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下的生活化德育模式研究

2017-12-06 04:31周文英
学子·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叶圣陶生活化德育

周文英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当代德育基本上被视为“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造成学生主体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和排斥,德育效果可想而知。而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主体性德育思想,将这一思想引入高中的德育工作研究,不仅能够转换德育研究的角度和拓宽德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改变原来只把学生当客体而忽视其主体性的传统德育模式,其意义可谓深远。

二、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概况

在叶圣陶先生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重视德育,他在关于德育的论述中深刻总结了德育的基本规律,其中主体性德育思想不仅较好地继承了中华道德文化和德育传统,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是主体性。“一个空瓶子,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把什么东西装进去,就不是空瓶子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给装进什么。”叶圣陶先生不赞同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空瓶子”的提法。他认为,受教育者是学习修养和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德育是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活动。为此,教育者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受教育者,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中,要变“教”为“导”,变“教”为“学”,实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是养成性。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工作的良好习惯。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良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对于学生来讲,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父母的指导之外,最重要的是学校老师的引导。对于学习日益紧张的高中生,绝不能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养成。

三是实践性。叶圣陶先生认为,“为人之道”贵在“为”,通俗地讲就是要实践。“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他认为,将一些道德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积极和自觉地投入实践则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验、理解和共鸣,才容易将所接触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乃至信念。他主张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有益身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践行生活化德育模式

生活化德育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日常养成”“课堂生成”“主题活动”“文化引领”“家校互动”“社会体验”和“自我教育”七个基本组成部分。

1.日常养成

叶圣陶先生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德育生活化的有效突破口。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强化训练而逐步形成的。高中生的行为习惯并非已经定型,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过科学的教育引导是可以逐步完善的。学校充分发挥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的职能作用,建立了学生值勤岗和班级的三项评比制度,卫生、纪律、两操的检查都由学生负责。学校还狠抓常规管理,每学期开展专项检查,配合班主任常抓常管,把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制度约束下得以养成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2.课堂生成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课堂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因素,我们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德育分为三方面:一是《思想政治课》教材,它本质上是专门的德育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二是相关学科教育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在文科和理科的教学中,需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维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做人;三是班会课,由班主任针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在以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采用学生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學,把教书和育人两大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作用。

3.主题活动

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是德育由静态的、单调的活动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体验的良好载体,学生通过参与主题实践活动,体验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义。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要提高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效,必须加强学生“主体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其自主发展。为了使德育主题活动更具有实效性,我们将整个活动过程细分为筹划阶段——自我认识、自我参与、展示阶段——自我体验、自我强化、反馈阶段——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发展阶段——自我协调、自我完善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4.文化引领

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文化环境的熏染,往往沉淀在他的性格、习惯和人格深处,为此,我们将“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全体师生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严谨、创新、奉献”的教风;倡导“自学、自治、自强”的学风;努力营造“明理、实学”的良好校风。同时,学校将争创“书香校园”、争当“读书明星”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读书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在校园里布置醒目的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个橱窗传递正能量,时时处处给每位师生以启迪。

5.家校互动

学校高度重视家校互动,由此搭建起了学生成长的“德育场”。学校每学期都召开家长会,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化德育的理念和方案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利用对外开放日活动,军训会操、奖学金发放仪式和校园科技艺术节等大型活动的机会,邀请家长来校观摩,莅临指导。同时,还借助家长的力量,进行艺术作品展或模范家庭展示活动。在这家校互动合作的教育模式中,开展系列交流、展示、反馈、拓展活动,使广大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6.社会体验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指导实践”。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确定成才目标。我校有指导学生分组自行安排活动和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两种方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社会调查的内容有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还有学生早餐、课余生活、手机使用、交友等学生自身问题。这充分说明我校广大青年学生是关心社会、热爱人民的。学生通过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团队间的合作能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特别是学会如何为人处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德行得成长和发展。

7.自我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我校的校风是“自学、自治、自强”,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不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我校努力打造省中团委学生会品牌,以“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为宗旨扎扎实实开展学生会工作。学校有30多个社团。学生社团作为省中的特色活动,精彩纷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成长的平台。通过“弯腰活动”“教师节献礼”“捐书义卖” “学生论坛”等特色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自学、自治、自强”的学风得到进一步发扬。

四、生活化德育模式研究的意义

生活化德育模式的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了学生知行合一,德育实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学校获得省级多项荣誉,标志着学校德育工作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生活德育注重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融入了叶圣陶先生的主体性教育思想。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圣陶生活化德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霜的工作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