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安国寺火墙艺术

2017-12-12 12:22黄洋
大众考古 2017年8期
关键词:瑞兽安国门楼

文 图 /黄洋

陕县安国寺火墙艺术

文 图 /黄洋

陕县安国寺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原陕县)西李村乡元上村西700米处,俗称琉璃寺,又名兴国万寿寺。据《陕县志·古迹》载:“安国寺,俗名琉璃寺,因殿宇以琉璃瓦构成故名,据现存碑序,系创自隋时,唐宋元明清各有修葺。楹柱(正殿檐廊的四根石柱)皆青石造成,作八面形,多刻名士题咏于其上,在五区(陕县民国时的行政区划)昌河之北元上村附近。”

安国寺整个建筑群落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由一条中轴线贯穿寺院主体建筑,院落由南至北逐级递升,以寺内火墙为界,可将安国寺分为南北两所院落。南院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穿压中轴,东西还分布有四重配殿,挖置莲花池两方,南院东南角修筑有钟楼一重,前殿西侧修筑有前西殿一重。北院现存正殿一重,火墙一座,均穿压中轴。寺院东北部还分布有火神殿、方丈院、和尚院各一重(均残破)。

安国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现存建筑以明清时期为主,个别建筑可见金元时期特征。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保存较为完好,是豫西地区宗教建筑的代表。全寺大量分布保存较为完整的砖雕、木雕,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陕县安国寺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型砖雕仿木建筑

火墙由门楼和东西两侧一字影壁构成,为砖质仿木结构建筑,门楼及影壁顶均覆有青灰色筒瓦,各脊均饰有脊兽。整个火墙修筑于1米高的台基之上,台基为条石砌筑,总长达24米。火墙距北院正殿台基南边缘12米,距南院后殿北墙仅3.3米,十分局促。

门楼形制为重檐歇山,中部开拱圈砖门洞,二层北部中间开小窗,除二层南、东、西侧的极少部分面积无饰外,其余通身饰有砖雕。一层檐下有砖质仿木清式三踩带垂莲花柱平身科斗拱十攒,清式三踩带垂花柱昂翘角科斗拱四攒,斗拱下施有垂莲花柱,柱间饰有卷草纹雀替;二层檐下有砖质仿木清式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拱八攒,清式一斗二升交麻叶昂翘角科斗拱四攒;拱圈门洞南面东西两侧各施一座六层全雕刻须弥座,北面东西两侧各施一座四层全雕刻须弥座。

影壁为单檐悬山顶一字形,檐下均施有垂莲花柱,柱间饰有卷草纹骑马雀替,形成挂落。挂落下共饰有四组大幅砖雕,几乎横跨整座影壁。东侧南部大幅砖雕下饰有六层无饰仿须弥座,西侧南部砖雕下、北部两幅砖雕下均饰有六层束腰雕刻仿须弥座。

拱圈门洞内东侧墙壁嵌有明隆庆四年(1570)“重修瑞云山安国禅寺火墙诗记”石碣一块。主要内容是从佛教角度劝人向善,布施功德,并记录了隆庆年间重修火墙的资助者、主持重修者、石匠等信息。

西侧影壁北面嵌有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安国寺火墙序二”石碣一块。主要内容为乾隆年间寺院住持认为火墙已破败不堪,有湮灭、倾覆的危险,于是重修火墙,同时记录了重修参与者,并以志于石希望参与者永垂不朽等信息。

火墙由门楼和影壁连成一字形,为砖质仿木结构

火墙门楼开拱形门洞,通身饰砖雕

明隆庆四年“重修瑞云山安国禅寺火墙诗记”

清乾隆九年“重修安国寺火墙序二”

建筑功能

防火功能

安国寺火墙为纯砖质建筑,如果发生火灾,可以起到阻断火势蔓延,杜绝发生“火烧连营”的作用。火墙修筑位置北距正殿12米以上,南距南院后殿仅有3米,充分拉开了正殿的防火距离,隔绝了可能侵扰正殿的火源,相比之下,对南院后殿的防火考虑就不如正殿了。

分隔空间功能

虽名为火墙,但也具备一般围墙所具有的分隔空间功能。火墙位置牺牲了南院后殿的布局美感,但为北院留下了较为合理美观的布局空间,如此布局实现了南院对外开放,北院用于参禅、藏经、会客、住宿等使用目的。

藏物功能

火墙门楼二层空间为中空,从拱圈门洞之上有一处向二层的入口,入口处有一根安装在砖砌中的横木,且发现有卯榫接口,应是安装入口门板所用的构件。二层空间内部砖缝间亦发现有被人工开凿的圆形痕迹,疑似是古人为安装搭设木架等储物之物所开。二层北面开有窗口,上部也残留有一段横木,应为原有的木质小窗所属。开窗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通风防潮。种种构造形制和残留的构件、遗迹都证明,火墙具备藏储物品的功能,将物品存 放在如此安全私密,且具备防火、防潮等功能的火墙门楼内,所藏物品应较为珍贵,猜测为重要经书或其他高价值财物。

安国寺院落布局示意

建造年代

火墙的修筑位置充分照顾到了正殿的空间布局,与后殿间距过于狭小,因此,火墙应为安国寺的计划外建筑,且主要保护对象是正殿,其修筑年代应晚于或稍晚于正殿。由火墙上年代较早的石碣可知,有文字记载的较早的重修年代为明晚期,因此,火墙的始筑年代保守估计为明早中期。

火墙门洞通向二层的入口

唐宋时期,类似安国寺规模的禅宗寺院,最北端的建筑通常会修筑法堂、禅堂或方丈室,用于参禅讲道、会客。金元后,随着建造技艺的日趋成熟,禅宗寺院最北端开始流行修筑高大的复层阁式建筑,通常取名藏经阁(毗卢殿),用于藏储经书,参禅讲经和会客。安国寺现存正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带前檐廊硬山式建筑,从檐下斗拱形制、比例及枋下透雕的挂落来看,具备典型清式建筑风格。正殿跨度较大,修筑在1.15米高的台基之上,台基长宽为17米和9.5米,如此大跨度的台基却修建了一座级别很低的硬山式建筑,且建筑仅施有装饰作用大于实际承力作用的檐外斗拱,屋面的承重几乎是由墙体和柱来承担的,并无檐内斗拱,与如此体量十分不协调,推断正殿台基的原有建筑很可能是金元时禅宗寺院流行的复层藏经阁。据少林寺保存的元大德三年(1299)“宣授少林提举兴福照藏云大师山公庵主塔铭并序”记载,大德年间的安国寺便已是少林寺13座下院之一,当时是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因此,修筑复层的藏经阁对安国寺来说应不是难事。藏经阁或因在历史上被火灾侵扰或焚毁,随后为了保护正殿,僧人便在寺院布局的计划外修筑了火墙。据此可推断,火墙的修筑年代或许能够上溯至元末明初,甚至更早。之后的正殿可能在财力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下,无法重修为先前的复层阁式建筑了。当然,要想搞清楚火墙以及其他寺内建筑的较为准确的修筑年代,需要依赖专门的考古发掘,才能较为科学的掌握。

现存正殿

砖雕艺术

安国寺火墙集中了寺院最为精美繁缛的砖雕,雕刻手法以浅浮雕为主,明清时期特征明显。砖雕作品能够在火墙上得以集中体现,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火墙功能的角度考虑,作为北院的门楼和隔墙,是北院的“门脸”,装饰一番理所当然;且门楼内部可以存放重要经书等贵重物品,很可能是安国寺佛法思想的精髓所在,僧人和工匠定是倾尽所能对火墙进行装饰。其二,火墙拥有如此丰富的砖雕有其必然性。寺院中除了几重配殿,其他重要建筑的外墙上几乎都饰有纷繁复杂、大小不同的砖雕,说明安国寺在建设过程中十分偏重砖雕的应用。火墙跨度巨大的墙面也为大幅砖雕题材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条件。

火墙门楼上除二层东、西、南三处极小面积为砖砌面外,其余均饰有砖雕,面积虽都不大,但十分繁缛、精美。拱圈门北面顶饰有二龙戏珠;圈顶东西岔角均饰祥云,岔角东西两侧各饰有一长须仙人形象,一为骑青牛,一为骑凤鸟引鹿,辅以祥云、团花等,似为道教仙人题材,说明了装饰砖雕时,三教融合程度已然较高,十分和谐统一;仙人砖雕顶部及各自外沿各饰有六块横竖小格,小格内饰有瑞兽、祥云、花草、宝瓶等。拱圈门中层东西两侧均饰有圆形团兽,已模糊不清,隐约可见龙形兽、海浪等。拱圈门最下部东西两侧为四层全雕刻须弥座,束腰部分饰有缠枝牡丹,上下混面仰覆莲瓣组成长条边饰,圭角饰为祥云。门楼二层北面小窗东西两侧饰有两竖小格,小格中饰有宝瓶及花草;小格外侧各有一幅砖雕,靠近小格处均露出宫阙一角浮于祥云之上,宫阙外伴有仙女形象,再向外延展是手抬肩扛有器皿的男女形象,似为信徒、香客。祥云及宫阙一角应瑞云山安国寺之名,砖雕表现了男女信徒、香客云集于此,祈愿安康的场景。

拱圈门南面顶饰有卷草纹;圈顶东西两侧分别饰以降龙、伏虎罗汉,辅以祥云、山石、花草等,为典型的佛教故事题材;降龙、伏虎罗汉下各饰有两横小格,界分下部砖雕,小格中分别饰有两祥云、两羊。拱圈门东西两侧均饰有圆形团兽,各饰瑞兽五只,一大四小,四小兽似为大兽幼崽,或围坐、或跟随大兽身边,辅以祥云、海浪、山石、荷叶、花草等。拱圈门下部东西两侧为六层全雕刻须弥座,束腰分别饰有跑兽(已不可辨)和青牛,辅以山石、海浪、祥云等,束柱已模糊不清,但疑似有兽,上下混面仰覆莲瓣组成长条边饰,圭角饰以祥云。

门楼北面一层砖雕有二龙戏珠、仙人、瑞兽等

门楼北面二层砖雕有香客信徒等

门楼南面砖雕有降龙、伏虎罗汉和瑞兽等

影壁北面西侧大型瑞兽砖雕及清代石碑

影壁北面东侧大型瑞兽砖雕

影壁南面西侧大型瑞兽砖雕

影壁南面东侧瑞兽砖雕形象有别于其他三幅

影壁北面东西两侧装饰有头冲门楼方向的大幅瑞兽砖雕,壁心长5米,高1.5米。雕刻的是两只头有角、嘴有须、身有麟、狮尾、牛蹄的巨型瑞兽,辅以山石、松、竹、芭蕉、荷叶、祥云等,壁心上部及东西两侧界分为22个横竖小格,雕饰有宝瓶、花草、祥云、瑞兽等图案,壁心下方饰有六层束腰雕刻仿须弥座,束腰饰有卷草纹,上下混面仰覆莲瓣组成长条边饰。

影壁南面东西两侧大幅影壁较为特殊,西侧影壁瑞兽的形象及尺寸与北面影壁类似,是一只头有角、嘴有须、身有麟、狮尾、四指龙爪的巨型瑞兽,辅以山石、海浪、柳、芭蕉、祥云等,壁心上部及东西两侧亦饰有与影壁北面两幅砖雕相类似的界分小格。东侧影壁砖雕则与其他三幅大不相同,壁心由中部方形瑞兽砖雕(长1.2米,高1.5米)和四角角花砖雕构成,其余为人字纹砖墙。瑞兽为嘴有须、身无鳞、狮尾、兽爪呈蜷缩状的龙形瑞兽。怪兽前爪牵有一飘带,飘带上系有铜钱一枚,辅以山石、祥云等。上部两朵角花为蝙蝠形象,下部两朵角花为祥云,壁心下方砌有六层无饰仿须弥座。从雕刻手法和题材来看,该大幅砖雕具有明代特征,构图朴实、素雅,相较而言瑞兽体量虽小,但却不失凶猛,雕刻深度也较浅,与清代砖雕画面繁缛宏大、瑞兽形象威武但不凶猛、雕刻追求更深刻划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火墙其余砖雕普遍具有清代特征。

安国寺火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其进行必要的考证,将对安国寺的历史沿革、院落布局、建筑功能等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三门峡市文物局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瑞兽安国门楼
桃源刺绣瑞兽纹样的提取与设计运用
去往花开的地方
远道而来的瑞兽
——狮子
林安国藏品
敢为当先
鎏金瑞兽钟
前门楼子九丈九
大运河放歌
乐东古门楼
辟邪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