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学会思考就没有作文

2017-12-06 02:58李燕飞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无字书生心灵

为什么要写作文,简单点说就是思考和情绪的表达。思考自不必说,即使是情绪,虽是感性的,当表达出来时,其实也包含了理性(沉淀、过滤、斟酌、反思、后认识),也就是说还是离不开思考,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学生作文中大面积的只有文字表达、没有思考品质的现象。学生这样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根源上又来自于教师的不正的评价观。本期“作文识真”邀请的是来自四川成都的李燕飞老师,他所剖析评价的例文是一篇引来广泛赞叹的“网红文”。

主持人:陈兴才

人存在的意义在于思考,所谓“我思故我在”,但是思考不等于就有结果或者说思考的结果就是正确的——它取决于思维的出发点、方式、步骤、原则等。虽然数学、物理、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都有思维训练内容,但毕竟主要是从自身的学科思维出发,而作文训练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可以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作文就是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的目的是要展现思维观点,所谓“语言表达是思想的直接显示”。

然而纵观我们的作文训练和所谓优秀的作文,思考力的缺乏令人震惊。2017年高考后,一篇题目为《书生》的作文在网络走红,短短两三天在某微信公众号获得的点赞数超过了5万,还被不少公众号、网站、论坛转载。据称,这篇作文是杭州市第二中学高三某学霸根据2017年的浙江省高考语文科作文题写的。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该学霸没有参加高考,因为已经被大学提前录取了。暂且不说这篇作文是否有故意炒作的嫌疑,这里只分析下该作文能否称得上优秀甚至获得满分。

原文如下:

书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作文题目很容易讀懂,就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话题作文,题目指向很明确,说说对三大本书的理解及三者的联系,关键是如何写出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观点。

初看这篇作文,与历年高考众多所谓满分作文没有什么不同,亦今亦古的语言风格,做俯瞰宇宙状的思考,罗列古今名人,堆砌材料辞藻,做了显而易见的联系,陈述了似是而非的观点。读罢,似有所悟,却不明所以。这样的作文往往被当作范文依瓢画葫芦,所以越来越发现中国的学生作文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就像说起国画,我们画的竹子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笔法熟练程度不同。

第一段其实没有表明什么观点,更没有体现出进一步的思考,就是把题目中的三个短语拉长成一段话,告诉你有三本书而已。而且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书生,如此无限扩大解释“书生”的含义,已经失去了一个概念存在的必要价值。

第二、三、四段分别说明了什么是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反正就是从孔子、李白到马可·波罗、徐霞客等的简单排队,没有说明比较特别的看法,这三段也无什么读的价值。

读了第五段,会发现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或者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没有具体的分析过程,也没有特别的看法,无非就是告诉你三本书都要读。大概没有几个人不会表达这样的观点。

第六段只是第五段的重复,仍然没有分析,不见深入的思维,就像武术套路表演一样,花拳绣腿不见功力。

最后一段就一句,“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估计语文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不管有无必要,最后总要画蛇添足来这么一句,据说是点题,首尾呼应。但是第一段说的是“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为”与“能成”意思相同么?

读了这篇作文,你不会收获特别的观点感受,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值得称赞的思维方式,更缺乏具体细节的分析,你会转眼忘了这篇作文。其实这样毫无思考水平的文章到处都是。我们不能指望每个高中学生都能写出逻辑严密、思维深刻、观点独特的文章来,但是这篇作文据说红遍了朋友圈,获得了众多点赞数。教师们认为这就是满分作文,就是作文模版。据说杭州二中的教师和校长都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高度的称赞。endprint

杭州二中语文教师的点评道:“豪逸(《书生》作者)之文美在规范。文章有对‘三书内容的界定,有对‘三书作用的评价,更有对‘三书彼此之间关联的阐述……彰显了一篇论述文规范、严密的结构。规范背后是豪逸缜密的思维。豪逸之文美在才气。文章一气呵成,文不加点。语言文白相间,读来无晦涩之感,反更显雅致脱俗;内容涉古今中外,汪洋恣意,尤对中国古典诗词,更是信手拈来,从而妙笔生花。才气背后是豪逸博览群书的积淀。豪逸之文美在通透。文章中对‘三书的阅读,实为一个少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要求和展望:阅读,行走,思考,传承。‘博自己之学识,‘雅自己之生活,从而‘博雅自己之境界。通透背后是豪逸的赤子之心。愿美文共赏!”

杭州二中校长点评道:“一个通透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通透的作文!”

他们的点评和学生一样,都说了一堆华丽漂亮、空洞无物的话,只有夸大其词的赞美和不具体的模糊看法,没有展现思维的过程。给人感觉是“作文原来如此简单”,准备一堆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素材,熟练整齐漂亮的词汇和句式,至于要表达什么观点,以及如何展现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人看两眼就觉得形式漂亮。这也是为何往往仿古作文容易得高分的原因。阅卷人那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关心你如何思考,句式用词对不对,观点怎样。如果是为了应试,如果是为了满足阅卷人的简单审美习惯,可以说是功利的无奈之举。如果认为这是优秀的作文并被传诵,这样的作文训练无助于生活、工作,还容易形成懒于思考甚至思维混乱错误的结果,悲哀的是很多人认为写作就是这样了。

我们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几乎每个工作都需要运用到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在众多工作中更不可或缺。然而现实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助理,连简单的案情都叙述不清楚,更不要说分析案件的证据和因果关系了;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写个简单的产品说明书都不知道如何能说清楚;法官写个判决书也是套用模板,没有根据案情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依据引用;公务员执法难写出一篇理由充分、表达规范的执法文书。其实更多的是连请假条、证明书等短短不到百字的应用文都写不明白,写个借条往往被人抓住漏洞,工作生活中常碰见的合同协议等更是让很多人晕头转向。所以,你读到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是不知所云或者东拼西凑的,新闻报道像是小说天马行空,领导讲话工作报告是越来越长。

那么写作的基础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就是我们要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分析和判断,以什么为前提进行比较、推理、联系等思维过程而得出结论的?真实、准确、具体是表达的基本要求。诗词歌赋散文等文学体裁写作只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用词华丽、抒发情感、道德说教不是作文训练里主要的内容。作文训练最重要的是描述、说明、推理、解释等能力,这是我们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活动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思维工具,我们往往会被错误指引,无法分辨是非。然而学校的写作训练,从小学开始要求学生背诵模仿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文,充满了情绪渲染和道德说教,往往不能基于事实和内心去表达,更没有学习如何有逻辑地去表达,或许大多数教师都没有逻辑思维。逐渐地,学生的头脑就被作文套路束缚了。模糊了观察社会和他人的双眼,头脑也锈钝了。到了高中,这种看似华丽实则虚无的作文模式竟然被一再地推崇,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所谓高考满分作文就是这篇《书生》的样子。

怎样的思考方式才可能有效正确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事实理由、价值标准、思维原则、个人立场、情绪偏好、人性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比如,3月5日这一天是“学习雷锋纪念日”,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上大街搞志愿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扶老人过马路似乎是个保留节目,连很多学生作文里不管真假也有扶老人过马路的情节。那么对于小学生扶老人過马路这个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抑或是要视情况而定,应该怎样具体分析?首先,在我们惯常的道德教育观念里,教导小学生“尊老爱幼”似乎是不可置疑的,那么小学生扶老人过马路符合很多人的道德标准。实际上仅仅是孩子的道德问题吗?最近几年媒体报道了不少主动扶老人而被讹诈的新闻,四川达州有3名小学生扶摔倒的老人而被老人指认为肇事者,尽管有警方的调查认定是老人自己摔倒的,但是仍然不能让孩子们摆脱纠缠,反而带来了伤痛,让人怀疑尊老的价值意义何在。其次,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城市里的马路早已不是课本描写的那么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了,不礼让行人的车辆、转弯的车辆、电动自行车、没有红绿灯的道路、被大型汽车挡住视线、红绿灯时间不够……实际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作为身体还比较弱小、认知能力不足、生活经验缺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不能在如此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去迅速分析判断风险并选择正确的做法?实际是非常难的,还由此造成生命健康、交通安全、责任分担等诸多问题。再次,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多老年人无论身体还是认知能力、生活经验,都远比小学生强,让弱小的小学生去保护能力更强的老年人,这本身就是错误的思维逻辑。从法律角度来说,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基本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老年人基本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就是说承担责任的能力二者差别很大。因此,鼓励小学生去扶老年人过马路,不仅是道德绑架,还是错误的教育指引,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可见,一个问题、一个事物本身是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考量的,涉及到的因素往往很复杂,我们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不能脱离这些具体的因素,而且还涉及到价值利益的取舍平衡。回头再看看被捧红的作文《书生》,以及众多所谓的优秀作文,这些学生的思考能力体现了怎样的层次?有没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深入分析判断?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难,难就难在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这需要做教师的本身具备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去分析问题。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南河路一段;610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字书生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
人皮
人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