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摘 要: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大程度发挥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当下语文教学必须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活动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它是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目标;学情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即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取得知识上的收获,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提升与形成,更能在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及思想上有所收获,从而使老师和学生都有追求感和成就感的教学。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必须制定好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而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呢?
一、 放眼整体,钻研文本
语文老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首先要从整体入手,将所教篇目置于其所处的单元甚至模块做整体分析,明确其在单元乃至学段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为例,本文作为学生进入高中语文学习阶段的第一篇,对学生的整个语文学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想象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课还要担负起情感教育的作用,本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树立高远的人生志向。同时作为“现代诗歌”单元中的首篇,本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能脱离单元目标,即把握意象,领悟意境,体会情感为主。在对教材内容宏观把握下,还要对所教篇目做具体深入的精细阅读,从中提炼知识点。做到精细阅读我们可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是站在学生角度阅读文本,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点;二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细化文本内容,寻找可生成的点。教学目标设定中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既落实到具体篇目,又能关照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一堂课甚至整个阶段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二、 立足学生,了解学情
《中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为基础的,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立足学生,了解学情。高中生经过小学、初中的语文学习,已学习并大致掌握了散文、诗词、小说等不同体例的文章及其各自的特点,能较好地写作记叙文,能阅读一定篇目的文言文等。但他们对以上教学内容的认识还停留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如在诗词作品学习中,对意象、意境、表达技巧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不足;对文言重难字词句的掌握还有所欠缺;对记叙文细节描写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对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选择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些,对学生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尽量少讲,避免语文课堂教学陷入“热剩饭”令学生厌烦的尴尬境地。对于学生未知的、存在疑难需要通过帮助才能掌握的知识,要结合其已有的知识多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突出重点,难易适中
繁杂的教学目标往往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清楚应将听课的重点放在何处,一堂课下来学习效果欠佳。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突出重点,即学科或教材内容中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因体例、作品风格等的不同,每篇作品的教学重点都有差異。以以下两篇作品为例:《沁园春 长沙》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将重点放在抓住诗歌意象,品味作者情感上;《荆轲刺秦王》,其教学目标的重点要放在梳理积累重点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方面。目标设定上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在教学中有主有次,让学生在学习中抓住最核心的内容。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水平),介于二者之间的差距区域即“最近发展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由易到难、难易适中。
四、 注重知识,关注情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者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加侧重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它的设定对学生美德的培养具有直接的指向。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显性收获,还应关照学生在心理、情感上取得隐性所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自觉的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学目标设定上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 结束语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所教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确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预期的知识、能力、态度和品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0-212.
[2]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40.
[3]著名教育学家论教育[DB].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shtml.
[4]课程教材研究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