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与出口贡献实证分析
文/黄关华,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成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首先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了界定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浙江的产业结构与出口贡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出口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出口贡献
为响应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号召,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9月18日印发了《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能、提升全省创新能力。然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出口贡献究竟如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浙江战略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与出口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
Kremer(1993)研究指出新兴产业的突出特征在于明显的产业关联性和就业效应。Porter M E(1996)研究指出,新兴产业的出现主要是基于新的顾客需求、科技创新、相对成本结构的变化等原因。万钢(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可能成为未来支柱产业的行业。李金华(2011)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概括为五方面:“战略性与全局性,新兴性与前瞻性,很强的带动效应和渗透力,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符合现代生产标准、增长速度较高”。
近期的研究,有从整体层面、从区域层面、从某个影响因素、从产业内某个行业、从产业间的关联度、从产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等方面展开。裴长洪、郑文(2010)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张国强、汤向俊(2012)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市场、科技、空间和政府支持四个指标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并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吕铁、余剑(2012)研究后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链。何苗(2012)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较快成长阶段,初步形成产业格局,各领域创新性特征较为突出。薛艳杰(2013)依据发达国家的做法和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反思了我国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周鹏、胡凯(2013)对支撑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刘洪昌、闻帅(2013)研究指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辅之以不同的金融支持。靳晓东、谭运嘉、李静(2013)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指出,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是我国当前的必然选择。肖兴志、何文韬、郭晓丹(2014)研究指出,能力积累对企业的持续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其中,研发能力积累有关键影响,运营能力和市场能力的单独提高不能有效延长企业的生存时间,应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减少运营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减少盲目扩张。赵玉林、石璋铭(2014)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现状,应通过提升产业技术效率、缓解融资约束和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契约环境等措施改善其资本配置效率。王健、张卓(2014)研究出了一个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框架,并依据该评价框架探索了金融支持该产业的政策建议。李少林(2015)研究指出,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双峰逼近效应”,这对产业政策适应性与公平性提出了高要求,应加强对产业协同发展机理的探寻。
虽然学术界没有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大突出特征:其一,通过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二,通过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取向于不同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对象,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需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变化,通过咨询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网上征求全社会意见等方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2013版作了修订完善,形成了《目录》2016版。《目录》2016版依据《规划》明确的5大领域8个产业,进一步细化到40个重点方向下174个子方向,近40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
表2-2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分布领域与重点推进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在国内被提出的时间不长,可搜集的数据不是很丰富。本文的实证分析中,上述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浙江省统计局自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的“月度经济运行监测数据”。通过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 B/T4754-2011)》,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是属于第二产业,并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密集型特征突出,绝大多数还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因而,这里选择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y1)来衡量产业结构的优化状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在国际市场具有综合竞争优势。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出口的贡献,本文选择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状况进行分析。
表3-1 2011-2016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指标
3.2.1 模型构建
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x)作为解释变量,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y1)作为被解释变量。为消除模型的异方差及量纲的影响,同时不改变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同时,对x和y1两边同时取对数,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lny1=α1+β1lnx+γ
其中,α1表示常数项,β1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数,γ表示随机误差。
3.2.2 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
根据构建的模型和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表3-2 模型回归系统分析结果
表3-3 模型拟合优度分析结果
表3-4 方差分析结果
由上表,我们得到 α1=0.856, β1=2.631将结果整理如下:
式中,u表示纸张含湿量,kg/kg;hc-p(0)和hc-p(k)表示模型系数;hc-f-p表示烘缸-干网-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hc-p表示烘缸-纸张接触面的接触传热系数,W/(m2·℃)。
(调整后的 R2=0.849, F =29.192)
对模型进行T检验和F检验。从结果来看, 调整后的 R2=0.849,系数及模型的sig值分别为0.006和0.006a,通过了置信区间为0.05的检验,且 调整后的 R2=0.849,模型拟合度很好。
3.2.3 实证结果分析
从拟合出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并且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加0.856个百分点。
3.3.1 模型构建
为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贡献,通过多次比较,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X)作为解释变量,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Y2)作为被解释变量。为消除模型的异方差及量纲的影响,同时不改变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同时,对x和y2两边同时取对数,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lnY2=α2+β2lnX+γ
其中,α2表示常数项,β2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数,γ表示随机误差。
3.3.2 参数估计及模型检验
根据构建的模型和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表3-5模型 回归系统分析结果
表3-6 模型拟合优度分析结果
表3-7 方差分析结果
由上表,我们得到 a =0.773, b =2.006将结果整理如下:
(调整后的 R2=0.887, F=40.406)
对模型进行T检验和F检验。从结果来看,调整后的 R2=0.887,系数及模型的sig值分别为0.000和.000a,通过了置信区间为0.05的检验,且 调整后的 R2=0.887,模型拟合度很好。
3.3.3 实证结果分析
从拟合出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是正向的,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并且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将增加0.88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出口的贡献是明显的。该结论一方面说明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了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为培育浙江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在国际贸易摩擦中,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面临贸易纠纷,将对浙江省的出口造成重大打击。这一状况为我们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恶意贸易纠纷,各级政府要旗帜鲜明地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反制,确保该产业的顺利成长;第二,要求涉外部门和企业由规则和标准的遵从者向参与者和制定者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涉外部门在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的基础上,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等国际经贸新议题谈判,以更加积极、自信、负责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和国际规则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从而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1]李少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5,(2).
[2]刘铁,王九云.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过度趋同问题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02).
[3]王健,张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度与金融支持[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1).
[4]靳晓东,谭运嘉,李静.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3).
[5]何苗.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J].企业研究,2012(6):125-127.
[6]薛艳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反思与对策建议——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3,32(12).
[7]周鹏,胡凯.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
[8]刘洪昌,闫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3,(1).
[9]吕铁,余剑.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2(5):18-26.
[10]赵玉林,石璋铭.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本配置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4,(2).
[11]贺正楚,张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几类产业内涵和特征比较的视角[J].学海.2011,(06).
[12]张国强,汤向俊.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比较: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13]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
[14]何苗.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J].企业研究.2012,(06).
黄关华(1978—)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投资与产业发展。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431371)”研究成果,“浙江省社科联项目资助(2012B07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