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品德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017-12-06 04:17苏碧进
学子·上半月 2017年16期
关键词:品德文明教材

苏碧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诸如家庭生活的礼貌,学校生活的规则,社会生活的法律等等。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强调真正基于學生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中冲突,才能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一、落实体验与感悟,培养文明良好品质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一定规律没特别受其心理内部矛盾运动的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活动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与感悟,从而借助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后的表现和认识,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过程,培养良好的品质。这一过程的作用范围辨识学生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使只管世界的活动变得生动而鲜活。简单地说,基于真实生活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活动,就必须依据教材,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落实体验与感悟,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从而驱动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体验与感悟,必须依据教材,采用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可以使动手实践,亲临场景,进行劳动,观看感悟,倾听感受等等;体验与感悟,必须依据教材,确定其时间,可以在课前、课内、课后等等;体验与感悟,必须引导学生全力投入,用眼观察,用心探索、用脑思考,这样才能让活动实现有效。

例如:《创造文明的环境》教学活动,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文明的环境这一抽象概念,从而落实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品质,根据教材内容,课前必须让学生去经历。为了实现有效的活动,学生自行组合三组:其一,在学校里你听到哪些文明礼貌用语,见过哪些文明行为。比如早上来校同学们向老师问好,同学们的互相帮助,平时的值日生工作,大扫除等都可以把它定格在画面中。其二,社区组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得到、听到的社区里一些助人为乐的感人事例记录下来。其三,社会组的同学通过不同渠道下载身边的爱心人士所做的公益事业(比如永春的爱心小分队、灾难面前人们捐款捐物的画面)。

在课堂活动中,这三个文明小分队代表的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感受:从这三组的展示中,学生深有感触:

我们的素质和文明尽在一言一行中!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热心人,我们的邻舍、社区、社会才处处响起和谐之歌,心手相连,大爱无边,在困难面前,我们永春人民都有颗金子般的心灵。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文明的环境不仅是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言行美、心灵美。

这样的实践与感悟,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是把教学内容当作完全不懂的东西加以讲解,加以灌输,而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体验,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在探究生活中实现有效——体验文明环境的内涵,从而在文明环境中培养了良好的文明品质。

二、捕捉实践结合点,培养卫生良好品质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其品德的形成根植于自身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平时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从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课程的教学资源,寻找教材与儿童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和水平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零距离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用心捕捉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与抽象的道德规范学习相比较,真实而具体的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体验性活动,有助于触动孩子心灵,唤醒孩子的道德生命直至建构良好的道德品质。毕竟,“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例如:《创造文明的环境》在活动结束,离开教室之前,我找到了实践结合点:

(1)捡班上的纸屑。“在离开之前,来,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地板,是否有纸屑?请随手捡起。带回教室的卫生角。”我说。当学生做好之后,我及时总结: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刚才的一个捡纸的小小举动,创设了班级卫生美好环境。

(2)和听课的老师说再见,然后排好队走出教室。这些细节安排,体现了文明礼仪,创造了文明环境。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到生活中,进行体验,做到学有所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貌,保护美好的环境卫生,懂得:卫生良好行为习惯,点滴从自己做起。

三、结合教材与延伸,培养感恩孝顺品质

谈到责任,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回答不要迟缓;父母指派做事时,行动不要偷懒;父母教导时,要洗耳恭听;父母责备时,要顺从地接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煎熬了多少日日日夜夜;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以及走入社会,开始面对人生的风雨,父母无时不刻在为我们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是啊,家庭生活里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每个儿女为父母所做的也只不过是衣食住行的平常小事,但只有从这些小事中,才能看出对父母的孝顺。然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孩子能孝顺父母呢?因此,在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学拓展延伸中提供一则漫画,画面讲的事:一个男孩坐在小凳子上,双脚浸泡在洗脚盆里,他的母亲蹲在他面前为他搓洗着小脚丫。男孩天真地问:“妈妈,什么是劳动?”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觉得画中的男孩这样问对吗?然后引导中揭示:这漫画体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众多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就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不懂。接着讨论:当你沉浸在生日的欢庆中,你想到自己的生日曾经是母亲的受难日?这生日,应当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结合教材的延伸,孩子们就懂得感恩孝顺父母,应该从自己的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首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给予爸爸妈妈关爱——一句安慰的话,一被暖心的水……

培养学生的感恩与孝顺品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是课程落实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承接着不仅仅教育孩子们要孝顺父母这简单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创新。这样,我们的价值就能得以尽可能大的体现,我们也就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了,我们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安全地、愉快地、有责任感地、有创意地生活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文明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请文明演绎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漫说文明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