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 要: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目的是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农村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缺失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本文基于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一书,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农村中小学隐性课程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借鉴阿普尔提出的建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隐性课程;德育教育;《教育与权力》
一、对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研究的背景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菲利普·W·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在该书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课程。它不会直接在课程规划中反映,或者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主要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基础建设、硬件设备)、文化情境(如校园文化、教室布置、各种社团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归、校风、学风、班风等)。[2]隐性课程并不等于隐性的德育,我们只能说“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而不能说“隐性课程德育”。[3]“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是指通过教学流程和组织形式、学校人际交往方式、教育空间安排等教育途径、形式隐蔽实现的德育影响。
在《教育与权力》这本书中,美国著名批判教育学家迈克尔·W·阿普尔提出隐性课程的差异性在于劳动阶层的学生被灌输的是诸如守时、整洁、尊重权威以及其他一些在习惯养成方面的规则。来自更为先进阶级家庭的城市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在智力上的开放性思维、问题的解决、灵活性以及其他能够使他们在未来成为经理人和专家而非技能要求不高的普通劳动者所需要的技能和性情,[4]这就显示了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隐性课程方面接受的差异性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的成因
“如果说组织和引导工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和价值观与在学校中所存在的并不相同的话,那么尽管我们可能言之凿凿地描述学校内所教授给学生的内容,对这种隐性课程切实效果的分析也还有可能是错误的”。[5]阿普尔认为,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准则并不能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所运用,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6]
(一)社会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强调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7]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最大的因素(占82.1%)。[8]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不仅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消解学校德育的效果。
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的环境相对城市而言,对新事物的出现对他们会更有吸引力,作为“发展中的人”,在学校接受的是真善美,积极向上的教育,而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假恶丑现象,或是网络游戏的引导,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将现实和虚拟世界混为一谈,也去模仿。离开校园后,中小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一些现象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诸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与社会环境冲击力相比就显得弱化了许多。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不平衡
对于成绩的追求是每所学校共同的目标,每年优秀毕业生的数量成为了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准。因此,在社会、家长、学生的多重压力之下,多数学校会将重心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会以卫生、班会、板报等一些常态化的工作为主。以笔者工作学校为例,初中每天早上前三节课课程设置以语文、英语、数学为主,每天早上的早读就是语文和英语学科交叉进行。下午,会安排地理、生物,八年级加物理,穿插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课程,每班每周的音乐、美术课程各两节,体育为了九年级体育测试,安排了三节。作为初中生,身心发育关键期、性格形成期,学校课程设置以主课为主,其他课程上课时也是教师有事就交给班主任,或是直接被主课老师要去。
学校在即使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也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究其原因,是由于课程讲解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无法真正对学生开展积极、正面的良性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我国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的现象。[9]
(三)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形式化
作为农村一线教师,在工作中深感隐性课程在学生日常人际交往、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农村学校,由于硬件的配备不足,学生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班主任知识储备就决定着学生的了解面,德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班主任,但是班主任大都是任课教师兼任的,除了班级工作的管理外,班主任还要对自己所教学科负责,还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德育课程就只能走个形式。在工作中,要求每个班级开主题班会或是法制教育等都要求拍照证实,很多班主任会选择在黑板上写上主题的名字,然后拍照應付了之,其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农村家长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忙于农活,跟孩子交流的时间少,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是从上一辈学来的,知识并没有更新,拿以前的教育方式放在现在的孩子身上,效果并不大。其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如果其本身就是好逸恶劳、不思进取,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三、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的对策
阿普尔认为面对德育课程的缺失,可以首先建立一个全新的学科,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中存在的统治和剥削关系。[10]其次,加强工会的作用。在结合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缺失的具体工作中,可以有以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