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莹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福建 同安 361100)
从部首入手 预防和纠正学生易错字
叶 莹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福建 同安 361100)
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部首是合体字中的重要部件,在合体字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会部首才能理清一大串字。笔者收集整理学生作业中部首出错的字,发现部首易出错字类型,遵循汉字科学,从部首入手分析易错部首原因。通过图像溯源法、演示法、对比法和系统归类法强化部首含义、为名称错误的部首正名、构建微专题发现规律等,帮助学生记住部首的正确名称,懂得部首的含义,明白部首的书写规律,从而减少易错字的出现。
易错部首;汉字科学;预防与纠正
收集整理学生的易错字时,笔者发现部首易出错字主要有4种类型。
1.部首错乱,结构错落。例如:夜、落(均成左右结构)、蓬(成半包围结构)、满(成上下结构)。
2.部首形近,字形混淆。例如:印(“卩”成“阝”)、故(“攵”成“夊”)、歌(“欠 ”成“攵”)、公(“八 ”成“人”)、声(‘士”成“土”)、敢(“攵”成“又”)、觉(“学”字头成“党”字头)、幼(“幺”成“纟”)、得(“彳”成“亻”)、建(“廴”成“辶”)、冷(“冫”成“氵”)、慕(“”成“小”)、醒(“酉”成“西”)、雄(“隹”成“住”)、冠(“冖”成“宀”、寇(“宀”成“冖”)、初(“衤”成“礻”)。
3.音符相近,部首混淆。例如:幕、慕、募、墓。
4.部首书写不规范。例如:船(左旁“舟”横出头)、她(“女”旁横出头)、躺(“身”旁的横、撇均往右出头)、雷(“雨”字未变形)。
在收集整理这类易错字的基础上,笔者对易错部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原因如下:
1.形近部首多,教学方法单一
笔者收集形近易错部首,共有以下几组(如下表):
但需要留意的是,经机器、高温、药剂、漂白等加工过的蚕丝被由于在蚕丝内部残留各种化学药剂,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并降低人体免疫机能,所以还是尽量选择纯手工天然蚕丝被。
除了部首之间形近之外,有的部首还和其他字形近。如下表:
形近部首多,教师教学时缺乏方法,不懂汉字学知识,大多让学生机械记忆、简单抄写,让学生只是从形上区分识记汉字,有一定困难,容易混淆写错。
2.部首命名不科学
语文界对有些偏旁部首的命名不科学,也造成了有些易错字。[1]一部分部首命名不科学,不能较好地表义,甚至是表错义。例如:“彳”取名双人旁,但从命名上看,会让学生误解和“人”有关,从而造成带有“彳”的字和带有“亻”的字易混淆。
3.缺乏书写规律指导
汉字的书写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自身不懂书写规律,书写不规范,范写错误,教师在指导书写时只能局限于笔画笔顺的指导,缺乏书写规律指导,导致学生不懂书写规律,书写不规范而错。
(一)不解部首意义而错——强化部首意思
不解部首含义而错,成为部首易错的最主要原因。为强化学生理解记忆这类部首的意思,笔者采用了图像溯源法、演示法、对比法和系统归类法。
图像溯源法指用图像呈现部首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形象地感知“实物—篆体—楷书”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识记所学部首的形义。例如教学部首“酉”时,可以按“实物图→概括抽象图→古体汉字→楷体汉字”这样的顺序展示,通过图像溯源法,让学生感知“酉”字由尖底酒坛演变而来。上面是酒坛的盖子,下面是酒坛身,中间横表示酒坛里面的酒水。“醒”字是意音字,从酉酒,星声。本义是酒醉后恢复清醒,即酒醒,引申为睡后醒来。明白了“酉”中短横的意思是酒水,则不但“醒”字不会再错,“酉”旁的字“酝、酿、醉”等都不会少了这一横。这样教学,带有部首“酉”的这一串字就不易错,教学效率高。
2.演示法
演示法指通过演示来加深对部首的音形义的记忆。例如在教学部首“攵”时,除了解析部首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带有部首“攵”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还让学生回忆带有“攵”的字,例如:牧、收、放、教等,并让学生根据字演示相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带有“攵”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通过演示动作,加深了学生对部首“攵”的记忆,从而正确书写一系列带有“攵”的字。
3.对比法
对比法指通过比较可以把部首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形近部首含义之间的异同。教师出示带有两组形近部首的汉字“冻、冷、寒”及“江、河、海”,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氵”多与水有关,“冫”多与寒冷有关,接着借助图片讲解“冫”的字理:“冫”表示水面结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带的“冫”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意思有关。[2]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一串带有“冫”的字。
4.系统归类法
系统归类法指通过同部族部首集中学习,加深对同一部族部首含义的识记。汉字不仅字成系统,部首也有系统,系统地学习部首,使学生所学的字形成“汉字树”,利于学生保持记忆,从而正确书写。教学“止”时,可以进一步教会学生学习掌握“止”部首系统中的“夊、走、辶、足”。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更深刻地记住易混部首“夊”是“止”部族里的部首,其义和脚有关,从而区分“扌”部族里的部首“攵”,正确书写带有“夊”的字。
(二)部首名称误导而错——为名称错误的部首正名
因部首名称误导而错的字,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汉字学的知识,懂得部首的正确名称,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在教学时右“阝”,教师明确指出这个部首的形状长得像耳朵,长得像刀,但是不叫右耳刀,意思和耳朵、刀一点关系都没有。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个部首的正确名称,右“阝”,它的音、义是“邑”(yì),形是“邑”的变体写法。右“阝”(邑)作意符时,所从字与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义有关。[3]在此基础上,正确书写一串带有“阝”的字:都、部、郊、郑、邻。通过正其名,懂其意,区分易混部首“卩”,从而正确书写带有“阝”的字。
(三)不懂书写规律而错——构建微专题发现规律
汉字发展到楷书,笔画已经定型,笔画写成后的样式叫做笔形。楷书的笔形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习惯性的变异。明白笔形的变异规律,可带出一串字的规范书写。
规律一:为书写连贯而变异。左半边的部首最后一笔,出于要接续写下个右边构件的需要,笔势上产生了变异。如:“土”“王”“车”“耳”“子”等字变成部首后,这些字的最后一笔横就变成了提。
规律二:为结构紧凑而变异。书写有“让就”的规则,尽量使空间的疏密得当。有些字变成部首后为了给别的构件让出空间,采用了聚敛型的笔法。如,“木”“米”等作为部首,在字左时,为了讲究避让,捺都要写作点。如“树、粮”等。
规律三:为构形美观而变异。书写结构的美观要通过笔画的调节变异,让空间错落有致。例如:“羽”字作部首,处于字的上部时,为了节省空间,避免和其他笔画交错混乱,影响识字,就把横折钩改成了横折。
教学时,根据不同的规律的构建不同的微专题,在课前出示一串带有相关规律的汉字,让学生观察自主发现规律,进而举一反三,思考列举相关规律的汉字,最后教师指导书写。在微专题进行书写规律教学,发现一个规律写对一串字,这样的教学高效省时。
[1]叶妙婕.小学生易错字的预防与纠正方法之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3(3).
[2]康克庆.错别字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1(10).
[3]李建国,王仲刚.“双耳旁(阝)”与耳朵有关吗?[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9).
G623.2
A
1673-9884(2017)11-0045-02
2017-09-30
叶 莹,女,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