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忠��
摘要: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利用历史“微”故事进行教学时,不仅可以活跃历史课堂的氛围,而且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微故事;精彩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微”故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的掌握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留下较深的印象,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有效的学习习惯。本文就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 基于故事内容,选择陈述形式
历史“微”故事可以以多种形式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常见的形式有现场叙述、录制视频、录制音频配合动画、截取影视作品片段、剧本表演等形式。下面我们就对录制视频和剧本表演两种形式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 录制视频,拓展视野
历史“微”故事录制视频的形式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选取的微故事完成视频录制,“微”故事的这种表现形式和现场叙述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种形式比现场叙述好的一点就是能过视频还原“微”故事的历史情境。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掌握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原因及其局势,我就让学生们自己选取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大事件录制视频,学生们得到录制视频的任务之后,首先分组甄选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并反复地进行探讨,探讨历史事件与故事发生时的历史大环境以及重要参与人员的心理。选定故事之后学生们进行了视频拍摄。从学生们交上来的视频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此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在选题上,还是在视频制作上,都透漏出学生们的努力。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们对《官渡之战》的演义,虽然这个视频中国只涉及两个人物,即曹操和袁绍两人,但是学生们对这两人的演义是非常逼真的,扮演曹操的人完美地表现出了曹操作为“奸雄”的狡诈,同时还表现出曹操在率领精兵歼灭袁军的主力之后的雄心;而扮演袁绍的人则将袁绍这个人物的心理表达的淋漓尽致,从一开始的胸有成竹到最后的落荒而逃。通过对官渡之战的演义,学生们也就掌握“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就拉开帷幕。
让学生们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来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比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教学形式还能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剧本表演,自主学习
剧本表演的形式和录制视频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需要学生对历史进行演绎表演,不同之处是剧本表演更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表演的历史人物来了解历史事件。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时,我就选择让学生们选择“荆轲刺秦王”的剧情进行表演。学生们通过对该剧情的表演,不仅了解掌握了事件“荆轲刺秦王”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发展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理解历史,简而言之就是能让学生对历史更为透彻的理解。比如在该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表演出荆轲去刺杀秦王时,高渐离为其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句歌词就能充分的体现出当时的悲壮;同时,学生对荆轲这个人物进行扮演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荆轲为什么去刺杀秦王、为什么是荆轲去刺杀秦王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内容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该剧进行表演,可以更加容易的掌握这一历史事件。
用剧本表演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排演历史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等,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 基于课堂需要,捕捉切入时机
选择了“微”故事的表达形式,但是在历史教学中选择切入的实际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课堂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与“微”故事的切入时机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对两种常用的切入形式做出简单的论述。
(一) 故事设疑,发展思维
教师可以选择采用设疑的方式将历史“微”故事切入历史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用“微”故事的悬念性和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能够专注的听讲。
比如为了让学生清楚明白明朝建立的相关内容,我首先决定从朱元璋开始讲起,但我没有采用以往直接叙述的方式,而是将朱元璋的故事与“放牛娃的春天”相结合,用后者的趣味性去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这两者融合,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有一段放牛的经历,这也正是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将两者融合之后,我在一开始并没有将这个放牛娃即是朱元璋点明,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故事保持较高的兴趣。通过故事循序渐进的引导,最终放牛娃称帝成为开国皇帝,而学生们也对放牛娃不平凡的经历感到惊叹,纷纷表示没想到朱元璋在称帝之前还有这样一段经历。但是此时故事并没有结束,学生们对原本是一介布衣朱元璋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感到非常的好奇,所以这个故事就很合理的从放牛娃的生平过渡到君权加强的道路上来了。这样一来整堂课的重点知识全都融合到故事中了,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并没有因为历史的枯燥乏味而失去耐性。相反,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掌握了课堂所有的知识重难点,这就是用故事设疑对历史“微”故事切入历史课堂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故事设疑是知识切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精彩,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上来;另一方面,教师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后面的教学开展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二) 故事小结,引导探究
在课堂教学要结束的时候用悬疑的小故事切入教学课堂,这样既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回顾,还能引发学生继续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层次探究。而具体切入形式就是用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微”故事。
如在教学九年级《美国南北战争》时,在为学生讲解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经过之后,我用林肯的生平小故事切入在课堂结尾,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该课内容的深度探究的兴趣。我选择切入的故事比较简单同时还有趣,这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我选择的故事也与主人公林肯息息相关,由于林肯生前有过律师的经历,而且在他担任律师时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因此以此为出发点,我选择“法庭上的林肯”来切入课堂结尾。故事内容大概如下:林肯当过律师。有一次出庭,对方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再脱下外衣放在桌上,又再喝水,再穿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他的辩护演说。通过将这样的小故事切入课堂,可以使学生回顾课堂所讲内容,还能激发学生对故事主人公浓厚的兴趣。
我选择的故事虽然短小,但是通过故事可以展现林肯的人生,引導学生对故事启示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基于教学实践,开展课外活动
用历史“微”故事开展课外活动,是历史“微”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另一种运用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课外实施展开的,能对课堂上已学习或者要学习的知识实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下面就两种常用的课外活动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 茶话会,丰富素材
茶话会的形式主要是用来讨论历史“微”故事,这样的讨论即针对某一微故事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表不一样的观点,这样的讨论不受外界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拓宽思维广度。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我就让学生们在学习完该课知识内容的基础之上对“玄武门之变”展开讨论。“玄武门之变”作为唐朝时期的重大事件,但是《旧唐书》记“玄武门之变”,甚多隐讳。但到底隐讳了哪些事实,却不明究竟,所以将这个问题作为茶话会的讨论问题是非常合适的。在学生们展开讨论过程中,有从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物下手,有从参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下手的,还有学生从评价整个“玄武门之变”出发,可见学生们对这一微故事还是有很多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采用茶话会的形式作为课外活动的形式,要注意在学生们畅所欲言的讨论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讨论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实现讨论的效果。
(二) 辩论会,提升能力
辩论会也是历史教学中常见的课外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同样是以某一历史微故事为基础展开的辩论,但是这种形式需要参与者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论据,这样才能有力的支持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历史“微”故事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脱离出来,还能抓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心理特征,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将历史“微”故事带入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也是对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一种调整和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