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芙蓉
[摘 要]语用型课堂的建构与打造,必须要在语用意识的浸润下,借助文本解读来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依托原有认知、紧扣语言奥妙、发挥范式作用、践行迁运用,就能开掘出契合文本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需求的语用价值资源,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聚焦语用;文本解读;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61-01
随着语用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当下阅读教学对于语用训练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语用型课堂的构建与打造必须要在语用意识的浸润下,借助对文本语用范畴下的解读,最大价值地发挥教材文本这一范例的作用,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笔者以《金蝉脱壳》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依托原有认知,探寻别样风景
学生在经历了长期学习和课外阅读后,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对于教材文本中经常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般都能发现。那么,在阅读教学时是否就可以一带而过呢?对学生这些“似曾相识”之处,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该设置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教师形成坐标意识,紧扣学生的原始经验,探寻出能够促发学生能力提升的生长点,让他们在熟悉之处探寻到不一样的风景。
很多教师在教学“金蝉脱壳”过程的语段时,都会引导学生感受语段表达的条理性。学生很快就能提炼出作者是按照“背部—头部—脚部—尾部”的顺序展开描写的。这样的思考对于五年级学生并无难度。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有条理叙述”这个原本的认知中探寻出这篇课文独有的个性。教师再次引领学生研读语段,发现在不同的顺序中作者所运用的动词也很精准贴切,其中“露、钻、抽”等动词将不同部位“脱壳”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把握作者表达顺序和动词运用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构思提炼为“露背—钻头—出脚—抽尾”。
看似差别不大的两种教学,其实蕴藏着玄机。尤其是第二个教学设置,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处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生长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从未涉及的层面。学生不仅准确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用词的精确性,有效地促进了自身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紧扣语言奥妙,深入辨析感知
教材文本中有很多语言细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往往容易忽略。教师需要以自己敏锐的意识去开掘文本中的这些语用价值点,并借助相应的方法进行扩展放大,引领学生在感知其内在奥妙的基础上,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品悟能力。
如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两次描写了蝉虫的活动状态:第一处是“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第二处是“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为什么都是写活动,作者却使用了不同的表达语言呢?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这两句语言描写认真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描写了蝉虫什么状态下的活动?”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第一处描写,因为蝉虫受到壳的束缚,还处于奋力挣扎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抽搐”一词就形象地再现了蝉虫在活动过程中肌肉艰难收缩的样子;而第二处的描写,蝉虫的脚部已经完全出壳,整个身子也就自由了很多,所以应该是“慢慢地活动”。
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不仅品析了语言表达所蕴含的丰富意蕴,更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程度进行了深入感知,有效地增强了语言感知能力。
三、发挥范式作用,促进迁移运用
入选教材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言语智慧和表达规律,值得学生品析、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探寻出语用迁移的结合点,在学生辨析积累的基础上,促进其言语能力的发展。
以本文第四自然段中“蝉尾出壳”的描写为例,作者分别运用了“仰”“扑”“抓”“抽”等几个连贯性的动词,展现了蝉虫动作配合自然而协调的特点,是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极好资源。教师着力引導学生从四个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和前后的顺序性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拓展了“帝企鹅孵蛋”的相关内容,并播放视频:企鹅妈妈生下蛋后,将孵蛋的任务交给爸爸,企鹅爸爸会怎么做呢?学生将自己观看到的视频进行提炼,并在交流中进行适当地修改。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师生共同提炼出来的动作,将整个孵蛋的过程写下来,并密切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动作和顺序。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的实例出发,取法于文本,同时又运用于实践。在深入辨析和感知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用价值资源的迁移运用。
在语用理念深入阅读教学的当下,教师不要急于探寻所谓的“语用教学策略”,而要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开掘出契合文本自身特点和学生内在认知需求的语用价值资源,引领学生在科学严谨的教学资源中提升自身的语用实践能力。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