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芝
从期待更多满分作文的角度,思考 2017 年山西中考作文题目“—————— 一直都在”,我最想说的是:情怀一直都在。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但如果你不了解万神殿、古罗马竞技场、许愿池,即使你生在罗马,也会和罗马有距离。写出满分作文的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如果没有情怀,无论有多少种技法,你离满分作文都会有距离。
情怀是什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心境和胸怀,也是一种无我的大爱。作家三盅说:人生难得三盅悟,清茶一盅品甘苦,浊酒一盅话悲喜,薄粥一盅写春秋。在寂寥中触摸灵感,于无声处倾听幸福。自古凡书大悲悯、写大情怀者,无不于唱尽沧桑声嘶处,摘一朵野花自珍。文艺作品需要深入生活,需要一种情怀,这里面的眼泪、迷茫、痛苦、微笑等表情其实都有一份对于美好的期盼,而作者在表现这种真实的生活时,表现这种种情绪时,应该也是充满爱的。我们不需要流水线上出来的没有灵魂的作品,我们需要更多的充满爱的作品。
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并不对真实的人性感兴趣。在不少兢兢业业的“作文捷径”的指导下,学生作文被指导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情节是剪裁过的,场景是模拟来的,情感是提炼了的,语言是炫目华美的,于是“程式化”“伪圣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梁晓声曾说,写作时情怀比技巧更重要。拥有了情怀,你才会产生一个写作者应有的使命感,写出的作品才会有超拔的灵魂,才能让作品具有打动读者的特质。用悲悯情怀复活一段壮观而真实的生活经历,用雅致情怀让流浪的精神与情感回归人性的家园,用文学演绎人生的风云。
旅美女作家施玮,一直把文学当作可以存放自己灵魂的地方。这块地方也许很小,只是个角落或是阁楼,但它必须存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供我们环游的世界。文学不应该仅仅只是生活表层行动的记录,而是要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对灵魂的束缚或是自由。施玮希望用自己的灵性文学把人心中那颗模糊的、被淹没的,甚至是被人有意识忽略的灵魂唤醒。当我们的灵魂被唤醒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天空不再是此刻的天空,一枝一叶都会与你有真实的呼吸应和,人重新回到宇宙的生命体系中,获得真正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甚至就是吃喝拉撒的平庸生活也不再是烟尘而会绽放出灵魂的光彩。2017 年中考作文中,有不少有情怀的文字,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阳光一直都在》,文字暖如阳光:“落花还未完全化作春泥,石榴已有了笑意……阳光暖暖地洒在校园里,静静地落在我们的身上。今日的阳光似乎为我而闪烁……有阳光的人运气总不会差吧!多幸运,在这紧张的时刻有你。我不会慌,因为你们如暖阳般一直在。”
《风筝一直都在》,思绪灵动,初心不改:“也许那日风不作美,我始终没有放飞风筝,可我第一次体悟到奔跑的乐趣,无所谓速度,无所谓终点,像一个追风筝的人,为自己而跑……年华流转,风筝一直都在,而那些追风筝的人,始终激励着那些追梦的人……也许我们有时放不起生活的风筝,没关系,至少用力奔跑过的我们,是幸福的。那种幸福,一直都在。万里碧空中,风筝漫卷流年……”
“我笑着拿起那把刻有‘正衣冠的木梳轻轻梳平自己的乱发。执念的味道,一直都在。制梳的手艺,一直都在。”是啊,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止,相信还会有一把把桃木梳,梳过豆蔻少女的鬓发,再绾起耄耋老太的发髻,最后束之高阁,在角落里轻声浅吟,最后化作时间长河中一颗颗隐隐发光的星辰。
“可这小巷的粽香,重又飘来了这久违的幸福。这世上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有相遇就有分离。纵使故人逝去,但心底的暖念从未凉薄。思念的幸福,一直融在我的生命里,从未离去。”是啊,时间的脚步不会停止,幸好,这悠长的岁月中不逝的亲情如小巷的粽香,一直都在。
阳光在,梦想在,美德在,真情在,一直都在。
对于写作来说,技巧永远是细枝末节的事,情怀才是第一位的。什么是写作的情怀,就是对人感兴趣,说真话,抒真情,摹真境,写出真实的人性。
心里有真情怀,笔下就不会是假话、空话、 套话。
学生的情怀需要的是被唤醒和呵护……
家国情怀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浑然一体的情感触摸与人生追求,是历史的沉淀。大凡政治变迁、战乱动荡,仁人志士无不感怀时运,家国情怀油然而发。从屈原到范仲淹,從黄宗羲到顾炎武,这些迁客骚人、名士风流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情怀逐渐被沉淀、汇聚并赋予时代特质。写黑夜,林语堂会在黑夜里面打上光,不仅是明月的光辉,还会把人生的光亮打上去。林语堂对一草一木,对世上的所有生灵,都有悲悯和敬畏,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既有儒家的天,也有道家的大道,更有佛家的慈悲在里面。他看世界的美好,写人生点滴的美好,让人眼前一亮。诗化,可以超过一切苦难,为世界增添魅力的 色彩。
孩子们,多看看你自己,看看你身边的那些小人物,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呈现在你眼前,虽然有点小缺点、小阴谋,甚至小卑劣,但是不失可爱。勇于表达你们“纯真、至善、大美”的少年情怀,眷恋自然,感恩父母,赞美人性。
情怀在,满分至。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研中心;0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