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莉+黄鲁玙+郑蕊+杨海坤
【摘 要】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隐性教育特征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借鉴西方隐性教育的成功经验,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三方面,对加强隐性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度思考。
【关键词】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61-02
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就掀起了研究隐性课程的热潮,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他认为:学生在正式课堂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学生还从学校生活的教育中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发展。由隐性课程我们可以推断出隐性教育的基本定义: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受教育者在没有受到教育者向其实施任何目的明确的具体措施,而仅凭自身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感知、认同、欣赏、崇敬,进而被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1](P.72-73)。
一、隐性教育特征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的显性教育的方法,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特征。
(一)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由于教育过程是在教师不指导,不参与,或较少指导和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什么”和“怎么学”“参与或不参与哪项活动”基本上是由学生自行决定和自行组织实施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度非常微小,而学生具有较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二)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和素质的多样性
着重于思想品德养成和素质培养,这既是隐性教育环境的基本创意,又是学生主体的自觉选择和必然选择。隐性教育可以丰富完善教育主体的动机、兴趣、情意、意志,性格等,可以提高学生除理论知识与认知以外的其他素质与能力,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成果,隐形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素质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主体的素质更具有多元化。
(三)教育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性教育是“无课堂”教育,这体现在教育因素的非封闭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上,学生在隐性教育中不再处于被动的一方,而是主动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另外,隐性教育中摒弃了“填鸭式”教学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更加开放、民主,降低了对老师的敬畏感与距离感,真正成为校园主人翁。
(四)教育方式的潜在性和濡染性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的是表面内容,而隐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感受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将之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过程,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念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这种渗透式教学具有很强的潜在性,濡染性,隐蔽性。
(五)教育评价的自我性和舆论性
隐形教育的评价具有两种途径,一是自我评价,即自我性;二是他人评价,即舆论性。由于发生评价的场合不一定都是正式的,很多自我评价是在反思自我对话内心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具有非程序性的特征。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调查中,他们认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排序是课堂学习、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网络论坛、社团活动、社交平臺;大学生了解各种资讯的主要途径是门户网站、网络论坛、报纸杂志、社交平台、社团活动、课堂学习,这两类调研结果的顺序大相径庭却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从教育理念上看:一是价值观教育边缘化。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力教育,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片面看重知识教育,过度倚重分数的局面,应试教育造成中国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渐被边缘化。二是价值观教育抽象化。价值观教育的语言和概念具有抽象性,并且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倾向于一味地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理想性,片面要求大学生将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教育模式上看:一是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空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高校思政课教材受制于时间等因素无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只是尽量做到跟住时代的脚步,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大学生由于自身精力和思维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仅仅是从宏观的形而上的角度出发,将核心价值观视作高阁之上的神明,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想法,使价值观的教学显得空洞苍白。二是教学手段死板生硬。尽管目前的科技进步对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减轻了教师上课板书的压力,但不难看出其强硬灌输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观,仍有不少高校教师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而对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考察还是以卷面的形式去判断。
从实践教育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实践相较于大学生的自身实践是十分有限的,教师会安排一些实践作业用以引导教学,而大学生极有可能仅仅是应付作业而趋于形式化。曾有调查显示,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的形式中,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了课堂教学的方式,而38.9%的高校采用了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28.6%的高校会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8%的高校在教学中选用了社会实践的方式,不难看出,显性教育仍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而隐性教育的潜力还有待挖掘。
三、西方隐性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隐形教育是指以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教育内容渗透于教育对象日常工作生活所接触的环境、娱乐、管理、服务等隐性教育因素中,从而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教育信息及教育内涵进行自主感知,自主选择及自主内化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早在十七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就显示出西方对于人类思想层面的关注与重视,西方国家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就,给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诸多借鉴和思考[2](P.10-12,23)。endprint
(一)通过法治形式以保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西方国家普遍将核心价值观纳入宪法及各类法律中,以法律这一最高准绳去要求公民。法律的权威不可侵犯,因此,这能很好地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隐性教育。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各种教育因素中,既体现在课堂教育之类的显性教育之中,还彰显在校园文化等隐性文化中,只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所处环境,学生才能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重视德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德育的宗旨在根本上是与国家利益相协调的,与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相吻合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使学生成长为与国家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
(四)隐性教育在其中的应用。如美国大学校园的设施建设,处处体现着学校的主流文化,小至路边的一桌一椅,大到学校的建筑,无不蕴含着价值观的教育理念;通过主流媒体,文学艺术作品塑造具有美国核心价值观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倡导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将美国精神渗透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之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日本还通过大众传媒及动画等载体对青年学生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使大学生在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中得到科学的解释及正确引导,并在开心娱乐的氛围中得到教育。
(五)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关注大学生自我体验教育。一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国家的形势与发展,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取之于时代用之于时代。西方国家尤其注重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表达,许多院校设有种类繁多的社团俱乐部。从学校对于社团俱乐部的资金支持、专业人员的匹配都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关注,这就使得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便具有了时效性自觉性。
四、隐性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
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方面,思考西方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借鉴和启发。首先,在教育理论上,可以将社会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价值教育反省理论等多种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指導。其次,教育方法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一定要有明确的辨识,西方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我们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进主体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发挥大学生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个性与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以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被道德实践表达之后,才更具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将人文方法和现代科学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主体进行理念传播和习惯感染。最后,在教育途径上,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文化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影响;要为学生活动营造多姿多彩的活动氛围,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应该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活动,使得大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感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恩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西方“隐性教育” 的启示[J].青年与社会, 2009,12.
[2]李秀芳,黄振宣.西方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及对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5,(4).
[责任编辑:褚永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