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指导

2017-12-10 19:21谢海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藤野学法鲁迅

语文课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怎样学”,即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说:“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这一句看似淺显朴素的话语,却蕴含着语文教学多么丰厚的内涵和哲理。钱梦龙先生追求的语文课堂,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的语文课,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的语文课,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真实的语文课。[1]

反观当前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各种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此起彼伏,多媒体运用的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课堂大多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热闹之余,笔者就感觉出一个问题来:语文教学继“满堂灌”、“满堂问”之后,又开始出现一个新的误区——“满堂闹”。

有的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是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怎样教”,语文教师多在如何“教语文”上下功夫;却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怎样学”,即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方法。鉴于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素养,铺就学生的终生学习之路,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有效学习指导的当务之急。

一、立足“课标”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并运用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2]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堪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典范。魏书生老师经常说,学校称作“学校”,这很好,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场所;那么教室就应该叫做“学室”,即学生学习的房间;教材就应该叫做“学材”,即学生学习的材料或书籍。所以,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这样的:学生来到“学校”,走入“学室”,拿起“学材”,开始“学习”。魏书生老师一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很少,但是学生的成绩却出奇得好;魏书生老师从来不改学生的作文,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却很高。魏老师的“语文学习秘笈”何在?其实就是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譬如,魏书生老师创立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已经被我国语文教学届奉为教学法的经典。通过“六步教学法”,学生能够凭自己的能力学会知识,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写作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魏书生老师在评价方式上也大多采用“自留作业,互批作业,自己当自己的考官”的自主评价方式。这一系列的有效学习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素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融合渗透 指导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的。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将“读写听说思”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便能收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传授”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融合、巧妙的渗透。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学习方法的融合和渗透呢?高明的做法是:寓学法于教法之中。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就教学过程而言,教与学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在逻辑上是可以分开来研究的,但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3]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就有“学(xiào,教的意思)学半”的说法。而语文学习指导,则是探索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规律,解决教法与学法怎样组合渗透更有效的问题。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就对这种“融合渗透式”的学习方法指导情有独钟,他将学法寓于教法的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七颗钻石》的教学,余老师就构思了这样的学习板块:

活动一(旅行第一站)——进入录音棚(学读课文)

活动二(旅行第二站)——畅游智慧泉(品析课文)

活动三(旅行第三站)——来到创作室(表达训练)

余映潮老师把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巧妙设计为“语文学习之旅”,这就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似乎文中内容真的是同学们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在“旅行第三站——来到创作室”,余老师指导学生“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使学生融入文本,找到自我,沉浸在美好的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并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更为巧妙的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阅读童话故事方法的极好体现,这种学法和教法的融合与渗透,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4]

三、迁移运用 变通语文学习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时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5]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思路的灵活和变通。语文课堂有效学习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和运用语文学习方法。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改变了以往用三、四课时逐层研读,由事件到线索到人物再到主题的“费力不讨好”的学法;而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笔者深度研读本文的发现,指导学生按照“找准核心点、抓住关键点、扣好契合点”的学习思路,仅用一节课就省时高效地完成了这篇“长文难文”的教学任务。请看下面大致的学习指导思路:endprint

(一)找准核心点

鲁迅20多年来一直把藤野先生当作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继续战斗的勇气的源泉(课文最后一段),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之大之深,这种影响甚至改变了鲁迅的梦想,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这从“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一句可以看出,“伟大”一词就是鲁迅对藤野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找准“伟大”就是找准了理解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核心点”。

(二)抓住关键点

找准了理解藤野先生形象的“核心点”——“伟大”,如何由此生发开去,组织高效的学习活动呢?那就必须抓住能够具体演绎藤野先生“伟大”人格的两个关键点。这两个关键点是:重温“异国师生缘”,理解“人生转折点”。

重温“异国师生缘”,就要从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入手,重点研读这样两个问题:1.细读11-29段,作者选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2.结合词句批注,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转折点”,不可急转直下,需要巧妙过渡:恩师的关爱和鼓励就像寒夜里的星辰温暖着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那么他到底为什么没有继续他的学医救国梦呢?导致他人生重大转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事呢?这个关键点的教学,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前后勾连阅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让学生深深体会作者内心的愤怒失望和深切的爱国心。

(三)扣好契合点

上述两个关键点分別侧重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好像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阅读教学环节的紧凑和顺畅角度考虑,必须设计两者中间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的密切关系。扣好了契合点,就好像“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学生略有所思便豁然贯通:“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正是鲁迅前往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的原因;而“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又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与藤野先生离别的直接原因。学习至此,学生一下子将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与整篇课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我国“语感教学流派”创始人、杰出的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说:“语文课堂上,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掌握概括。教师只要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环节的‘思路上做文章。”[6]在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十多年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利好形势下,语文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强化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变通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1]肖培东.人生四十始悟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7,(11).

[2]吕叔湘.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奥苏贝尔[美国].《有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1963)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6]李华平.洪镇涛: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7,(14).

(谢海生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 23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藤野学法鲁迅
藤野先生谈鲁迅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