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宏
摘 要: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积极推动制造业水平向更高更强方向发展。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正是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为祖国的宏伟蓝图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笔者从事数控专业课教学多年,对该门课程和教学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同仁共进共勉。
關键词:制造;数控;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13-01
李克强总理所倡导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贯彻实施,中国正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强国奋力迈进,也正值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之际。我们必须抢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智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也正是为实施中国制造宏伟蓝图,培养大国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为强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笔者从事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教学多年,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看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共勉。
一、数控系统杂乱,没有形成统一强大的国产数控系统
在中职数控课教学中,目前比较广泛采用的有日本的法那克(FANUC)系统,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系统,及国产的华中数控系统和广州数控系统。多种数控系统并存状况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麻烦。既要给学生教会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法那可,西门子数控知识。因为在当前企业工厂中,也装备着多种不同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这个多种数控系统并存状况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以前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特别是数控技术方面落后,差不如人。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基本是引进国外的机床及系统,大量的是日本的,德国的,有些是模仿或稍加改进变成我们的广数系统,华中系统。但经过这些年来我们专业人员的积极探索和不懈砖研,我们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已经掌握了一些数控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结构及性能等核心关键技术,某些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时就要形成我们独有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统一的数控系统,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战略品牌——中国机床,就像中国高铁一样成为又一张中国名片。这就要求对我国的所有数控机床及系统进行升级换代。那时我们就会理直气壮地给学生讲授中国统一标准的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当然这一过程是充满荆棘的漫漫长路,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二、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没有紧密联系起来
中职的数控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流程,编制加工程序及熟悉机床的结构,性能及工作原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达到中级工能力的培养。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培训,学生进入工厂实习或工作。学生普遍反映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工厂实际生产存在较大差异,即学校所教的知识在工厂用处不大,还得重新学习。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包括教材)设置,实训设备(包括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实训材料,刀具,量具的使用与工厂车间实际状况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我们辛辛苦苦进行的几年教学没有得到认可,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悲哀。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让学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引入企业需求,让学生进入真实的生产环境,接触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也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作为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以前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必须经常去实习基地,生产车间掌握生产和实习情况,把了解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快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进入车间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数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专业理论课的传授,又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在数控技术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还是模块教学法,都是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性,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分析加工工艺流程,刀具量具的使用,毛坯材料的装夹,加工程序的编制等方面,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性能及正确操作方法,熟能生巧,也才能做到技术的精益求精及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