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峰+李娟娟
摘要: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更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文章立足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着重分析培养学生本专业的思考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即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生的基本研究方法。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学方法;培养
国际贸易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学科,它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通过向学生传授其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注重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现象、国际贸易活动中演绎、推理、分析、归纳、概括、判断出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最终为学生把握纷繁复杂的经济贸易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提供一把钥匙。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个主体内容:一是培养与国际贸易学科相关的思维方式;二是实践能力;即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是掌握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表明,科学方法对于促进科学进步及释放人的创造性才华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出发,根据高等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析应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学习中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
一、均衡分析法与非均衡分析法
经济均衡是指在各经济变量互相作用下,经济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的、稳定的状态。该方法着重研究各种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和均衡实现稳定的条件,它主要包括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两种。尽管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使均衡条件时常变化,导致经济的均衡状态多数情况下难以稳定。但是,在既定的范围内研究经济变量的均衡方向及均衡的实现过程,仍意义重大。但是,从20世纪70~80年代至今,非均衡分析法对均衡分析法的经济地位形成了严厉的冲击。非均衡研究方法认为,传统的均衡分析法把整个经济体系看作一个拍卖市场,在这一市场体系中,市场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信息是完全的,任何经济主体都可以无成本的获得与自己相关的经济信息,由此形成的均衡价格保证市场处于出清状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这些假设条件很难实现。事实上,大多数市场都处于一种非出清的状态,只有极少数市场能够像国际原油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这样能够依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因此,与均衡分析法不同,非均衡分析法摒弃了这些不切实际的研究假设,从而使该理论更符合现实的经济运行。非均衡分析法的主要假设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价格粘性假设。该假设假定价格不能根据市场供求状态的变动及时作出调整从而使价格变动滞后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市场出清难以及时达到。二是数量调整假设。该假设认为,由于价格是粘性的,当均衡状态变动时,市场主体的第一反应是先调整数量而不是价格。三是广义均衡假设。该假设认为,并不是整个市场体系的供求相等时市场才处于出清状态,只要经济体系中双方相反作用力相等,经济就能够实现均衡。即市场均衡和市场非出清状态可以同时存在。显然,较之理想色彩过浓的均衡分析法而言,非均衡分析更贴合現实。在本学科体系中,均衡分析与非均衡的研究方法会贯穿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两种方法的熟练掌握。
二、数理研究方法
经济贸易研究中的数理研究法源远流长。数理方法的应用是因为现实中需要揭示经济、贸易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可以通过数学关系式或数理模型对这些内在联系进行准确的阐释。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都是建立在规范的数理研究基础之上。自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边际革命”起,数理研究方法首次被引入经济学领域,从而使国际贸易学等经济学科的空间弹性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许多深层次的研究领域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同时,现代数学技术工具的发展也为其数理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能。先前的数理研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论证国际贸易等经济学理论模型,而近一二十年的数理研究则多被用于操作性的实证分析,如构建经济模型、推导模型结论等。同时,与先前数理研究只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低层次的知识架构相比,现代的数理研究几乎融入了所有的数学知识。然而,在经济学数理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数理知识的运用确实存在不当之处,从而使数理研究方法饱受非议。但开展国际贸易研究也不能因此而摒弃数理研究法。无可否认,伴随着数学工具的发展,数理研究在经济学科内的应用将越加深入。
三、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只关注经济的均衡状态以及经济变量实现均衡时应具备的均衡条件,而不谈及均衡的实现过程,即完全不考虑均衡的变化过程及时间因素的影响的一种状态分析。阿克利在其著作《宏观经济学》中将静态分析定义为:“静态分析,不论简单的或比较的,都只集中在均衡位置上面。它既不涉及达到一个均衡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也不涉及各个变量向均衡状态所经过的路线。这是一件关系动态分析的事。”当经济变量发生变动时,均衡状态会从变动前的状态移动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如果只是将变动前后的两种均衡状态进行对比而不论及具体的变动过程及其时间延滞,则称为比较静态研究法。与静态分析法不同的是,动态分析法是将时间因素纳入均衡分析中,研究均衡状态向一种新的均衡状态的具体变动过程。
静态与动态研究方法是否可以统一起来呢?阿克利在《宏观经济学》中也指出:“如果均衡是在时间推移中没有变动的一种状态,那么只要均衡保持着,一种关系的时间维度就可以略而不论。”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利认为,随着均衡条件及时间的变动,虽然均衡状态会发生变动,但均衡数量保持不变,因此,也可以用静态均衡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在《货币与资本》一书中,瑞典学派的代表林达尔曾表述:“没有经济事物不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如果要具体考察动态与静态,我们就可以给出一个一般方程,然后又将具体的经济量值带入方程中,如果在量上不变动,这就是一种特殊的静态。如果有量上的变动,就称为特殊的动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特性使它们在国际贸易及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各有所长,静态分析主要被用来解释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需具备哪些条件,而动态分析则在观察均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分析经济变化的依据方面比较有效。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诸多的课程学习中,静态研究法与动态研究法其作用不言而喻。endprint
四、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简单来讲,实证分析就是基于一系列研究方法分析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范式。这种方法只对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运行过程、运行后果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客观性的结论,而对分析的结果是否可取却不予考虑。 实证分析着眼于社会现实,通过选取经济变量,提出研究假设,运用统计计量分析经济数据来阐释观察到的社会事实或做出预测。由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及其检验标准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区别在于,它是分析经济问题“应该是什么”的一种研究范式。在分析的过程中,规范分析加入了价值判断,侧重于逻辑的推理分析,其分析结果具有主观性,无法进行检验。它是在价值判断和实际的社会目标基础之上来研究怎样实现社会目标。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现实的经济问题分析都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关于人的行为的社会认识就成了实证分析的基础。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主义,而绝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在学科研究中,研究什么经济问题,强调哪些经济变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这些过程都带有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经济学既是一门实证的学科,又是一门规范的学科。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各具优势,结合紧密,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应扬长避短,区别对待而不可轻易的摒弃其一。与经济学的研究相同,国际贸易的学习中,不仅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也有大量的规范研究,两者都是分析问题的有力工具。
五、制度分析法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分析就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来进行研究,这种假定有利于对经济贸易问题做深入的分析,但在现实中,制度的变化更为复杂,制度分析法应运而生。制度分析法就是将整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纳入国际贸易等经济学科理论的研究中,同时引入制度变量,从而建立了与经济事实和经济活动更加契合的研究范式。制度分析法的基础假定较之经济学的分析前提有所不同,其三大基础假定表现在:一是有限理性,即面对复杂的环境,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无一不知。二是人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存在着本性的、内在的关系。三是机会主义倾向,即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行为人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对自身有利的行为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度分析法以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制度对经济学科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制度因素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其影响作用无处不在。
总的来说,制度分析法的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动态化特征。制度分析法区别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看待经济世界时主张用演进或进化的眼光。该方法认为经济政策与技术变化的联系是互动的,正是由于技术变化才最终促成了制度的演进。对动态化的理解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变化的动态性,制定具体的经济政策应充分把握和理解技术变化。另一方面是制度演化的动态性,伴随着制度演化会出现各种经济问题,因此,应在充分考虑制度演化的基础上去分析造成这些经济问题的原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二是“非纯粹经济分析”的特征。简单而言,就是传统经济学假定制度是既定的,而制度经济学将这一假定重新定义,把许多非经济因素内生化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认为经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整体,任何处于该整体中的事物都是互相依存,互为原因的。基于这种理念,制度分析法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关注的是整个经济系统,在考虑影响因素时不仅考虑经济因素,同时还将诸如法律、社会意识等许多非经济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并进行内生化处理。三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特征。与传统经济学强调个人主义不同,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方法论。因此,这种分析方法关注的是集体行动的结果以及集体对个人行动的约束和控制,而不关心个体行为。四是具体化特征。制度分析法带有浓厚的具体化特色,其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微观经济制度。研究内容包括制度的形成、制度的运行及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六、经济哲学方法
哲学对于经济学的诞生、发展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如斯密的整个经济思想都是建立在他的社会哲学基础之上,哲学对经济学主要概念、范畴的演变所给予的智力支持我们称之为经济哲学。国际贸易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经济学科,同样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经济理性概念可以派生出三大方法论特征:一是功利主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三是个人主义倾向,从这个视角来考虑,经济学与哲学的密切关系尤为明显。首先,就功利主义原则而言,这种方法论侧重社会中人的法则的推导。它认为社会中个人的苦与乐是可以具体加以度量并加总求和的,而这一总和又可以被视为社会福利或社会共同利益。由此,“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规范原则得以产生。其次,就个人主义倾向而言,这种方法论把个体利益或个体行为当作分析的基础,侧重于个人主义方法。它认为社会就是个人利益水平加总求和的结果。在经济学概念中,有着不少哲学概念的渗透。所以,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一些哲学书籍,熟悉一些哲学的思考,进行一些基本哲学范畴和认识方法论问题的探讨,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也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的理论思考能力,尤其是思维的洞察力和统摄力。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培養学生的上述研究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不断学习的工具,使学生学会掌握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能力。同时,在当前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匡爱民,朱佩芬.转型发展下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2015(02).
[2]王世军.合竞行为、优势人假设与国际贸易学和主流经济学的对立统一[J].国际贸易问题,2013(06).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