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娟
【摘 要】面对高中生生命观模糊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语文资源实施生命教育的观点,即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生命对话的桥梁,感受作者的生命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领悟文本中充满人性的情感;利用写时评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育 课程资源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B-0105-02
高中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向成人的过渡期和转型期,高中生生理、心理都趋于成人,但又未完全成熟。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心理素质、承受能力较差,加之家庭管束不当,一些高中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渐渐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以至于产生了生命的无意义感,稍微遇到一点儿挫折和困难,就会因为应对无力而导致生命观模糊,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一些高中生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处于隐性辍学状态,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生命质量直线下降。试想,一个陷入严重生命危机的学生如何静下心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周国平说:“教育的本义在于唤醒灵魂。”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蕴含强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挖掘生命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人的生平,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不同的人生轨迹,丰富学生单一的生命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探索生命的意义。
一、有效利用课堂资源,实施生命教育
(一)利用课堂资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文学科是生命和生命体验的记载、沉淀和表达。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隐藏在文章中的睿智生命就会引导读者与其心灵铺设的生命场、能量场和情感场进行对话,引导读者对生命意识、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及生命价值进行思考,升华智慧。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炼生命教育素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高一必修2的两组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看似是孤立的美文,但如果教师从宏观上去审视,就会发现它们是极佳的生命教育素材,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对山川风物的描绘中,渗透着消极与积极情绪斗争的痕迹,以及如何进行人生困境突围的哲思:《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兰亭集序》是对人生中的两大命题——生存与死亡的一种思索,《赤壁赋》是对处于逆境中的旷达人生态度的诠释,《游褒禅山记》是面对失败后积极的反思。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对这两组课文进行讲解,让学生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去思考,进而明白在人的一生中,困难、挫折、挑战无时不在,人生路上遇到难题时,不仅仅是选择策略与方法的问题,还是坚持追寻梦想的信心与勇气的问题。面对困难时,更要忍受追寻的孤独、寂寞,一次次失败后的屈辱和痛苦,甚至付出以后暂时还看不到收获的失望与迷茫。在喧嚣浮躁的潮流中,“以善待自己,服务他人为人生核心,以成就自我、奉献社会为人生目的,以大公无私、乐观进取为人生态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随波逐流的廉价快乐、玩世不恭的肤浅超脱,其实是人生的大苦痛。学生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后,懂得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面对人生的困惑、困难与挫折,坚定地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努力,才能实现有意义的人生的道理。
(二)利用课堂资源,领悟文本中充满人性的情感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作家的使命在于用心灵之笔勾勒人的灵魂、民族的靈魂。优秀的作品必然是从生活体验进入生命体验,是作者生命的倾诉、生命的折射,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民族乃至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情怀,从中汲取民族、人类智慧,才会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塑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思维图谱。例如,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中始终温和微笑的刘和珍君虑及母校前途,且关心国家命运,于是勇敢决绝地加入请愿的队伍,面对敌人的刀枪棍棒、枪林弹雨毫不畏惧的精神,散发着中华民族女性坚毅、果敢的人性美;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爱国青年豪迈乐观的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再别康桥》释放了徐志摩追求自由、美和爱的诗人天性;课文《小狗包弟》展现了巴金老人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在忧患中反思、坚守良知的品质……
虽然课文作者与学生所处的生活时代不同,但由于共同的民族思维图谱的存在,学生能够了解“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性,从中寻找到思想共振的频率、人生运行的轨迹向导,探索人性的意义。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在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教材中的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人性中的美好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言之志”“所抒之情”的要紧处进行仔细阅读;审视包含文化价值观念、审美价值观念的文本,并进行哲学思考,这样就能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生命对话的桥梁,引导学生触摸文章的灵魂、触摸冲突中的人性,进而在对照、感受、体验中触摸自己的灵魂,唤醒自己的智慧潜能,把文本内核中的“人性光辉”吸收、消化,甄别真善美、假丑恶,也才能让学生在赞叹、钦佩、羡慕、欣赏、扼腕的情感中,独立自主地进行认知,建构属于自己的优秀人性,在人生道路上滋养出健康阳光的自己。
二、有效利用课外资源,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特点决定它需要思接千载、目极八方,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搜集融合网络资源,刮垢磨光,锤炼出来的,不仅是思维的硕果,还有心智的成熟,人格的健全。”作为社会的人,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域,也是学生与自然、社会、自我对话传统的源发场域。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主题征文、手抄报比赛、诵读经典、演讲比赛以及社会实践等生命教育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恰当的对生命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进行时评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网络热点,并有意识地把积累的素材编辑成不同的生命话题,点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他人、关心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探寻自身的职责。
例如,针对“2011 年,风华正茂的宁泽涛药检被检查出瘦肉精,被中国游泳协会禁赛一年”的事件,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时评《飞鱼启示录》,从“宁泽涛事件”中寻找独特的视角,发表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独到的见解,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且不说经药检发现瘦肉精的宁泽涛,还有那么多没有药检过的中国人,谁又能说自己体内没有劣质食品的残余?中国人一直戏称自己有“深不可测的胃”“百毒不侵的身体”“超强的自净能力”,这不仅是自嘲,更是赤裸裸的讽刺。
可曾记得鸦片战争之后那段屈辱的近代史吗?国人沉迷鸦片,醉生梦死,国民精神丧失,体质下降,想组建一支健康强壮的军队都难上加难,更不用说保家卫国了!而如今更悲哀的是,施毒的竟是自己的同胞!这种“自相残杀”不是自取灭亡吗?如果食品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谁可以保证,百年之后“东亚病夫”的称号不会再次标记在中华民族子孙身上?
斯宾塞说:“对于教育来说,无论其愿望、目的还是结果,都应该给他们恰当的水和阳光、养料,让所有的孩子都生生不息。”这句话强调了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像《飞鱼启示录》这样的佳作,可以说是绝佳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读给学生听,或请时评作者读给同学听,或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点评。这样的交流能够充分发挥习作的教学示范功能,不仅增强作者写作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在学生中树立真实学习的榜样,刺激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的发展区”,学着摸索前进;还可让迥异的观点生发头脑风暴,在思辨中生成对生活、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形成生命教育作文的序列,這有助于学生在欣赏、自悟中,培育健康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
古人说:“文以载道。”朱自清说:“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语文教学中精选的经典作品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作者生命的倾诉,折射了生命的光辉。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引导学生触摸文章背后的作者的灵魂,并自觉地对照、感受、体验,触摸自己的灵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用心经营、体验生活,才会增强生命意识。只有生命意识增强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驻扎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历经千回百转后,熬成属于他们的良药,变成思想,衍化成感情,练就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的生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获得生命的丰满和延展。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