梦几乎可以等同为理想。
因这样的一份理想,众多文人“隐”起来了。大概因为朝堂总是有点污浊的,而文人又大多是精神上的洁癖,为保留纯洁的品质,他们最终趋向于精神和尊严层面上的“侠”,行役人间。他们不甘为统治者所驱使,宁愿在荒野草泽间独来独往,一个人与艰难世事相处一生。然而,这种“文人侠义”,既是文人们的铠甲,也是文人们的软肋。时代的哀音从来都是他们解不开的心结,连刀剑的光影都有着再明显不过的道德痕迹。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新一轮地对月狂抒,不可避免地再次落入“一身酒气,一纸哀伤”的窠臼之中。
可李白这位“谪仙人”却不同,在精神侠义的存在之外,他的理想是书剑飘零,经世济民。突然想起之前网络上很流行的联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简直是太白遗风。我敬李白,敬的便是他超乎同类的勇武、阳刚、积极进取。且看一首《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让人几乎怀疑那薄如蝉翼的纸张能否托起他笔墨的重量。也是在这篇《侠客行》中,李白提到了两个人,侯赢和朱亥,他们一个是监门吏,一个是屠夫,身份低微,但李白称他们为侠客。李白从没有否定失落的侠客走向民间,但他绝不会支持走向民间的侠客就此“我甘心做我的茧”。茧里的黑暗,他不喜欢。我私自揣摩,李白写这首诗,实际上有疑问与呼告的意味,天下的侠士都到哪儿去了?快别闪躲了,管你是什么人,敢想,敢为,甚至敢于放肆,那就可称“侠”了。李白以为,这世上已经有太多信奉双拳难敌四手的人,应当有人跳出来,直率地打了几下真拳。他那一颗不安分的灵魂,渴望超越自我的呐喊,只能侠义之行得到舒解。
李白也孤独。他一生仕途不顺,并没有找到政治理想的共鸣者。但求官路上看到的各种弊病与现实的黑暗,给予李白的不是自我封闭与牢骚满腹,而是“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疏阔。李白也爱做梦,他的手里常拿一柄宝剑,在众人皆称道“举重若轻”时,他直抒胸臆,“举轻若重”,勇力无限,始终怀揣向往光明的决心,不断寻找自己的一方政治天地,即使放到今天,也实在可贵。我们常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振奋己心,而这首诗却是李白受馋毁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我多盼望能生于彼时,与青莲对坐,看他慷慨豪壮,舞劍而歌。我必随声而和,泪流满面。孤独的侠士啊,侠于心,而现于身。
我深爱红楼元宵灯谜中的一句“性中自有大光明”,不问其原意,读来只觉得口齿余香。
侠者,大光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