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巧
摘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因教育事业及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加大了学生学习压力,使小学生出现很多心理上的健康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从自身从事体育教学入手,在小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心理情况反馈发现,两大主要问题,一是个体差异导致的师生沟通障碍,二是抵触抗拒心理造成的体育教学低效率。为积极改进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本文对社会和谐视角下小学体育课堂中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和谐状况;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的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除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行调整,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升了更大程度上的重视。而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也伴随着学校教育的改革逐步推进。体育课堂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的最前沿场域,课堂教育开展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关注、思考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课堂体育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言,是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
一、体育课堂中小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1.个体差异导致的师生沟通障碍
体育课堂相比于室内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自身特点上来说,更接近于学生的好动的天性,体育课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娱乐性使得很多小学生会会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却并非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差异、教育差异、成长环境差异、性格形成差异及行为差异等多因素影响,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这里的障碍主要是指體育教学内容之后的练习、互动以及自我展示等环节[2]。例如,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与互动中,笔者在课堂上能够跟绝大多数同学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但不免有学生无法参与进来,即使去进行沟通之后,还是难以融入其中。
2.抵触抗拒心理造成的体育教学低效率
“好动”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但是这里的“好动”跟我们的体育是有不同的。从学校体育改革走入到体育课堂中的项目内容是经过一定规范化之后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学习,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在整体教学进展中往往存在学生的抵触与抗拒心理作祟,这不是针对体育教师的,而是一种不和谐心理状况的显现。[3]例如,12岁、六年级的小学生小瑞,在上以“短跑”训练为主的体育课时,出现对老师及其抵触、反感和叛逆的现象,据调查发现小瑞是因父母在外打工,常年没有得到亲人关爱,导致的孤僻、交往情感封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
二、改善体育课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措施
1.加强体育教师的心理专业培训,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体育教师作为最前沿的引导者,在体育课堂中不仅对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更有着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责任。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构建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调整政策。例如,9岁男同学顺超,因情绪低落,在以培养学生“长跑耐力”为主的体育课上时,失去对长跑技巧的学习兴趣,并与老师发生冲突,使顺超的对立情绪显露无遗,同时还鼓动其他学生与他一起与老师对立,是典型的学习主动性不和谐心理。对此,要求学校积极发挥班主任的辅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了解顺超失去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并根据顺超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顺超的学习计划,以此提高顺超的学习自信心,强化顺超的学习基础,同时加强顺超心理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以此实现学习心理不和谐的调整。
2.全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
小学生心理状况在体育课堂的反应只能从某一方面看到问题所在,具体还应该从学校教育的整体层面全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一,建立并规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该明确制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心理教育目标;第二,老师应在小学生各科教学中贯彻小学心理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唯有此,才能配合小学生的体育课堂干预,有效地完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和谐视角下的小学生体育课堂心理状况,是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侧面,以点带面是需要从体育课堂中学生反馈或表现出的现实问题入手,有针对性的思考、积极引导并最终能够改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其中作为体育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锦华. 社会和谐视角下小学生心理和谐状况深层价值思考[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4).
[2]杨秀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3]邵国华,杨晓丽.体育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0(10).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