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冬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古诗词可谓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奇葩。让学生初步领略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本文从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把握背景
对诗人写诗时的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诗意。因此,我在教学中会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这首诗的)。譬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的诗大多沉郁悲凉,很少有抒发愉悦心情的诗。在上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后,不禁惊喜欲狂,唱出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惊喜欲狂”的心情。
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如果不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会认为诗中写了作者和敬亭山互相对着,觉得作者很无聊。其实,这是李白秋游安徽宣州时的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达十年之久,深感世态炎凉,加上长期居无定所,使他尝尽人间辛酸,深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就可置身于诗的意境中,很容易理解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所表达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勤查资料,并适时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写作背景。
二、感悟意境
意境不是指古诗词意思解释的再现,而是一种画面,一种情境,一种心灵交汇的复合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盈起来。为了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朗读成诵,充分理解诗词意思,在准确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根据诗词内容,准备好相应的教具、材料,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比较直接贴切的情境,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意境当中,闭目吟诵,感悟意境。譬如《望洞庭》一诗的意境感悟,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绍洞庭湖风光的资料片,声、景、色交融,反复播放,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轻声吟诵,同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全诗的意境豁然明朗。
再如执教《江雪》一文,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的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因此,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加上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老师可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异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一定是有所体会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小学生对古诗的形式、意境、构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加以点拨、诱导,触动孩子的写作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诗文进行改写,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加对古诗美的领悟。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教师可据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一把小巧玲珑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了什么?你还能借助诗句补充一下吗?他们依照教师这种格式,不约而同地说出:裁出了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可能还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 这样做对于他们的古诗的积累,古诗的意境,古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都有了更大的促進与推动。
有位教师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是这样启发学生写诗的: 师:诗中送别的场景如此感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送别的画面,朋友转学,亲人远行……你们会在什么地方送别呢? 生(七嘴八舌):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 师: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们学学作者,写一首送别诗送给他们。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开始自己的古诗创作。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有的甚至让人爱不释手。这样的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在课间,我们时常能听到学生改写的古诗:种柑日当午,汗滴柑下土,谁知手中果,颗颗皆辛苦。春眼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点蚊香,蚊子死多少……像这类充满童真童趣的诗作,就是孩子们古诗创新的花苞,值得我们鼓励。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摸索,总结教法,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才能使学生把古诗词的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及爱好,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形成自己的国学文化素养。endprint
学子·上半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