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文教学

2017-12-10 19:21土克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文文体文本

古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古文教学有助于学生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通过古文教学,让学生体会蕴含于古文当中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古文教学被过分的功利化,为了尽可能地提升成绩,在教学时老师往往以“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方式来教学,先让学生读,然后再来逐字解释,并将字义串编成句意,最好再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很细致,但是没有把古文的学习拆分成了不相关的字词句,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纵观学生,时至中职学校,学生对于古文的学习还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在教学时,学生还是习惯于把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的学习方式,然后再进行机械式记忆,这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无法掌握古文的学习方法,提升古文学习能力,感受古文的魅力,而且使学生觉得古文比较的枯燥,从而从心理上抗拒古文的学习,甚至于害怕学习古文。要提升古文的学习效果,就得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去探寻古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感受其魅力。

一、了解文体特点,掌握相关方法

在学习现代文时,我们总会先将文本区分为不同的体裁,然后再根据体裁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因为不同的文本在学习过程当中所要关注的内容是不同的,诸如散文关注作者情感的抒发,小说则关注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如果不区分文体特点,则无法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意义,而在教学古文时,老师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方式,将古文翻译成了内容简单的白话文,以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古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其实,古文也有文体之分。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之中就提出“奏议”“铭诔”“书论”“诗赋”等四科八体,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更将文本分为了三十五种。在古文当中,每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不同的,所表述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学习古文时首先要区分文体特点。正如王荣生所言:“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当然了,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不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会区分,更应当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应当关注的内容。例如在教学《鸿门宴》时,就要引导学生去重点关注人物性格特点,而学习《阿房宫赋》时就需要关注对于阿房宫的描写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关注文体特点之外,更应当关注于不同作者的处世情怀,例如苏轼在不断的挫折、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形成了儒释道互补、宠辱不惊、洒脱自如的心境,而范仲淹的文章则往往体现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态度,例如苏轼被贬黄州前后文风的变化等,这些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关注语言环境,关注文本细节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程度要低于普通高中,一些老师怕学生不能理解古文当中的内容,在学习时,什么都要向学生说的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其实这样做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古文的学习能力,而且古文当中的词语并不是完全与现代汉语不同。因此在教学句子当中的词语时,可以将句子当中的词语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含义简单的内容,例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一句中,句子相对来说简单,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词语,一般来说学生能理解,这一类就不需要老师再去强调,只需要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者注释理解就行了。而有一些句子,例如“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的玉玦(玦,jué,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则需要老师强调。

对于那些古今意义发生变化较大词语的含义,也不需要过分的扩充,因为扩充的过多,学生也不可能全部都记住,再者,扩充的过多,有些时候反而让学生不明白应当用哪一种,至于需要选择哪一种意思,就要根据语境来定夺了。例如在教学“为”时,有两种读音“wéi”和“ wèi”,表示主动还是被动,这要看具体的语境,不能一概而论。而对于语法知识,也不应当深究,如果讲得过深,一方面学生无法理解,再者会增加学习难度,学生如果能理解文本,就没有必要将古文完全翻译成白话了。

三、做好文本的补充,体会文本特点

古文对于用语是非常讲究的,在文本当中,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文本当中的实词,去理解其含义,更应当注重虚词,因为虚词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者态度,而要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之后再去研读,体会。

当然了,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需要我们进行补充,诸如句子当中省略的内容,文本当中所运用的典故,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这些内容,一方面对于省略的句子理解时就会出错,而对于用典的句子如果不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内容,学生就无法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学习古文还应当注意其语言特色,而体会古文的语言特色是我们感受古文特色的重要途径,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只将要求停留在简单的理解句意层面,更应当去感受古文的语言特色。在教学《荀子·劝学》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内容时,因為这句学生比较熟悉,读后就将大意说了出来,似乎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老师提出的这样的问题:“锲”与“镂”为什么要针对不同对象?荀子这样写有什么新意?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金石”是用来镌刻历史事件或者歌颂传人的钟鼎石或石碑,而坚持的目的在于“立德”“立言”,金石流传年代久远,而朽木则反之,从这方面来理解,我们对于文本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我们理解的不仅仅是句意,更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对于学生而言其受到的教育也是多方面的。

在古文当中还有关于各地的风俗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此类内容在文本当中或许提及得较少,而对于丰富古文内涵却是很有帮助的,对于这类内容,在过程中也应当关注,并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更增添古文的魅力。

四、广泛涉猎,提升能力

学生能接触到的古文一般也就是从教材当中,数量与种类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再加上古文在阅读时速度比较慢,而且带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先秦的文章,学生读起来就更难了,但是只有让学生通过广泛涉猎不同题材与不同时期的古文,才能使他们更进一层的感受古文的魅力,而要引导学生去涉猎古文,老师就得做好引路人。

要向学生推荐合适学生阅读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的古文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爱好来推荐,在刚开始要鼓励他们去读,求学生去反复的诵读,学生通过诵读,达到文通字顺时,对于古文也就能理解了,这样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在无形当中就会得到提升,此后再向学生去推荐相对来说有难度的,这样学生也就不害怕了。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时要注意扩大阅读范围,只有多让学生读了,才会形成一定的对比,也就能明白为什么鲁迅把《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什么是“微言大义”了。

总之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学习的要求降低至单纯翻译层次,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合适的方法去理解古文,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关注字词,更要关注文本整体,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去阅读古文,从而不断提升古文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文的魅力。

(土克鸿 甘肃省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734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文文体文本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称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