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红
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包括对数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应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从日常生活出发 体会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有着数量化的意味。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學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数一数、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数感、积累数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比如,在低年级中可以让学生数一数:铅笔盒里有几样文具?每样文具各有几个?请学生想一想:家中的门牌号,妈妈和爸爸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生日、车牌号等;说一说学生身边看得见的数。例如,在教学“0”时,先启发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这时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在门牌号上见过”“爸爸妈妈手机上”“尺子上”“温度计上”......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直观体会到“0”除了表示没有外,还可以在尺子上表示开始,也可以在日历、车牌上与其他数字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数感。
二、在探索中体验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学数学、用数学。在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在“分类”教学时,延伸到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时候,让学生建立十进制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在新课伊始,我出示生活当中熟悉的物品,渗透以一当十的数学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当教学“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看出是12根”时,呈现多种摆法并各抒己见,学生无法体会到“10根扎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一捆”是理解10个一和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因此我没有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是巧妙的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图画均出现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无法数出根数感到无奈时,10根10根地摆却带给学生惊喜和兴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12根。学生通过比较体验,真真实实地感受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再次让学生摆小棒再次理解计数单位“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的意义,也体验经历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数感。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探索,这样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与毫升”时,我出示练习图:装有1000毫升与400毫升的2个量筒,要求学生看图后说说把两个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学生看图后想出很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400毫升,有的说1.4升。有的说14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判断这些方法都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副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方面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种的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如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回家量一量1千米有多长?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量”的策略,以及各具特色的算的方法,有的直接量,有的先量出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就是1千米;有的在公路旁看里程碑,两个之间就是1千米;有的量出自己1步跨多长,再通过步测估计1千米有多长;有的说学校跑道一圈400米,2圈半就是1千米。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在表达交流中,也培养了数感,提升了数学素养。
四、在实践应用中 发展数感
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应用。对此,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中过多技能训练,简单重复训练的状况,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我设计了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6+4+3、6×5+4×2+5、6×4+5×3+4、6×3+5×5。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背景中感悟、体验,把计算和理解数的意义结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数学感悟的能力。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学子·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