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肝脏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2017-12-08 11:47:41陈金耀卢璐周荣真
浙江实用医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左肝横纹肌轻中度

陈金耀,卢璐,周荣真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 317000)

·病例报告·

成人肝脏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陈金耀,卢璐,周荣真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通过对1例成人肝脏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肝脏肿瘤;横纹肌肉;影像诊断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具有高度恶性、进展迅速、早期侵犯临近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发生于肝脏的RMS报道罕见,现将本院收治1例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1月余、腹胀”入院,查体:肝脾无肿大,肝区无压痛及反跳痛,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肿瘤系列均无明显异常。超声:左肝体积增大,实质内见大小约3.1cm×2.9cm低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CT示:左肝外侧段见团块状低密度影向外突出,与胃分界不清,胃受压后移,最大层面大小约10.8cm×7.4cm,CT值约35Hu(图2)。增强扫描示动脉期、门脉期轻中度持续强化,以周围区明显,边缘呈环形线样明显强化(图3A-3B),内可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及斑点状血管密度影(图3C)。肝胃隐窝内见多发椭圆形团块影,呈融合趋势,大者约5.3cm×3.2cm,境界清晰,CT值约24Hu,增强后无明显强化(图3C)。诊断:左肝占位,考虑为恶性肿瘤;肝胃隐窝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图2~4)。行B超引导下肝肿物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镜下见较幼稚异型细胞,坏死明显,分隔呈巢状,局部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CD65(局部+/-),Ki-67(30%), Desmin(++),MyoD1(+/-),Vimentin(++)。病理诊断:小细胞性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符合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行多西他赛针+吉西他滨针方案化疗2周期后复查腹部CT提示肿瘤进展(图4)。

2 讨论

RMS起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分化的间叶细胞,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染色体易位,基因融合、丢失或扩增,抑癌基因失活以及分子通路改变有关[1],常见于2~6岁及15~19岁儿童或青少年,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发生于肝脏者罕见[2]。

RMS具有一般软组织肉瘤的影像表现,肿块常较大,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多数呈分叶状,平扫时密度(信号)与肌肉相近,易坏死,可伴有出血,多无钙化,不含脂肪,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持续强化。肿瘤可推移、侵犯临近组织器官,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RMS影像学表现并非完全缺乏特异性。屈昭慧等[4]认为RMS的恶性程度高,细胞密度高以及其快速生长的特点限制了水分子扩散,使肿瘤ADC值显著降低,范围在(0.78~1.21)×10-3mm2/s,低于一般软组织肉瘤;并且 MRI增强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可作为RMS的诊断依据。王维青等[5]提出RMS邻近正常组织部分有一层致密肿瘤细胞,影像表现为中央区强化不明显,周围区明显强化,呈环形线样增强;RMS具备绕血管生长的特点,肿块内可见异常血管,CT上呈点状、条状血管密度影,MRI表现为流空血管,具有特征性。本例RMS发生于肝脏,部位罕见,肿块体积较大,界不清,呈分叶状,肿瘤内可见坏死区,未见出血、钙化,增强后呈轻中度不均匀持续强化,以周围区明显,边缘呈环形线样明显强化,内可见点状血管密度影,影像学表现与文献较为符合。

图1 B超:左肝体积增大,实质内见大小约3.1cm×2.9cm低回声肿块,边界尚清。

图2 CT平扫:左肝外侧段见团块状低密度影向外突出,与胃分界不清,胃受压后移,大小约10.8cm×7.4cm,CT值约35Hu。

图3 CT增强:CT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持续轻中度强化(图3A),以周围区强化明显,边缘呈环形线样明显强化(图3B箭头),内可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及斑点状血管密度影(绕血管生长,图3C单箭头)。肝胃隐窝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影(图3C双箭头),呈融合趋势。

图4 化疗2周期后CT复查:肿块增大,大小约13.8cm×8.6cm,其内坏死区明显(箭头)。

RMS发生于肝脏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肝细胞肝癌:常合并肝硬化,肿块边缘有假包膜,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幅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2)胆管细胞癌:肿块内可有钙化,增强后呈现不均匀持续强化,肿瘤周围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常伴有门静脉分支栓塞;(3)淋巴瘤:CT平扫常为低密度,出血、坏死、钙化少见,增强动脉期轻微或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轻度强化,呈“慢进慢出”表现;(4)转移瘤:有恶性肿瘤病史,一般为多发性病灶,增强肿块边缘强化,中央多出现无强化的坏死区,形成典型的“牛眼征”。RMS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影像学检查的作用在于确定病变部位,判定肿瘤的大小、边界、对邻近组织侵犯程度及术后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1] 撒焕兰,马克威.横纹肌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482

[2] 王天浩,潘志刚,任正刚.少见类型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复旦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6(2):221

[3] 喻林,王坚.中老年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分析.中华肿瘤杂志,2015,34(12):910

[4] 屈昭慧,高雪梅,程敬亮,等.儿童横纹肌肉瘤的MRI表现及ADC 值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11):1759

[5] 王维青,张升文.横纹肌肉瘤的影像表现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1):75

猜你喜欢
左肝横纹肌轻中度
水杨酸联合果酸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成人肺原发性横纹肌肉瘤2例CT表现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34
腹腔镜不同范围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效果分析
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左肝外叶切除与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
丁螺环酮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轻中度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3期)2016-01-12 00:39:40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左肝外叶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33例临床观察
鼻前庭胚胎横纹肌肉瘤1例
西南军医(2014年4期)2014-03-03 16: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