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君
摘 要:语文是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科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并为专业课学习夯实基础。本文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分析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并重点探讨了利用视觉资源开展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旨在为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育价值与功能实现,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视觉资源;中职语文;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269-03
一、概念阐释
视觉文化是伴随着信息科技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形式,泛指一切以图像符号为主要元素并借助视知觉形式表现的文化。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将具有非视觉性的物象,通过视像化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表意浅白性,其在教育領域的教育价值正逐渐显现。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视觉文化资源,使之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不断提升。
二、研究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电子媒介逐渐开始渗透到社会各领域中,语言与图像的互动与转化日益频繁。视觉文化以图像符号为主要内容,其利用人们视知觉的形式进行表情达意,以视像化、图像化的方式,日益成为当今主流文化范式。从传播学维度来看,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其他诸如影视、图像、艺术、广告、服饰、建筑等,也都能够进行信息传递,且这些媒介因其形象与符号更加生动、直观,其传播效果也更感性、高效。视觉文化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体现出图片胜于文字的倾向,在电子传媒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以电视、电影、报纸、书刊、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以直观、感性的手法,营造出越来越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方式。在这样一个“可视时代”、“读图时代”,多媒体、微课、PPT 教学、云教育等,也开始成为被推崇的新型教育教学手段。齐立森认为,将视觉文化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将能改观当前教与学关系,促进教学效率与效果极大提升。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亦认为视觉文化能有效提升语言教学有效性。
视觉形象与符号更直观,视觉效果更形象、感性,因而,也能从更浅易的层面展现文化的内涵价值,有助于激发受众接受文化信息的兴趣与积极性。W. J. T. 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能跨越语言障碍。语文是一门言本位的学科,在视觉霸权不断扩张的时代,如果语文教育教学中,缺少了视觉文化呈现的各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将会变得不完整,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导致教学比较低效。
从本质上来说,语文也是一门语言,具有言本位的特征,其教育的目标便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而视觉文化以其即时性、消费性、无界性等特点,打破了语言文化的理性模式,以形象的方式表现主流文化形态,将传统的文本和阅读模式转变为视听模式。尽管其也存在平面化、简单化等不足,但因其声音与画面的表现力、渲染力比较强烈,可以为语文教学带来正向辅助价值,促进语文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语文教育与教学实践证明,高效的语文教学是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进行情境化语言教学,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试想,如果语文音视频教材缺少了声音和画面,那就会变得呆板和枯燥,不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语文的学习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职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教育信息的视觉解读与视觉表达,将直观的、具象的视觉文化融入其中,不断推进视觉文化与语文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以图像等为显性特征的语文教学语境,以减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阻碍与干扰,使其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意义指向等,学会应用文的写作,进而实现语文教与学思维转向。
中职语文教育属于人文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非专业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自我感悟与心灵觉悟,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其职业竞争能力。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萨洛韦认为,成功人士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情商要占80%,“情商”影响着智商的发挥。中职语文教学是认知和情感高度融合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思维特征,充满艺术虚构的想象力,富于创造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职场情商、人际交往及沟通表达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
中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相比较而言,语文在中职学校俨然成了“副课”。如果要改变这种尴尬地位,语文教师就要在学校教育目标的指导下,贴近学生的专业和社会人才需求标准,利用生动丰富的视觉资源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效、高质地开展教学,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初中学业没有过关,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惰性和厌学情绪比较明显,且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自制能力都不强。语文理解、表达、写作等综合能力普遍很低,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学习兴味索然。如果利用融汇了音视频、图画、艺术等的视觉资源进行教学,将能有效改观这一现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主动性,吸引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学创新性不足,师生之间互动性不强,教师讲的多,学生记得少,教学参与度很低。如果根据教学目标引入相应的视觉资源,将能实现以趣激学,引导学生乐学、爱学、善学语文课程。
三、研究现状
中职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功能。“育智、育技、育德、育信”是语文课功能及其课程拓展的四个支柱,也是文化育人的核心。语文课一要为专业课程服务,二要为学生人文修养养成服务,以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材中优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能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人性境界,帮助其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另外,现代应用文是传递信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等的重要工具,在企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与聘用中,很多都将其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可见,中职语文在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
但是,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学生、教师、学校、设施、教材、课程编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加之学生已有的语文基础差,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使得中职语文整体教学比较低效,无法有效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同时,很多学生及其家长也认为,上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能在社会上进行谋生。语文这门学科不是技术课,也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大多数学生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和技能学习中,而对于语文课则比较轻视。另外,不少中职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是一门付出和收获难成正比的科目,其教学效果也不会立刻显现,不如将就教学,因而,也很少去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拓展教材上的知识,创新教学手法等,长此以往,学生和教师都形成了对中职语文教学不重视的固化印象。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其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入选的文本大多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篇章,不仅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也降低了中职语文的教学实用性。再加上中职教育时间相对较短,要想通过现有语文教材,快速达到教学目标比较困难。
四、挖掘视觉文化资源,服务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
1、挖掘视觉资源,构建教学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职语文教学情境的构建非常关键,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激发,才能集中注意力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视觉资源构建的语文教学情境,具有现代化、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它重构了文化表现的形态,使语文知识的传播更加丰富、直观。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优选了不少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阅读这些文本,可能会在情感上难以深入进去,对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文章的文化背景感到遥远。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由于其创作时期是北宋,且是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醉翁亭的四季图片及相关解说呈现给学生,借助、图、文、声音、音乐等,打造一个如身临其境般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对醉翁亭的直观感受,缩短与醉翁亭的时空距离,从而激发探究本课内容的兴致。教师可以再利用多媒体将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和生平展现出来,指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及作者被贬的经历,去体味文中“乐”的情怀,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情怀,进而获得情感的共鸣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2、挖掘视觉资源,设计教学导入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方式,例如,图文展示、问题驱动、游戏导入等。良好的课堂导入,将能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7年路过清华园内的荷塘时,因感而发写的一篇描写荷花的佳作,与季羡林老先生的名作《清塘荷韵》具有同等文学地位。《荷塘月色》在中国文坛享有重要声誉,“充满诗意”,“形神兼备”,是当代散文中少有的美文,不少学者都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度挖掘。《荷塘月色》收入教材时,受到了廣大师生的热烈追捧,很多莘莘学子甚至都亲自去清华园赏荷,并立志要考入清华大学。在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围绕《荷塘月色》的主题,从清华园荷塘的实景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视觉资源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味《荷塘月色》中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怀。这样,以疑兴问,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深印脑海。再如,微课可谓是多媒体视觉语境下的重要学习资源,微课资源能细化中职语文教学模块,是学生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的核心支持。微课自2012年引入我国后,现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再如,《一只独立特行的猪》以平凡、朴实的语调,对潇洒而又特立独行“猪兄”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呼唤,以及对那些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和被设置生活却安之若素的人的蔑视。教师可以利用视觉资源,将普通猪的典型特点与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典型特点进行比较,提出什么是自由的问题,让学生以《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由的概念,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3、挖掘视觉资源,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东西,自然而然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究。中职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原因是所学知识不对胃口,没有兴趣去学。那么作为有“百科知识”之称的语文学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去挖掘视觉资源,因势利导,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课间和课前时间,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有计划地播放《中国诗词大会》、《我是演说家》、浙江经视的《新闻深呼吸》、钱江频道的《李玮脱口秀》、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词》以及东方卫视《今晚80后脱口秀》等。这些节目,与语文学科的关联性极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结合所学内容加以点拨,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习的兴趣就会调动起来,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跟着提高。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浙江卫视《小雨今夜秀》,嬉笑怒骂,说唱演绎,同样的新闻,不一样的秀,让人耳目一新,深受观众喜爱。《观点致胜》对全国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新闻热点、奇闻怪谈、名人轶事等进行评述。其评论追求不沉重、不刻薄、不教条,是一档值得一看的脱口秀节目,对开阔眼界、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
实践证明,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刺比单纯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挖掘视觉资源,改变教学方法
调查发现,教学方法的陈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挖掘视觉文化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功效自然显现出来。一些优秀的益智节目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的方向。比如,我们可以采用《中国诗词大会》中部分形式来组织古典诗词和文化常识的教学,让学生模仿《新闻深呼吸》搜集新闻并加以点评。《一站到底》节目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发掘个性,又充满悬念,深受学生喜爱。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吃透消化各知识点,一举攻破文言文这座“堡垒”。
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现场直接制作视频材料,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满足其获得感和表现欲望。教学中,笔者借助希沃授课助手软件,用手机移动画面,将学生的作业和学习状态直接投影屏幕上。现场直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学习自觉起来了,字也写端正了,学习参与度一下子高起来了,就是让人头痛的睡觉现象也大为减少。
5、挖掘专业视觉资源,开展语文教学
中职教育大纲强调,语文教学一定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出操作性强和职业化的特点。中职学生学习时间紧,在学习期间,语文课程教学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视觉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将视觉资源嵌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增添生动实用的情景训练。这样,既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实用性,也能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行的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章都与专业联系比较紧密,例如,《游褒禅山记》与旅游有关,《六国论》、《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与管理、沟通有关等。教学这些课文时,就可以将与专业相关的视觉资源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去理解课文内容,将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化作用。在学习“调查报告”的应用文体时,教师可参考专业教师的意见,设计相关的调查问题,这样可实现“文道结合”。
6、辩证应用视觉资源,高效开展语文教学
汉斯·乔纳斯说:“视觉所及之处,心灵必能到达。”《国语·周语下》也有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视觉对心灵具有开拓作用,心灵对视觉具有范导作用。从视觉开始而有了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认为,脸上方的眼睛是诸神最先造的器官,视觉是给人们带来最大福气的通道,它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非常喜爱感觉本身,甚至不惜离开实用而喜欢它,且喜爱视觉尤胜于其他。这些论断充分说明了视觉资源的强大魅力和功能。视觉文化传播方式与纯文字的阅读相比,其能更好地展现文化的魅力,并以丰富多彩的信息,触动受众的感官、精神、心理与兴趣需求点。尽管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的想象和思维,但是,动态的视觉形象却能冲击和激发受众的感性欲望,激发起内心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尽管学生在课堂教与学中占据主动位置,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却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视觉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认可表象与感官体验,这极大地推动了视觉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不过,视觉文化资源也并非皆是优秀的,而是良莠不齐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辩证地对待多元文化背景的视觉文化资源,在利用PPT、影像、MTV 等视觉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时,必须要对视觉资源进行甄别和优选,并避免形成对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模式的依赖。“工夫在诗外”,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专业性、职业性素质的提升,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及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自觉杜绝多媒体带来的不良视觉文化影响,从而以自身之正影响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提高審美品位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视觉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元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将丰富、生动的视觉资源合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的间接性、模糊性和不确切性,引领学生从生动形象、色彩逼真、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更好地获取蕴藏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茹娟,贾青. 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改进中职语文教学方式[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29-31.
[2] 蒋永华.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契合[J]. 职业技术,2016,15(04):83-84.
[3]王文浩. 调动学生“五觉”,提高语文课堂实效[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10):28-29.
[4] 李秀媚. 试论如何利用影视资源优化中职语文课堂[J]. 职业,2015,(23):122-123.
[5] 朱 颖. 论电影教学资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9):249.
[6] 邱 伟. 视觉文化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 文学教育(上),2015,(0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