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存兰
那是一节公开课。我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了使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加深对文本的了解,我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借助优美的图片,伴着柔和的音乐,向大家介绍庐山。试教后,有听课的老师认为我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些“走过场”,指导不到位,学生介绍时还带着朗读的腔调。当时,我很犹豫,“我是小导游”这一环节,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怎样既不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又让这一环节闪亮耀眼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中队长榕榕送作业来了,对了,班上不是有几个在学“主持与表演”的吗?挺能说的,挑一个,课前辅导一下,不就行了吗?想到这里,我眼前一亮,就让中队长榕榕准备,稿子由她的妈妈代写,她只要把稿子背熟就行。执教之前,我还让她在我面前一展风采,看到她那一举手,一投足,俨然一个导游,我的心里乐滋滋的。
一、作秀——课堂尴尬收场
公开课如期举行,到了“我是小导游”这一环节,不少同学陆陆续续地举起了手,可是榕榕并没有举手。“先请个其他同学吧,让她准备准备。”我暗暗想。于是,我选了班上另一名优秀的学生,她讲得很不错,孩子们给以热烈的掌声。“还有讲得更好地呢!”我期待着精彩的出现,对榕榕我充满了信心。这次,她举手了,不过,手举得很低,似乎有些自信不足,我向她投去鼓励的眼神,点了她的名后,她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讲台。大家都期待着她的精彩表现。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大家公认的“小才女”手拿小棒,对着画面,一副很为难的样子,一副犹豫不决的神情。“别紧张,你一定会说得很好。”尽管我在一旁为她鼓劲,她还是不开口。要知道平时课上,她可是最积极的呀!此时,我在一旁真是心急如焚,好歹也得说两句,怎么就不开口呢?无奈之下,我只好让她回座位,叫她课后继续练习,当父母的“小导游”。
下课了,一位老师惋惜地说:“多好的一节课呀,真没想到‘我是小导游出意外。”另一位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我是小导游这一环节,缺少具体的指导,使榕榕这么出色的学生走上讲台,却什么都不会说……”
二、反思——“作秀”反被“作秀”误
反思整节课,我百思不得其解:见多识广的榕榕每年都会去许多地方旅游,为什么到台上一个字都不说呢?要知道,那些平时不如她的孩子,说得都不错呀。后来,从她的日记本上我才知道了实情:原来,她妈妈为她准备的导游词与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孩子第一次不敢举手,怕说错了给老师添乱。第二次上台,特别想超越第一个同学,结果一紧张,把事先准备好的导游词全忘了。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上完这节课,想起这句话,真让我汗颜。反思这节课,我教给榕榕什么呢?因为这节课,孩子比别人付出的更多,花时间背“精彩”的导游词,在妈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只是,她也许会想:老师为什么课前让她准备呢?课堂上的问题,为什么提前告诉孩子答案呢?成人世界的虚假已在孩子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当更多地付出换来的却是课堂上的“哑口无言”,课后其他同学的议论,妈妈的批评,老师的不解……孩子的心里除了委屈,难受,还有什么呢?这节课,我没有教榕榕“求真”,却带给她心灵的伤害!
反思这节课,课堂预设时,我没有充分考虑孩子在课堂上的一切可能表现,没有设计弹性化的教学预案,所以,榕榕的“一言不发”让我出乎预料,更让我无可奈何。课堂上,我考虑得更多地是如何使课堂“出彩”,博得听课老师的好评。因而,更多地以自我的表演为主,以自我为中心,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走,让学生配合我的教学。失败源于我为追求所谓的“视听效应”,过于强调形式,不知不觉进入了语文教学的新误区——作秀。期望完美,追求貌似“轰轰烈烈”,结果却使学生无所适从。
三、探求——公开课真实的,才是美丽的
真实才是课堂的生命。这节公开课上的“败笔”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追求公开课的真实,需要一种勇气,更需要一种求真的品质。张志公先生说过:“我倾向于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多多下功夫,试试看,怎么教法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多找出些办法来,多趟出些路子来。”
读到这番话,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我校举行的省数学教研活动,王校长借我们班上一堂数学课。上课的前一天下午,我打了个电话给校长,什么时间到我们班讲点注意点,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王校长的回答是只需要带个文具盒就可以啦,其他什么也不需要。听了这些话我心里非常忐忑,总担心校长没来渗透一些讲课的内容,孩子们因过分的紧张而出丑……哪知道,第二天的课堂,完全出乎我的预料,王校长那真实的课堂,不预设,不彩排,给课堂带来了出其不意的精彩,赢得了听课者的阵阵掌声。
王校長的课堂启发我:课堂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即使课上得磕磕绊绊,但学生在课堂里会经历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一种成长。
一节课,一个小环节的作秀,让我对语文学科,对课堂教学,对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看清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课堂教学中,求真务实,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感谢这次失误,谁能说它不是我成长的契机呢?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