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庆
【摘 要】阅读能力测试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问,二是考试,其实考试也是提问,也就是让学生回答阅读题。可是阅读题却很难真的测出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出题其实很有学问,一般的试卷题很难达到测试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要有另一种途径,这就是阅读者能够独自鉴赏,这个鉴赏就是学生自己写文本解读。
【关键词】阅读能力;有效检测;预习作文;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8-0023-03
学生的阅读能力测试,老师一般都把思维定式在试卷的试题上、课堂的问题上,认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阅读能力好,考试时能回答短文之后的试题就是阅读能力强。其实这种检测有一叶障目之嫌,可是太多的教师却仍然通过提问或考试来做所谓星级评价,等级评价。
借用课标中的“具体建议”——“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可以把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如下:
理解课文词句的特定意思,并能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遣词用句做出评价。
理解文章的脉络、构思角度、布局谋篇,并根据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评价。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并对文句表达的意图做出评价。
理解课文,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复述文章大意的能力,提出自己看法的质疑能力。
阅读的这些能力,通过短文阅读回答问题的试卷能否测试出来呢?请看下面一侧短文测试:
蜗牛与它的大海
有一只蜗牛,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
然而,它算计了一下,悲观地发现,如果按照每日的爬行速度,它的寿命只可能爬完四分之一的路程。
“但是”,它又换了一个角色,自言自语道,“能否到达大海,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许多到达大海的人来说,大海反而离他们更远了。”
“因此,大海或许只存在于向着大海的进行之中。”这只蜗牛继续自言自语道:“如果我现在向着大海迈开了第一步,那么,我就攫取了大海的一部分,尽管微不足道。但是,我如果坚持着向大海行进了四分之一的路程,那么,我就拥有了四分之一的大海——对于一只蜗牛来说,这已经够了。”
于是,这只蜗牛踏上了大海之程。
1. 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乐观( )丧失( ) 奔跑( ) 放弃( )
2.“很想去见识一番大海”的“见识”在文中的意思是( )
A. 借出事物,扩大见闻 B. 见闻,见识。
3.“微不足道”指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它的近义词是( )
4. 蜗牛渴望看见大海,人也渴望看见大海,你认为大海有什么吸引力?下面说法符合你的想法的一句是( )
A. 大海一望无际,开拓了认得视野。
B. 大海好玩,可以捡贝壳,可以游泳,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
C. 大海有气势,大海波涛汹涌,一浪接一浪
5. 蜗牛两次“自言自语”,前一次是为了___________
后一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有一个和蜗牛有关、形容速度太慢的词语,你知道吗?
这里有6道试题,没有一道能体现上述阅读能力的评价,解词、组词的题目根本测不出学生对词语特定的理解,更无法判断学生对遣词造句的评价能力;问答题也无法测试学生对布局谋篇的感悟,也无法测出学生对作者表达意图的评价。这样的考试又怎么能作为检测的工具呢?很显然,这样的试题是无效的检测。同样,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也一样,由于老师问题很多,课堂流程是凭借问题而推进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很难理出思考课文的逻辑关系。退一步说,学生接收老师的所有问题时,是不会也不可能去思考问题间的关系,不会追问问题是怎么来的,更不会思考老师为什么在这一处设问,为何问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老师为完成教学流程而提问的过渡性问题就更不用说了,无法成为有效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精读课文)是学生自己翻查、分析、综合、揣摩、涵泳、体会、审度。如果学生真能运用这些方法自己去读文章,读出自己的理解来,那才是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可以尝试另外的方式,能力是可以外露的,但外露的方式不只是原先的课堂提问和试卷上的短文阅读试题。让学生阅读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表达出来,更能展示一个人的阅读流程,这个流程可以看出阅读者的阅读能力。这就是学生写文本解读,分享文本解读,能有效地体现学生阅读的能力结构。
给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自己去翻查、分析、综合、揣摩、涵泳、体会、审度。然后写成文章解读,再与同学分享,这更能检测出一个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心力去阅读,检测出他是否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我们来看一些学生的课文解读文章,就可以看出阅读能力检测的有效性了。
我钓鱼别人也钓“鱼”
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五年一班 林锐豪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作者小时候的一次钓鱼经历,借此来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困难”的道理。
文章從“得意地欣赏、急切地问道、乞求、依依不舍”来说作者的心情变化,很好,让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矛盾过程。就像一座山,如果是一样平的,就显得没意思。如果有高有低,那才会吸引人。
课文还用“看着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来衬托得意的心情,用得很好,让我们越发觉得鱼太可爱。从“小心翼翼、等了很久、迅速、拉”等词看得出作者钓鱼技能很好,同时也说明鱼钓到是不容易的。“啊,好大的鱼!”这句话说明作者钓了很大的鱼,接下来说是头一次钓到这么大的鱼,很兴奋,鱼越是好,作者越是兴奋,为后面放弃就越艰难,这个铺垫好。而且从这能知道,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endprint
文中的“盯着”这个动词看得出父亲也喜爱这条鲈鱼,但为了给孩子做一个不能违反规则的榜样,所以他选择了让孩子把鱼“放回去”。从这能看出父亲很有教育孩子的方法、素质很高。
作者对鲈鱼的喜爱,从“依依不舍”可以看出来。前面却加了描写景的词句是为了说明没有人。作者认为他捕了鲈鱼没人知道,可以抓走,这就是孩子规则意识与父亲规则意识的差别,但还是被说服了,体现道德选择的难。
从“沮丧的孩子”到“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可以看出作者变化很大,同时也说明了父亲的教导是对的,使作者终身受益。父亲教育作者的道理,帮助了作者解决了各种道德困难。作者将那些违反规则的行为、诱惑人的招式比喻成鲈鱼,很恰当。假设你是一条鱼,那些诱惑人的东西就是鱼饵,你咬了,就毁了一生。你弃之不理,成功渡过了一次难题。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就战胜了自己,马上改正,也是好样的。所以后来能取得大成绩,与这次没有人看见而放鱼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父子情深——议爱
厦门市海沧区延奎小学 五年一班 蔡梓涵
在《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中,父亲非常爱三样东西,一儿子,二鱼,三规矩。
在读第一遍时,我的认为父亲是爱规矩的,这是从文章中“父亲划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这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非常遵守规矩,爱规矩,不顾孩子怎么舍不得,不顾他的感情变化,态度坚决,没有商量余地。
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又感觉父亲非常喜欢鱼,从“父亲盯了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这一句说明父亲也非常的爱鱼,要不然父亲怎么会说他盯了一会儿鲈鱼,因为父亲看鲈鱼非常大,也非常难得钓起来,放回去还是会有点儿依依不舍,但是父亲又想给儿子做榜样,就一定要守规矩,不能提前钓,只好放回了湖里。
再读了一遍,我发现父亲其实是最爱儿子的,因为父亲是平静地跟孩子说:“你得把它放回去”而不是自己直接就把鱼放回湖里,这样做主要是很明确地告诉儿子守规矩的重要性,他要让儿子体验道德选择的艰难过程,深刻牢记这种体验。并不是没人看见就可以不遵守,平静地告诉孩子是表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遵守规矩,这样就可以在儿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儿子亲手放回去,一是因为鱼是孩子钓到的,得尊重儿子,二是让儿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形成习惯,自觉地遵守各种规矩。这更是父亲爱儿子的一种表现。
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言传身教,在每一个小事中都会让你的孩子从中得到教育,“好的爱”让孩子受益终身。
学生写的文本解读五花八门,不要求他们面面俱到,只要选出自己读出的认为最有体会的一点写就可以了,这些文字里面可以看出学生自己去翻查、分析、综合、揣摩、涵泳、体会、审度的方法与能力。学生对词句的品析能力体现出来了,对作者表达的手法也有感悟了,对文章的结构安排也做了评价。这种综合性的表达,是更为有效的检测工具。
学生之间经常分享这样的阅读作文,课堂上无疑是一场头脑风暴,在相互倾听中会受到极大的刺激,学习会越学越活,阅读能力也在这写作中提升。以上是两个初学写预习作文不久的学生作品,再看一个学习了一年后的学生的文本解读作:
谈西雅图的情感
六年五班 黄琦懿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究竟饱含了西雅图怎样的情感,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西雅图是印第安人的酋长,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则是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时,西雅图给予的回信。当时的印第安人还处于前土著时期,文化十分落后,生活是靠石器打猎为生,因而对土地的依赖性十分强;而白人领地,科技发达,有着先进文化。两相对比,印第安人对于白人只能是敬而远之,白人则是持着强制的态度执意购买土地,所以事实上,西雅图是出于无奈给予白人回信。在朗读过程中,我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读出西雅图在写信时不一样的情感。
刚开始的几段,表现出的是西雅图的绝望。印第安人领地因为没有受到科技的捆绑,地大物博。不仅有奇异的飞禽走兽,还有异常丰富的地下资源、成千上万的林木。西雅图已经知道工业化革命的可怕之处,他害怕“领地”被工业化革命阴影所覆盖,因为要想开发,第一件事就得开垦土地;而土地对于印第安人来讲,就是生命的源泉,这般做法就好比挖掉印第安人心头上的肉啊!可印第安人根本就无法与白人抵抗,所以西雅图才会感到绝望,前几段也就好像西雅图对白人的叮嘱,告诉他们土地的重要性。土地上的每个生灵,都是不容玷污、都是圣洁的;土地与其所包含的一切,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万物都是我们的家人,人类是离不开大地的;土地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她养育我们,她见证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
接着,西雅图是带着恳求的语气继续回信的。他恳求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好空气。河水给予了他们生存的能源,空气给予了万物生命。只有这样,白人们才能品尝到空气的芳香,感受到自然的本色。
威胁,西雅图的文字中出现了威胁。看起来是告诫,实际上夹杂着威胁的色彩。如果你们白人不好好保护动物,你们将会遭遇与动物相同的下场;如果你们不爱惜大地,终有一日,这片土地将会咆哮。因为,人类与土地是并存着的。
印第安人热爱大地,就像热爱家人,他们将会用所有的力量与情感来保护大地。人类是依靠自然生存的,而人类,没有权利、更没有能力去操控自然、大地、以及整个世界。
體会完了西雅图的情感,我的脑海中回响着一句话——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而对文章进行品头论足,说出个所以然出来。既有自己的发现,又有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能说得有条理,这才是真本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 夏丏尊.跟大师学语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7,8.
[3] 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组稿:黄瑞夷 编辑:胡 璐)endprint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