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英
摘 要: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我国教育过程中还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不少的著名学者都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被毛泽东称颂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被宋庆龄赞誉的“万世师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1]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了在生活中的举止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变化。同时,也强调了,实现德育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品德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是分析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活化;道德教育;品德
学校开设品德教育课程是学生学习品德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道德品质来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由于教育教学模式的落后,造成品德教育无法深入学生的心里。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及时地找出有效便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本文接下来将通过分析生活化的教育来找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法。丰富德育教育的模式。
一、 品德教育生活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品德教育就是指学校的教育。而“学校教育生活化”则是指通过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既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也可以通过所生活的环境来实现品德教育的学习。实现“教育即是生活”。“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向生活回归的理念是品德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鲁洁教授把它作为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线索。[2]”说明了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它体现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自由与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感受到的生活对学生自己进行启发和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并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在学校与生活中的道德熏陶,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适应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認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1]”如果教育脱离了生活,那么,就会导致学生脱离生活,而学到的品德教育也会只是“华而不实”的口头教育,教育的初衷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并通过学习有用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脑,可以更好地融入生活。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因此,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开的。
二、 实现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一)源于生活,实现生活化
“孩子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从他们的教师那儿获得道德态度、信仰和习惯。”教师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一个传授者,而学生也很信任老师的指导,因此,通过学校教育,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要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所学的知识离不开生活,因此,要善于结合生活中的道德品质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活的”教材,也就是通过学习课外的知识来对课内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且进行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并邀请学生主动上讲台进行讨论后的总结。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勇气。
(二)教学合一
教师通过提出主题,学生自主找寻材料解答问题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学习知识不仅是“吸收”知识,更主要的是如何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中,才是教育的目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课内课外不同学习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教学合一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帮助。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思品课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实践活动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3]”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提高品德修养,春晚的小品总是给我们带来很多道德的反思,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进行关于道德的小品,小品在让人欢笑的同时也会通过故事的冲突引发人们的反思,敲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这也是生活中的道德。通过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时刻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更能很好地学习知识。
三、 总结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新课改之后,思想品德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生活化的德育”渐渐地融入到教学当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用性,促使学生在课内外主动感受生活,探索生活中的真善美。“生活化的教育”会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更上一层楼,也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提供给学生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 [J].课程·教法,2003,(09): 2-9.
[3]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N],中国教育报,2001-5-2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