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记念刘和珍君》和《祝福》的比较阅读

2017-12-12 21:47许明哲
考试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以小见大比较阅读悲剧

许明哲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提到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鲁迅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现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即通过异类相比法,“异中求同”的原则在比较中进一步深入对鲁迅思想及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鲁迅;比较阅读;异中求同;以小见大;叙述视点;倒叙;悲剧

比较阅读是打破语文课程教学中原有“一篇一教”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把内容或者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比较阅读的作用在于通过比较分析文本内容或者形式上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这样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文本的特点,加深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打破僵化的唯体裁论,引导学生在了解各种作品体裁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作品人物形象来体悟作品的时代价值,进而把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比较能力,提高判断水平。《记念刘和珍君》与《祝福》虽体裁不同,但在写作目的、叙述视点、叙述方式、思想价值等方面存在相同之处。

一、 通过小人物呈现大背景,以小见大

两篇作品创作的背景都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旧的权威已被打破,新的权威尚未建立,中国政治实际上陷入一种极其混乱的无序状态。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作品,创作于1926年4月,批判的是反动政府及反动文人。选录在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一。文章提及的刘和珍君、杨德群、段祺瑞等人都是真实人物,“三一八”惨案也是真实事件。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了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了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文章通过叙述刘和君等几位爱国学生的命运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的命运。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创作于1924年,选录在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三。以人物、情节、环境为基本要素,小说中所描写的人与事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改造。鲁迅在《祝福》里,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二、 运用见证人“我”的叙述视点,情真意切

两篇文章中都以“我”为叙述视角,一真实一虚构,但同样起着叙述角度,联系线索的作用,在表达情感上一直接一间接,“我”同样是作者情感表达的载体。

《记念刘和珍君》是叙事散文作品,《祝福》是小说作品,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两篇文章都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在文章中作为重要角色存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是作者鲁迅先生本人,是一位向往革命、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态度温和、爱国的热血青年。文章所写的人与事正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及忠实读者,文章所写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惨案,作者在文章写别人的故事,也是在写自己的故事,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作者内心无限的愤慨与哀痛。

《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小说,“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本人,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串联线索的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既亲眼看见祥林嫂,又亲耳听到别人介绍祥林嫂的信息,并且和祥林嫂相识,有直接的对话。

三、 运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

两篇文章都在开篇介绍故事的结局,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以非正常的方式结束生命,刘和珍被虐杀,祥林嫂在各种有形或无形之手的压迫下寂然死去,都在开篇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倒叙手法的运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记念刘和珍君》虽说散文自有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在叙述方式上也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全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从刘和珍、杨德群两君追悼会开始,以一个悲切的结局渲染环境氛围,在痛惜爱国青年死难的同时也能在文章开头就能触动读者的心灵,是怎样的死者会引起作者如此的哀痛?是怎般的残暴会让作者如此愤怒?紧接着作者进一步阐明写作的目的即控诉段政府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后面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写作目的、追述生前事迹、概括遇害事实、总结沉痛教训、热情讴歌赞扬。

《祝福》中序幕介绍了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接着叙述故事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其后才依时间顺序从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依次叙述祥林嫂来到鲁镇、被迫改嫁、再到鲁镇、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在小说序幕拉开之后介绍祥林嫂五年后老态呆滞的外貌到寂然死去,强化是让读者从故事结局里、强烈地预感到: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死去,必然有悲惨的经历。同时,又能引起读者急于了解祥林嫂是怎样死的?怎样沦为乞丐的?为什么要向“我”提出一连串关于有无灵魂、地狱,一家人死后能否见面的问题?她的死与鲁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鲁四要骂她“谬种”?这样,既提供故事线索,给读者造成悬念,又制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地表现了主题思想。

四、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悲剧性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经常渗透着深刻的悲剧性。在《记念刘和珍君》和《祝福》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人物的美好与结局的悲惨进行对比,用悲剧警示世人。

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预订《莽原》全年,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她反抗校长,勇敢顽强,有正义感、责任感;她参与请愿却遇害,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进步青年却遭到残暴的杀戮。“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而爱国青年被虐杀又成了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而临死前的肖像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人未死,魂已没。一个旧中国最底层老百姓在各双无形之手的摧残下,一步步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语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比较阅读,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拓宽思维,通过两个或多个文本比较,文本分析,从而在异中求同,在同中析义,更为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用更为广阔的视角看待事物,理解世界。这或许就是比较阅读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冯瑞庭.比较阅读法: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J].语文教学通,19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小见大比较阅读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论中国尚简的文化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