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红,沈麒云,黄柳燕,李黎梅,廖 婧,杨 娜,伏莉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肾病科,上海200032)
感知体验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
张卫红,沈麒云,黄柳燕,李黎梅,廖 婧,杨 娜,伏莉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肾病科,上海200032)
目的探讨感知体验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进入临床的护生60名,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临床实习6个月后,对照组不参加感知体验活动,观察组参加感知体验活动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采用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测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生参加感知体验活动能够提升人文关怀能力。
感知体验;护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力被视为一种态度、能力、属性和特征,或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复杂行为[1]。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理念已融入护理意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也渗透到护理实践中,人文关怀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人文关怀护理能改善护理服务品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度[2]。护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及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是成为合格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护生自身不断实践和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临床教学是培养护生综合素质、角色转变的重要转折点[3]。但是陈瑜等[4]通过对在校540名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状况调查发现,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低水平。卢孟密等[5]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因此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也是临床教学中难点问题[6]。本研究通过对护生进行感知体验活动,观察其对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教学中如何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进入临床的护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名,对照组30名中男3名,女27名,年龄21~24(21.36±0.68)岁,本科生 20 名,专科生 10 名。 观察组30 名中男 2 名,女 28 名,年龄 21~24(20.86±0.53)岁,本科生22名,专科生8名。2组护生性别、年龄、学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测评得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干预前2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参加由护理部按实习计划所开设的人文关怀理论课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进入临床实习6个月时,开始进行临床感知体验活动干预,体验项目不分科室,护生实习轮转为哪个科室,即在哪个科室进行。以下感知体验项目干预内容均由实习护生进入临床科室6个月时所在病房的带教老师设计场景,在2周内协助护生完成所有项目。感知体验活动内容分2部分,第1部分以患者家属身份参加,第2部分以真实患者身份参加。第1部分内容体验时由带教老师向患者说明原因,征得患者同意后,以家属的身份,全程陪同检查过程。包括:全程陪同1名住院患者做1项特殊检查,如胃镜、肠镜、呼气试验等;陪伴行动不便需要搀扶的患者入厕。第2部分护生扮演患者身份体验的内容包括:门诊挂号、付费、候诊、看病过程、挂号科室为当前实习科室;办理入院手续,进入病房后住院4 h;模拟术后绝对卧床体位0.5 h;模拟手约束0.5 h;体验平卧床上,伸手拿到水杯的距离;体验补液结束后打铃等待护士时的心情;体验被护士核对身份时以床号代替名字;体验中午午休时,病房铃声不断时的心情;模拟B超检查,从先天晚22:00禁食至次日晨8:00,并且憋尿。
1.3 评价指标与调查工具
1.3.1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黄弋冰等研制,该量表用于评价国内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共45个条目(含10个反向条目),包括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人道及利他价值观、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求、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除困难8个维度;总量表采用百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人文关怀能力越强。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为0.904,内容效度为0.960[4]。
1.3.2 调查方法 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6个月时、感知体验结束再进行临床实习2个月时,分别填写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进行人文关怀能力测评。均由调研人员现场发放问卷,同时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内容和填写要求,由研究对象当场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有效回收率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得分组间、组内比较见表2,干预后2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比较见表3。
表2 干预前后2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得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2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得分比较(±S,分)
?
表3 干预后2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维度得分比较(±S,分)
表3 干预后2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维度得分比较(±S,分)
项目 对照组 观察组 t P灌输信念和希望 13.10±2.36 14.03±2.35 1.64 0.085健康教育 9.04±1.30 10.32±1.46 3.77 0.730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 8.76±1.23 10.80±1.35 5.69 0.021科学解决健康问题 4.68±1.10 5.12±1.05 1.46 0.054协助满足基本需要 4.56±0.86 5.80±1.29 4.27 0.013提供良好环境 4.32±1.02 6.12±1.45 5.42 0.001促进情感交流 7.48±1.66 9.76±0.87 6.44 0.026帮助解决困难 4.44±1.12 6.36±0.63 7.45 0.021
3.1 感知体验活动促进了护生换位思考行为 在医院,患者第一时间和多数时间都在和护士接触。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但实习护生进入临床不久,专业知识的缺乏,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地应用人文关怀理念。杨依等[8]认为,当护士站在患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患者心理过程并将所感受到的与患者分享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可建立,进而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多数学者认为,在治疗性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是重要促成因素[9]。实习中期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受换位思考的影响较大[8],感知体验是让护生变身患者,体验患者的感受,因此感知体验将是学生换位思考行为的起点,也是人文关怀的根本。本研究中,干预组护生在感知体验活动后感悟很多,例如护生陪伴患者入厕后,护生感悟“原来行动不便时,做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多么希望有人帮助呀。”就诊过程结束后感悟“原来挂到专家号这么难,早上天不亮就到医院了,还挂到后面的号。而且看一次病,和医生接触只有5 min,但是用了一天时间,看病真难呀。”学生从思想上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患者所需要的护理,进而促进了从行动上也表现出对患者的关怀。
3.2 感知体验提升了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表2结果显示:参加感知体验活动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较高,与观察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表明感知体验活动对护生人文关怀教育起到较好作用。究其原因,护生在参加感知体验活动中,陪同患者检查、亲自体验就诊、住院过程,并且模拟患者绝对卧床体位、空腹等过程中,护生在感知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患者的想法。参加感知体验活动后,护生的感受表明护生能够切身体验做患者的感受,进而理解患者的想法,从而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因此在后期的临床工作中更能够为患者着想,较好地在护理中应用人文关怀,提高了人文关怀能力。
表3显示:护生人文关怀测评中形成人道、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促进情感交流,帮助解决困难这5项测评得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因为感知体验过程中护生切身感受到了患者的想法、感受,护生能从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形成了人道、利他价值观,也更清楚了护理工作的方向,所以更会发自内心的更乐意协助,帮助患者,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灌输信念和希望,健康教育,科学解决健康问题这3项测评得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这三项主要涉及到护生知识的积累才能够更好的做好健康教育宣教,而在实习这段较短的时间内知识积累仍需提高。
护理的核心是关怀,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感知体验活动后,护生能够从患者角度出发,做到换位思考,增强了关怀能力,也容易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可以应用到护生人文关怀的课程中。
[1]刘 于,姜安丽.国内外护理人文关怀测评工具的分析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45-1047.DOI:10.3761/i.isan.o:154-1769.2010.11.035.
[2]Nagamatsu Y,Natori Y,Yanai H,et al.Impact of a Nursing E-ducation Program about Caring for Patients in Japan with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on Nurses’Knowledge,Difficulties and Attitude: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Nurse Educ Today,2014,34(7):1087-1093.DOI:http://dx.doi.org/10.1016/j.nedt.2014.02.007.
[3]李 鹤,史铁英,陆 靖.本科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11):89-91.DOI:1002-0772(2014)011-0089-03.
[4]陈 瑜,翟惠敏,赵 阳,等.在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3,28(20):7-9.DOI:10.3870/hlxzz.2013.20.007.
[5]卢孟密,张丽凤,廖海涛,等.护生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1(21):23-33.DOI:10.37601cma.j.issn.1672.7088.2012.33.099.
[6]张立民,贺玉梅.临床实习对护理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2):2039-2040.
[7]黄弋冰,许 乐,姜小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8):673-675.
[8]杨 依,蒋晓莲.实习中期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同理心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4):3185-3186.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34.007,
[9]Määttä S M.Closeness and Distance in the Nurse Patient Relation:The Relevance of Edith Stein’Sconcept of Empathy[J].Nurs Philos,2006,7(1):3-10.
[本文编辑:陈伶俐]
R471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22.012
2017-04-23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课程德育渗透项目(2016 HL04)
张卫红(1981-),女,河北高邑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E-mail:zwh0311@163.com
沈麒云(1960-),女,上海人,大专学历,副主任护师,科护士长。E-mail:shenqy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