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卷一的作文题是“老外眼中的中国关键词”,在所列的十二个关键词中,多数属于当前社会关注、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卷二虽是古诗文,但立足点仍然是观照当下。卷三回应了中国恢复高考四十年的节点热题。高考作文一贯地体现了对高中生新闻素养综合能力的考察。鉴于新闻素养暂未纳入高中必修课程,但是每册设有新闻作品教学单元。因此,本文尝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新闻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及其培养路径。
一、新闻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众传媒和社会化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已经超越了信息交流这一最初的功能,它们不仅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结构,而且也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及价值观。“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媒介,理性地选择与接触媒介,正确有效地理解媒介内容,能够积极、主动面对并分析、判断和传播各类媒介信息的能力。[1]而“新闻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一部分,注重培养人们使用、鉴别、判断、评价、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文本的能力,以形成正确新闻价值观和新闻阅读习惯。[2]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和社会参与的关键成长期,培养新闻素养能力恰逢其时。新闻素养不仅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更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培养逻辑上,新闻素养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内在一致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注重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教材的新闻作品入选篇目有限,且与当下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单纯研习教材难以有效达成以上的课程目标。新闻文本作为一种实用文体,与当下现实关系密切,学生亲近感强,能够激发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新闻语言通俗晓畅,理解难度小,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权威的新闻评论能够提供分析事件的立场及观点,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辨能力,帮助形成自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加强新闻文本的阅读和教学,是弥补教材缺憾,夯实语文基本功,提升语言表达与文本鉴赏分析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面旗帜,引导着教学内容的筛选及侧重。近年来的高考全国卷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日益注重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和能力,在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材料选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著名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2016年不幸逝世,当年的高考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就使用了他的一篇文章《找寻属于自己的句子》。作文是学生语言运用、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单题占有分值最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非一日之功所能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人生价值、文化自信等哲理性思考。新闻报道及评论是直观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价值引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示范和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及框架。新闻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信息甄别、评价能力,形成健全的新闻价值观。高考作文的出题趋势与新闻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为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提供了现实的接口。
但是,当前新闻素养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闻文本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视程度不高。人教版的大纲版教材没有设置新闻类作品单元。新课标版仅在一册编选了新闻特写和报告文学单元,涉及《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等新闻作品,时效性欠缺,且从新闻职业水准看也难以称得上典范之作。另一方面,一份有关高中生新闻素养的调查报告表明,当前的高中生虽然是信息消费的主要群体,但是新闻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他们更加关注流行文化,如流行影视剧等。[3]因此,将新闻素养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从提高学生对现实的关注程度,改变懈怠现状出发,还是从高考应试、素质培养等教学实际层面,都亟需引起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新闻素养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限于当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对新闻文本重视不足和学生新闻意识淡漠的双重原因,加强高中生的新闻素养,当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发挥学校及语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探索一些可行性的做法。
(一)高一学阶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日常信息接触增多,对于新闻报道及评论并不陌生。因此,教师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持续关注新闻的习惯,尤其是深度报道类和新闻评论类。这些学习行为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难以监管。因此,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教师布置时下热点话题、班会讨论、定期新闻阅读汇报会、撰写新闻阅读笔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但是,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中,学生面临信息超载、真假难辨、价值观念和观点相互矛盾与冲突,甚至信息污染等媒介传播现状。学生可能遭遇选择何种媒体、关注哪些领域等困惑,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把关作用,可以推荐《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瞭望》、《中国新闻周刊》等权威媒体以及中国新闻奖、普利策奖等新闻典范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从一开始去奠定学生新闻素养的高度。
(二)凸显选修教材集中精讲的示范效应
新闻文本在新课标必修教材中的篇目极少,容易被学生忽视。新课标版有所进步,编了语文读本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五个系列之一),分为消息、特写、评论、广播电视新闻等类型,所涉作品相对较为新近,多数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篇目后面的主要阅读能够让学生粗略感知新闻之“新”的魅力。但是语文读本选修教材主要着眼于学生自学而编写,不可能在课堂详细讲授。《新闻阅读与实践》对高中生来说不存在阅读难度,但可能存在理解难题,遵循“有所教有所不教”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學提出问题,课堂释疑。总的来说,新闻文本教学的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endprint
1.领会标题的拟定,概括事实要点。
2.揣摩新闻叙述语言,整合和提炼信息。
3.解读内容,包括事件解读、意义解读、倾向解读等。
着眼于高中生的理解难度,凸显选修教材的示范效应,精讲应放在第三个层面。比如《“中国制造”抢走了“山姆大叔”的饭碗?》这一评论触及美国大选的中国议题,事件虽然发生在2003年,但是,直至今天“中国制造”仍然是中美之间商贸、政治领域的重要议题。教师可以结合2015年国务院下发的《中国制造2025》,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制造”在国际经贸中的地位演变,客观分析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现实及“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清醒认识到“中国制造”背后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全面、客观理解美国的政治用心,还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国制造”的正确认识。
(三)议论文写作教学与新闻评论结合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的三、四册,分别专题介绍议论文的立论、论据和论证方法。但学生往往困于有力论据匮乏、陈旧,论证角度及方法单一,导致立论难以全面、深刻、出彩。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主观性写作,与议论文写作有诸多共通之处。新闻评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也是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新闻评论的撰写,需要统筹选题与立论角度、标题及结构安排、逻辑及论证方法、语言文风等,与议论文的选题、立意、论证、谋篇、文采、润色等具体行文一致。新闻评论往往是对新近发生的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发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积累论据及语言表达,效仿论证的角度及方法。持续阅读权威的新闻评论,无形中培养起来的新闻价值观,能够保证政治正确,在议论文写作中不会出现致命偏颇,行文避免陷入套路。
下表汇总了1990-2017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试题:
历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各异,所涉材料相差甚远,但是体现出持续的稳定性。体裁以议论文为主,占到总年度92.6%,注重思辨说理,如何确定立场,撷取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使之言之成理,旨归在于考核学生的价值评判及其表达、书写能力。明确限定写记叙文的只有2篇,但最终还是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展开叙说。显然,价值评判的立足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高度一致。作文提供的材料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热点,如民族精神(2008、2017),生存能力(2009、2010),社会公德(2011、2015),合作及规则意识(2013、2014、2016)、能力评价标准(2016)等,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议题和社会舆论导向。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注重当下热点,作文教学与新闻评论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备考中自信应对。
(四)加强新闻报道及评论的写作实践
知易行难,细流汇海,是语文教学和新闻写作的共同特色。教师讲得辛苦,但教学效果甚微,是当前语文教师的烦恼。原因在于教师课堂讲得多,但学生缺少实践。因此,加强新闻习作,是落实新闻素养的重要一环。阅读新闻作品,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以及文本的写作意图,作出自己的评判。学校可以利用“微传播”的特点,开展微博式课前评论、生本式课堂教学、评述式课后写作的语文教学,既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人生姿态及品质,又能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增强思辨能力和演讲水平[4]。定期组织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活动,针对社会热点尝试撰写新闻评论或者议论文体的写作,琢磨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检视自我写作与典范之作的差距,逐渐养成下笔有话的习惯,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以适应高考短时间800字的高质量文体写作。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新闻素养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高中阶段扎实推进新闻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当前各个学校的意识认同有差异,重视程度不一,面临较多的现实难题。真正发挥新闻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当好引路人和组织者的角色
信息时代,教师角色逐渐从“知识传授者”向“知识引路人”转变,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素养教育关涉审美、智力、政治思想等因素,需要大力加强教师的新闻素养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业素养能力,才能当好学生的引路人。教学层面,则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智慧,帮助学生扭转新闻偏见,使新闻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师生之间达成共识,促进学生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培养“日久见马力”的耐心和信心。
(二)互动探究的自主学习,注重思维的开放性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突出注重学生思考领悟、发现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对话的民主关系,鼓励学生结合当前的新闻价值观,重新阐释课文,提出个性化见解。在传统教学中,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作为一个爱慕虚荣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负面女性来批判。但是作家毕飞宇从契约精神的角度,肯定玛格丽特在项链丢失之后没有抱怨,以自己诚实艰辛的劳动,用一条真钻石项链偿还原本廉价的假钻石项链。小说在了解真相的一刹那戛然而止,充满想象。这一解读引发语文老师的热议。[5]其实这种争议性的论争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开放思维。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更能理解玛蒂尔德想跻身上流社会的真诚、无奈和命运的捉弄,批判之余更有同情爱怜之感。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多种角度的认识相互补充,更能深化《项链》的主题。
总之,新闻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有限的集中精讲和广泛的课堂渗透,需要课堂内外结合,站在高考应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平衡点突出教学重点,主动适应“大语文”的课堂教学趋势。在实践层面,需要学校提供基础学习资源及平台,语文教师及时引导跟进,学生扎实践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玉兰.媒介素養十四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秦学智.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由美国石溪大学新闻素养暑期课程教学思想引发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4,(2).
[3]彭少健.2014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
[4]徐美珍.让“新闻述评”登入语文大堂[J].语文学刊,2013,(11).
[5]毕飞宇.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J].钟山,2015,(5).
(户松芳 湖南省常德市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4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