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仙��
摘 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实效性。课题实践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感受:一、 构建写作有效素材积累体系的研究;二、 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三、 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
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标对作文教学指导思想做了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认为作文教学肩负的使命是很重的,它不仅是教会学生写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激活写作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把教师从繁重无效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水平上,探索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成为本次实践研究的目标。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是指教师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中遵循作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观察、积累、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的实践研究。
本次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构建写作有效素材积累体系的研究
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面窄、质差,生活中的素材积累贫乏。如果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教会学生会“找米下锅”已成当务之急。
如何构建写作有效素材积累?
1. 多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
观察是同學们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也是积累作文素材最常用的方法。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践研究一年来,根据七年级教材教学目标,主要训练了如何观察景物,如何观察人物,进行景物、人物外貌片段描写练习,布置写作《……给我的启迪》托物言志的散文、《我的爸爸》写人记叙文等作文,让学生感悟到,从物到人都能挖掘出人生的、社会的意义。在观察中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世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2. 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指导阅读策略:
(1)语文课堂是指导阅读的主阵地。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方法,上好每堂阅读课,写读后感。
(2)推荐优秀读物。除了读教材要求的四部名著外(《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根据七年级教材,拓展阅读了史铁生的系列散文,《论语》《礼记》,龙应台的系列作品等,做读书笔记并写赏析。
一本书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读书就是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读书的过程就是思想修养、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将积累到的好言佳句运用到作文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将情感运用到构思过程,一学期出现不少佳作。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他们的视野,能使他们在更大范围内积累习作素材。
3. 多参与,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
(1)现在的中学语文中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活动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自由作文提供绝妙的素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全班分四小组,开展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还获得了解决烦恼的知识,在活动中积累了素材。
(2)学校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促进课外阅读的蓬勃发展。本学期,同学们参与了“顺昌一中第七届‘校园读书月暨‘书香(墨香)校园系列活动”,其中在七年级举办“继承传统美德弘扬朱子文化”手抄报比赛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了解了朱熹其人及朱熹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这种丰富的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合作能力,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以上三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很好地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活动教学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提高了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架起写作与感受生活的桥梁,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
本人今年从事七年级教学,开学第一堂课就对本班进行作文现状及心态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作文现状及心态,再根据初中起始阶段语文每个单元对写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步骤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取得一定实效。
1. 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写作指导。
教师指导恰当与否,决定着整个班级的写作水平。我的作文指导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将教材中的选文当做写作教学的例文,即在学生写作前先给予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全面地说应该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也就是说,选文,当然也是作文教学的例子。我们在教授文本时,教学重点可以定位在“侧读”,也完全可以定位在“侧写”。 如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目标及课文特点,学习《散步》,可让学生侧重练习通过一件事情提炼一个中心的写法;学习《荷叶·母亲》,可让学生侧重练习借物抒情的写法;学习《秋天的怀念》,可让学生侧重练习人物细节描写的写法……
(2)批改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批改之后,作适当的点评。如果是普遍问题的,要在全班讲,如果只是个别性问题的,可进行个别沟通。一些同学写出了优秀的作文,在全班当做范文来朗读,对作者本人,对其他同学,都可能是一个激励。
2. 与教材同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
策略:首先,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视频,收集有关案例,形成自己的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其次,写作前明确概念及作用,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最后,通过布置作文,教师批改,检测写作技巧训练的实效性。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单元目标及课文特点,本次研究展开以下一些写作技巧的训练。如:
(1)人物细节描写的训练。
第一步,以案例《母爱》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应用五种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语段训练,单纯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当堂写作。第二步,让学生学会写具体的一件事,或写一个人,在记事写人中,充分运用这五种描写方法,当然不一定是每种都要用,而且要求把这五种方法综合起来用。布置作文《母爱》。其中对人物外貌、语言描写进行强化训练,纠正一些模糊的概念。
(2)景物描写与“托物言志”的写法训练。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景物往往能够起到烘托、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景物描写可以锦上添花;在写景类文章或托物言志类文章中,景、物更成为了主体,要训练学生如何通过应用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把景物写活,写生动。步骤上也是先从片段作文训练起,逐步过渡到写整篇的写景类文章或托物言志类文章。特别是托物言志类文章,名家手下不乏佳作,课文中也有许多选文,也容易写出好文章来,通过“过关性”训练,务必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
根据七年级上教材,重点在以上几种写作方法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出现一些佳作。
三、 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针对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低效乏味而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学习叶圣陶先生“‘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的理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减轻教师负担,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经过一年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性评改作文的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取得了些许实际效果。
1. 策略
(1)示范性评改。作文写作点评也需要有示范性的意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领头效应”。我们将点评的方式一一示范给学生,采取多篇同时点评,对照点评,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或诵读,或影印,或投影,先學生评,再互评,教师在旁适当点播,重点强调,再结合实际作出详评,最后得出指导意见。
(2)勇于自我评改。在教师指导示范性评价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意见和评测,自我评价和修改作文。教师在四周环视过程中,对写作薄弱学生加以详细的指导。
(3)小组相互互评。选择小组内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组织本组内成员针对小组内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再进行修改。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评价能力和修改能力。
(4)教师批注要到位。在以上各个环节进行之后,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互评、自我评价进行批注,这个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是对学生情商的一种评测。要多方位、多元化地关注学生的评价能力。
(5)展示优秀习作,学生再次评价。 对部分不符合要求或失误较多的作文,则要求学生重写,让他再尝试一次,再给他一次成功的机会。
2. 实效
综合以上的评价模式,基本上需要两节课的时间。这种环节完成也就自然形成了一条作文的修改链条。我们必须强化这个意识,让学生认知到,写必评,评必改,改必有所得。在这个链条上,学生始终处在自身作文的主人位置上,要善于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力不断提升,让学生学会相互之间协同合作,不断进取。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师生单向的一种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不断进取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教师而言,也是适当放权,获取更大收获的一种模型。
本次研究,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是同时展开,相辅相成的。构建写作有效素材积累体系,保证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写作的支撑;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旨在如何将零散的碎片(构建的有效素材)运用到作文中;作文评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旨在解放教师,也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体会耕耘收获的快乐,从而达到本次研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应用恒,郑仁水.记叙文写作导航[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3] 周国韬.现代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