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社会经济状况探究
——以广州市兰州拉面馆为例
文/李艳霞,广州华夏学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经商,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文中根据调查从细处着手,以广州市街头较为常见的兰州拉面馆为例,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来探讨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在城市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及其出路。该研究一是为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这一群体谋得更好的发展;二是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展开提供建议。
流动人口;城市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兰州拉面馆;政策支持
作为外来流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自身含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等,其在流入地所在的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生存及经济状况已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许多学者的关注。因此,对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已经逐渐提上城市民族工作的首位,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需要给予重视和提出合适有效建议。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在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按常住人口分,广东省已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数高达10430313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9%[1]。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2 1亿人, 从省际比较来说,广东还是国内劳动力集聚最多、城市化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文中“外来少数民族”特指从广东省之外的地方流动到广东省各城市的非汉族中国籍人口。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经商、务工的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成为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2]
其中,广州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来穗务工营商的少数民族人口净增长70多倍,流动人口占90%以上。20 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有少数民族人口约63.29万人。主要以回族、苗族、满族、土家族等族群聚居,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3]
其中,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聚集经济平台——兰州拉面馆,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广州市青海等地回民开办的拉面馆只有60多家,13年后已增加30倍,据统计(截止2016年11月),目前广州市在册青海等地回民开办的拉面馆1800多家,经营者16000多人,其中90%以上是来自青海化隆地区的回民开办的。[4]该部分人员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来广州务工经商。
随着少数民族人员大量流入输出地的城市中,一系列问题出现在其城市适应过程中,相应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调查广州市拉面馆现状,进一步了解整个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社会经济情况,本人对广州市兰州拉面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问卷有效率为93%,为有效调查。期间,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走访,发现兰州拉面馆务工经商人员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调查发现,拉面馆中外来流动穆斯林大多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缺乏,未接受城市化的相关管理规定培训、教授,往往无法用正确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应有权利和很好的处理各种纠纷、矛盾。
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主要参照93年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至今已经使用了20多年,虽说大体上还较为适用,但在具体的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完全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缺少对城市民族管理上的实效性指导。
据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担心其子女的读书受教育问题。据数据显示,目前,拉面馆中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仅有约1/4的有条件在广州读书,还有1/2的则不得不选择在其农村老家读书学习,其他尚有一部分主要在老家里的城市就读或在就进城市借读。这种局面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也造成了后续的留守儿童及城市农村两地家庭离散等问题。
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不能在其子女身边对其读书学习给予相应教育引导,这绝非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所愿。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种种影响因素具体如下表中所显示出的各种困难情况所占比例分布[5]。
表1 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子女在广州上学碰到的困难情况统计表
广州市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与全国的其它省市一致,均存在着各种社会屏蔽的措施规定,现实中只有某些特定的群体方能享受到规定的公费医疗和相应医疗保险,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大多无缘享受此类福利待遇。他们若在城市中生病了,所需要花费的每一分钱都得从他们自己的辛苦血汗钱里扣除开支。他们的收入本身微薄,若是一般的小病则不用吃药;遇到实在非常严重的病症,此时才不得不进医院采取就治。在医院的花销很大,往往会超出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实在不行的话,他们就仅靠向同乡凑钱来接受医治,病人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料理则也大多拜托自己的亲戚或同乡来完成。[6]
广州市现有清真寺怀圣寺、先贤古墓、濠畔寺和小东营寺4家礼拜场所,基本上可以满足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但在其重大节日期间仍显拥挤。例如,仅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小东营寺在“主麻”时常常人满为患,很多人迫不得已在寺外的小区广场礼拜,影响了附近小学的教学秩序。
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拉面馆中员工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坚持每天去清真寺礼拜,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离清真寺较远,坐公交车尚需转车,车程较远,非常不方便。另一方面,平时拉面馆里工作太忙,无法抽出时间去清真寺做礼拜。总之,拉面馆中外来少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来广州之后宗教活动受阻,无法按常规进行。
针对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遇到的种种难题,政府、社会团体等各个相关部门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积极应对举措。
广州市转变意识,积极为外来少民族提供周到贴心服务,为越来越多的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提供优惠。
(1)提供优惠政策,积极与其他部门合作
据调查显示,广州市花都区工商部门,为兼顾少数民族经营者、房屋出租方的实际利益,区工商分局积极与宗教、规划、卫生等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并走访伊斯兰教礼拜点,与“阿訇”(礼拜仪式主持人)座谈等形式加强沟通联系,从正面教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实现了由原来的被动拖延到现在主动到工商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转变,通过贴心的服务,使其知道职能部门是真心真意帮助他们在花都立足的。[7]
(2)开展语言培训、法规学习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贯彻中央、全国相关会议精神为契机,紧紧抓实语言文化培训、政策法规学习这一关键点,坚持把语言培训、政策法规学习结合到日常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生产劳动等过程中。结合到就业创业服务当中。2010年以来,在广州182个劳动服务网点和250家人才培训机构,设立专窗、专柜,在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有意识的开展语言培训和政策法规学习,6年来先后为4000多名少数民族求职者开展相关培训服务。[8]
(3)贴合广州城市建设进度,大力推进民族工作
政府报告中显示,去年6月份以来,市民宗局联合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全市清真拉面店开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创建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譬如,黄埔区通过“三个一”(吃一碗拉面、拉一次家常、交一个朋友)活动,引导拉面店经营者理解“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创建活动意义,引导其守法经营,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共同构建团结、和谐的融洽关系。[9]
(4)积极探索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子女受教育问题
广州流动穆斯林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逐渐增多,对于他们及其子女的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接受教育问题的改善,对流动穆斯林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相当影响力。对于其子女,应采取措施使其在异地就读的孩子能来本地读书。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走向来看,广州流动穆斯林不会长期处于流动状态,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入广州。[10]
广东省物价局、教育厅、财政厅等联合出台《关于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有关问题内通知》的文件,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将与本地籍子女一视同仁,不得再另收取借读费。
(5)适时改善宗教活动环境
清真寺对于穆斯林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可称其为穆斯林社区中心。虽然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动穆斯林的社会交往范围,但也是流动穆斯林加强其内部联系、建立和增强社会资本的渠道,许多外来流动穆斯林通过穆斯林社区、组织形成个人与社会的关联。
借鉴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堂——点”管理模式[11],指定临时聚礼点或礼拜室,由就近清真寺派出阿訇进行指导,可通过市伊斯兰教协会和清真寺对临时聚礼点进行管理。另外,还有一部分流动穆斯林为方便就在自己住处附近设置临时礼拜点或礼拜室,基于文化传统的正常需要。若无违法犯罪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方便,允许其存在,但也要登记备案。
另外,尚有未得到行之有效解决的难题,需关注改善拉面馆工作人员医疗权益保障问题,随着城市化发展,外来流动穆斯林人口明显增多,作为公民,其该有的个人医保、社保问题也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在广州工厂就业的农民工现在其社保问题已得到保障,而医保问题则仍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综上所述,外来少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社会经济问题,大多依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部分民间组织在出谋划策,已经形成“五个注重”(注重政策引导、注重队伍建设、注重品牌带动、注重群策群力、注重精细治理)的“广州模式”,希望更多的外来少民族务工经商人员参与到城市民族管理工作中,尽快融入城市工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更多的努力。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4-29.
[2]汤耀国,王攀,宋常青.少数民族人口“东南飞”稳定成珠三角管理难题.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2-13/2718223.shtml.2 010-12-13.
[3] 广州市政府网,http://www.gz.gov.cn,2016-9-15.
[4][8][9]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办事处提供资料,2016.
[5][10]陈晓毅.都市流动穆斯林文化适应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基于问卷调查的广州个案实证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0(3).
[6][7]马建钊,陈晓毅.珠江三角洲城市外来少数民族的流动与适应[J].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研究报告.2006.
[11]李向平.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堂-点模式”刍论——宗教的社会性与公共性视角[Z].http://lxp0711.bloghexun.com/15698487d.html.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