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本质与大语文教育分析

2017-12-08 13:45苏玉成
考试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语文

苏玉成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教育本质与大语文教育进行展开论述,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一些教学特点,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一纸管窥,商榷同仁,并期待对自己形成有力的促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本质;大语文教育;孝治天下;生命教育

一、 教师要明了语文教育的本质

1. 教的内涵:孝

教有孝字。孝与教,唇齿相依。孝,辞海如是诠释: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教育和孝顺父母有什么关系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教育和治国如影随形似响应声,人生在世,对他有最大恩情的人莫过于父母,对父母不孝,谈何修身,焉能正心?怎样齐家,如何治国?职是之故,我认为,教育的第一条是让学生懂得“孝”,能行“孝”。

2. 《说文解字》对孝的解读

《说文解字》,这样说解中华民族千古信仰的“孝”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本来是个上作“老”下从“子”的会意字,为便利书写,简化作“孝”。老人永远在上安享子女孝敬,子女永远在下敬孝老人,是符合中华传统人伦礼制的。

3. 中国历史上的“以孝治天下”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孝不仅仅是人生的基础美德,还是中华民族万世罔替的民族信仰。中华民族曾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力行“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之首的虞舜,就是因“孝感动天”继承尧位,升为“五帝”之一的。周文王“晨则省,昏则定”,父亲身体不适,他都负责一日三餐,他的行为起到了教育人民的作用;到了奴隶制后期,孔子把孝道提升為国家推行仁政之本;进入封建社会,汉武帝继承汉文帝的“察举制”,每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国家任命为各级官员,这一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孝”是这些官员荣升的主要资本,也是这些官员的莫大荣光,在他们行政执法时,自然也就以孝为纲,力行以孝治天下了。

4. 教包含部首“攵”

《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也就是说,教育要慈严结合,教,管教也,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呵护备至,了解他们的心理一丝不苟,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致入微,和学生打成一片,如同朋友;学生有了成绩,慈颜含笑,给予鼓励;学生有了错误,要严格地匡误扶正,“一本正经”,让学生对教师有“尊爱”之情,生“敬畏”之心。

二、 让语文教育成为大语文教育,成为孩子们的生命教育

我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以来,建立“大语文教育”这个微信公众平台,希望能为语文学科教育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让语文教育为我们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助力,让我们非专业的家长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有一个得力的助手,让孩子能喜欢语文,爱上语文,对学业学有余力,对生活有更多的乐趣体验,对生命能有更深的体会与真挚的表达。当然也欢迎同行能多进行对话和交流。

从一个最初喜欢语文的懵懂孩子,到中学语文教师,一路走来,语文伴随着我的人生历程,文学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语文,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都开设语文课。直到它成为一门专业课,被称为汉语言文学,进入研究阶段,有了更为精细的分支,依据地域来分,有欧美文学、亚非文学、东亚文学、日韩文学、拉美文学等;依据研究时间段,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路下去又有了更为精细的分支。随着研究视域的扩大,比较文学也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相对于专业文学研究者,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语文对我们普通人的影响有哪些呢?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学科。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关乎着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强弱。语文学科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人际沟通能力。语文培养的是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直接体现在语文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应用的基础阶段。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较高阶段的运用。听说读写,读排在第三位。能听明白,讲清楚,读出文字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进而最后能进行自我表达。书面表达能力强,文科生能创作作品,理科生能整理思路,通过学术论文传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工作在职场的成年人,当年语文底子好的,更容易表达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能进行有效沟通,温润地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些人不会说话,其实症结在于不会表达,言不尽意,语文也是我们职业的根基。

语文,除了基本的交际能力的运用,还可以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深刻,对美的体验更强烈,能淡定地面对苦难与挫折带给生命的磨难,充满韧性地活着。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和中国作家史铁生,超越生之苦难留下精神财富给后人,其实这种精神脉络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系统。在文论中的一些观点:“发愤著书”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不幸读者幸”。正是文字具有的这种对生命表达的能力,才能让一个个体超越生命的苦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广袤的宇宙中定位自己,不会局于狭小一隅,仅仅停留在咀嚼个体的悲欢,没有精神境界的提升,不能超越苦难,不会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大语文教育,立足点不仅在于对学生眼前学业所面临问题的应对,更着力于对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促进。让一个个体感悟生命的美好,感受生存的温度和感知生活的丰富,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多彩而深邃。大语文教育会从名家谈语文、文学思维、文学积累、文字起源及演变,不同语言学习规律之异同,中外语言学习课堂及政策对比、家校合育等多方面进行分享和交流。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影响力,要了解学生的可塑性,注重殷勤叮咛和蔼可亲的言传,注意润物无声以身作则的身教,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习惯,让他们拥有高尚的品德,恢弘的志向,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