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威林
【摘要】 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素质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工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学科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目之一,该科目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扩展训练结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中阶段 体育教学 扩展训练 扩展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1-027-01
0
前言
扩展训练也叫做外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主要是应用于军人的训练中。由于该方法在培训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快就风靡整个欧洲,进而发展到全世界。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得到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扩展训练的方法主要是在课程中通过设置复杂的环境且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训练中,让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分析拓展训练融入高中体育的可行性
1.理论上的可行性
加强对学生技能,知识,团队合作能力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拓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的发展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进,帮助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与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一致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拓展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毅力。与此同时,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拓展训练的目的基本一致。
3.保证训练时间以及学生安全
拓展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比较长的项目大概需要两小时左右,较短的项目也需要几十分钟。当前体育课堂至少是一节课45分钟时间,为教师开展拓展训练提供了时间保证。此外,据相关的调查表明,只要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安全规则进行,基本上不会有安全问题的发生。由此可见在高中体育课堂中融入拓展训练,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训练有重要意义。
二、拓展训练融入到高中体育的方法
1.需要学校大力支持
要想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首先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这是因为不管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上,均来自学校。比如说在人力方面学校可以高薪聘请一些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教师,确保拓展训练得到有效进行;在物力方面,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训练所需的装备;在财力方面,需要学校对拓展训练项目提供更多的基金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定期的让体育教师接受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体育训练的认识。只有学校大力支持,拓展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课堂中,为拓展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负学校的重望,提高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2.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训练项目
在众多的拓展训练方法中,教师要学会合理的选择,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拓展训练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训练项目的选择之前,需要对全班同学的身体素质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选出难度一般的拓展训练项目,在选择一些比较难的训练项目时,要进行细节上的处理和改编,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在确定拓展训练的项目后,各个体育教师之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沟通交流,探讨训练项目是否可行。假如大部分教师认为选定的拓展训练项目不可行,那么就继续探讨并选择新的拓展项目,提高体育训练项目的可行性。
3.优先选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参加
为了能够让拓展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优先选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参加训练,当然并不是说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就没有参加拓展训练的权利。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选择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参加训练感染班级其他的同学,吸引他们参加拓展训练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全面融入拓展训练的目的。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拓展训练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为将来进入社会提供了各方面的优秀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脱引而出。
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这之前,大部分用人单位比较注重人才的工作能力,而现如今在这个基础上也比较注重人才的身体素质,因为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尹冲淋.拓展训练引入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5(2):187-188.
[2]陈卫.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9):36-37.
[3]李刚.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7):223-2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