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侠
摘要:在全球媒介发达的当下,任何国家的电影都处于世界市场体系之中,电影竞争离不开借助传播渠道、实现意义增值的维度。韩国电影即是借助网络、手机等融媒体、移动媒体传播的成功案例,形成席卷亚洲的“韩流”现象。这对于急欲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媒介发达的当下,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同等重要。在手机这一移动媒体中,微信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说来,微信的“熟人与半熟人”的特殊状态制约了传播内容,其中的实用信息与情感交流、公共交往、资源共享等错综交织;微信传播要求选择正能量的社会信息、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适当深度以及艺术形式明显的电影文本。
关键词:微信传播;传播渠道;韩国电影;中国电影;电影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0-0148-06
电影的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复杂体系,贯穿于生产与消费的整个过程。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竞争已经从传统院线延伸到网络影院。借助网络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渗透力极强的移动媒体,电影彻底突破了院线放映平台的有限性,播出平台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就外国电影在中国境内的传播来说,新世纪以来,美国电影在金融资本、影视技术、人才资源、发行体系的强大支持下,不断开发自身所特有的大片,在全球市场上斩获巨额的经济收益。韩国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迥然不同。它虽然在影院中常常缺席(在国内引进34部外国电影的限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或者院线反应波澜不惊,却流行于网络上的各大影视论坛、同人社区、朋友圈,在虚拟社交网络中掀起种种热门话题。韩国电影并不是经由传统院线的方式获得影响力,如果没有虚拟社交网络、新媒体对影院有限空间的拓展,席卷亚洲的“韩流”是不可能形成的。
微信这一即时交流软件,挟带着后发优势,已经取替短信、微博、博客,成为国内最流行的社交媒介。因此,微信应当成为扩大电影传播范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由于特殊的传播状态,微信对电影传播提出自身的要求。《小姐》《釜山行》《隧道》作为2016年大热的韩国电影,引起网络的关注与好评,分别成为网络、微信传播的诉求点。在网络论坛的信息膨胀中,微信朋友圈不断刷屏,迅速形成电影口碑。我们不妨以此为个案,分析电影在移动媒体传播的特征,反思韩国电影何以能够借助新媒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思考当下中国电影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的挑战。
一、“熟悉”与“半熟悉”:微信传播的特殊状态
微信是把电话簿、通话记录等通信网络和QQ群等虚拟社交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的交往方式与特殊的交流空间。由于现实与虚拟的交往迭合,它形成了“熟悉”与“半熟悉”犬牙交错的状况。家庭、亲属、同事、上级、合作者等多种现实关系交错在一起,造成微信用户在展示个体形象、公开私人信息时的犹豫和矛盾心理。大致说来,微信由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三个部分组成。朋友圈虽然存在多种方式的屏蔽功能,但用户在使用中大多仍然选择对所有对象的公开。这反映出分众传播功能受制于使用者敏感的現实心理。如此,朋友圈出现了两种传播现象:一是点赞多于评论,二是转发多于原创。点赞是虽关注但不介入的“浅交往”状态;相对明确表达自己意见与态度来说,转发是最保险的交流方式。它对各种信息关注,但又原封不动地转发,模糊了自己的态度,仍然是价值中立的信息传播。因此,朋友圈传播出现了被动性与信息的雷同,但又因为熟人或半熟悉的状态,容易引起微信用户的关注。
作为一种自媒体,微信的朋友圈关于外界的消息,如社会新闻、历史材料、娱乐活动、专业领域,均经过个体的自由选择、阅读继而转发。传播主体与信息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与持续性。朋友圈的信息转发,成为日常生活自我形象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朋友圈转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大都与职业、生活、时政、经济、旅游、健康等相关,电影大多被纳入休闲活动,且数量偏少,缺乏深入讨论影片的信息。这种转发大多不是直接针对该影片,而是与自我形象的建构相关。“涓滴效应”强调信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量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细节在长时段内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形象,信息持续地渗透成为日常生活的形象建构的关键;而且,这种形象建构处于未完成状态,已形成的形象对后来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制约性,由此,出现信息窄化现象。举个简单例子,一个长期转发、关注底层民生的微信用户,逐渐形成强调公平、正义的人格形象,他常常以批判性思路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消费,即便观看了某部颇有影响力的电影,也不会转发该片的相关评论。人们日常形象的稳定性,在一定时间内决定了朋友圈内相关、类似信息的转发;反过来,朋友圈信息的转发,其根本目的在于表达自身的立场与身份。因此,虽然公众号、网络社区、论坛存在大量的信息,但在微信的转发传播中,信息反而是封闭的、定型的。
微信传播的“熟人与半熟人”状态,使得人们在转发信息时更趋谨慎与理性。它既不是熟人表达亲热的率性行为,也不是陌生/匿名状态的随心所欲。与网络跟帖、论坛相比,微信中以公众事件表现社会正义、以内心情感表现正价值的信息处于绝对优势。换言之,朋友圈碍于熟悉程度不一的微妙的传播对象,很少表达个体真实的负面情绪与批评观点。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三部韩国电影中,国内微信对朴赞郁的新作《小姐》的信息转发明显少于《釜山行》和《隧道》,尽管从艺术来说,前者高于后面两部影片。这是因为朴赞郁的作品历来充斥着暴力、色情、阴谋等元素。《小姐》也不例外,存在大量的身体暴露、暴力虐待、同性取向的镜头,将感官刺激推向极端。如果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该影片,多少意味着自己对该片色情、暴力、同性取向的欣赏,这对自我形象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小姐》很难在微信群、朋友圈得到广泛传播。《釜山行》和《隧道》均属“合家欢”类型,在灾难面前,批判新闻媒体、政客、官商勾结的豆腐渣工程,展示父女情、男女爱情、职业操守等正价值,有助于建构一种弘扬社会正义、关注家庭伦理、成熟稳重的自我形象,因此,转发数量明显超过前者。endprint
从内容的角度说,朋友圈的转发是间接、滞后的判断,人们决定是否转发影片信息,并不是根据自身的观影体验,而是根据自己订阅的公众号,或者他人转发的公众号文章。所谓“刷爆”微信群、朋友圈,其实是指公众号推送的评论文章大量转发。它并不意味着电影本身,而是关于这部电影的信息、宣传的流行。因此,朋友圈的电影传播,和网络传播相似,电影信息与意见的传播是脱节的。由于娱乐资讯、媒介技术的发达,多数情况下是先有信息的预热,后有电影资源以及观看。但与追求信息的时效性、不同意见并存的网络传播不同,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受制于网络,因其对象的封闭导致信息时效性较弱。
我们仍以《釜山行》为例。该片于2016年5月13日在法国戛纳电影节午夜展映单元首映,7月20日在韩国正式公映。国内豆瓣电影的最早帖子出现在5月12日,百度贴吧在6月27日开吧,评论数在9月份达到高峰。然而,该片在微信公众号中最早出现于5月18日韩联社中文网对《小姐》《釜山行》热销戛纳的新闻报道(仍然是网络信息的微信推送),原创性内容评论出现在7月25日,9月份评论信息明显增多。虽然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出滞后于网络社区,但由于自身特殊的传播状态与清晰的现实身份,它使得电影的继发性传播有了较大的保证。影片一旦在朋友圈获得大面积的称赞,就很容易在圈内扩散,并以转发的方式波及其他朋友圈。
在本文的三个案例中,《釜山行》传播最广;《隧道》与其同属灾难片,推出时间接近,并一同入围戛纳电影节,然而传播效果明显不如《釜山行》;《小姐》题材狭窄,难以在朋友圈中流行。我们以豆瓣电影为例,关于《隧道》的短评共17431条,最早出现在8月3日,百度贴吧尚无专属电影《隧道》的贴吧,微信朋友圈最早出现在9月17日,传播时间明显滞后于《釜山行》。在这种情况下,题材的相似就成为缺陷。于是,传播的焦点集中在演员河正宇的个体魅力、影片对政府官员的批判。与《釜山行》相比,《隧道》话题的丰富性明显逊色。
从总体上说,微信的“熟人与半熟人”的特殊状况,无形中承担着自我形象的建构,决定了电影传播带有较强的现实感和理性色彩,出现“信息窄化”现象。朋友圈与自我形象的现实互联,带来了对电影内容的系列要求。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于微信的传播。
二、电影如何借力微信传播
如上所述,借助手机这一渗透性极强的移动终端及其病毒式传播模式,微信无疑应当成为提升当下中国电影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与平台。这种特殊的传播路径反过来也会对电影创作产生一定的制约。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的故事内容、艺术风格、价值观念,更适合借力于移动媒体平台在微信群、朋友圈广泛传播。从理论上说,故事内容越具普世性,潜在观众就越多,就越适合在各种媒体进行立体式传播。然而,越是普世性的故事,就内容来说越缺乏吸引力,媒体设置议题的难度越大,也就难以借助优势媒体的传播力量。具体说来,微信传播对电影有如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就议题设置来说,微信传播仍然集中在故事内容。因此,故事内容应当成为影片开發时最重要的对象。微信传播要求故事内容中感官刺激和理性控制两种元素的适当并存,以主流观众的年龄底线为调配标准。仅有极端刺激的感性形象,或是仅有能接受的普世性内容,都难以借力于各种媒体的传播渠道。
美国电影的媒体传播与定级制度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在美国电影协会制定的NC17、R、PG13、PG、G五个级别中,PG13级(13岁以下需要父母陪同观看)这一中间级别的电影,最能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其中既有敏感的内容,又处于可控的状态,因此在公共领域中能够有效设置相关的社会议题,获得的观众最多,市场竞争力最强。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影片主要集中在PG13级。全球票房最高的前十名中,除了《冰雪奇缘》(儿童动画片)是G级,其余9部均是PG13级;全球票房前百名中,PG13级占据了65部,PG级为29部(这29部影片多属于以儿童为主的动画片类型),只针对成人的R限制级(仅有2部)和只针对儿童群体的G无限制级(4部),数量都极少,明确以色情、暴力为题材的NC17级电影则完全缺席。①PG13级虽然包括粗话、暴力、裸体、亲吻等元素,增强了影像所需的感官刺激,但分量较少,容易受到彰显主流价值的故事情境的约束。确切地说,PG13级的好莱坞大片将感官刺激纳入正义战胜邪恶的情节模式,在影视技术制作的视觉奇观中,以强胜强的暴力竞斗吸引了观众。近年来,好莱坞大片一方面仍然沿用强力征服的外在冲突模式,以暴力展现人物的矛盾,情节冲突的强度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正义与邪恶的关系日益复杂,出现心理化倾向,如英雄系列内部的观念分歧、英雄人物深藏内心的阴影以及邪恶势力的某种合理性等。受此影响,PG13级的好莱坞大片描绘了正义与邪恶的灰色地带、负面的人性元素。它以13岁为接受的底线,以人物及其心理的特殊性产生故事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影片中理性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价值取向、合理的观念冲突,让本身有些灰色的故事内容堂皇地出现在公共领域的各种社交媒体中,从而能够高度借助现代媒体的传播力量。如围绕《美国队长3》《蝙蝠侠大战超人》等,大众媒体出现了对公平与自由、民主与威权的讨论。
但对于明确借力于网络传播的韩国电影来说,影片的故事内容远超13岁的接受能力。在分级制度的管理下,大量生产类型片占领市场,更适合于网络的分众传播。这种强调针对性的传播方式,反过来刺激了韩国电影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分类越来越仔细。这使电影的传播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获得较强的影响力。当然,面对刺激元素、敏感内容,韩国电影在网络传播中也存在着如何转换的问题。与美国电影不同,韩国电影擅长用东方特有的伦理情感来祛除负面元素。如《釜山行》用父女、夫妻、姊妹的伦理情感,消除了僵尸的恐怖与人性自私的影响,将感性的视觉刺激纳入可以接受的理性范围。《隧道》的情况也是如此,夫妻、父女的家庭情感成为支持人物在绝境中坚持的关键。与之相比,《小姐》更显西方化,用主仆同性的真挚情感支撑起整个故事的吸引力。endprint
我们认为,电影故事需要感官刺激和理性控制的适当配合,负面的因素只有通过理性的调整、控制与扭转,以特定的叙事方式、特殊的情境场合、情感、价值观使之失去负面影响,由此确立起人性的正价值。只有如此,电影才能借力于包括微信、网络等各类社会媒体的传播力量,囊括最大范围的观众群体。
第二,就微信传播的立场来说,与网络相比,微信传播更趋于传统、保守。这就特别需要对负面因素把握分寸。具体说来,网络论坛、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对不同负面因素的宽容度不尽相同。网络论坛比微信群、朋友圈对负面因素的宽容度要大得多。相对说来,体现男性特征的粗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广泛接受。如《让子弹飞》《老炮儿》虽然充斥着粗口、暴力,但在特定的身份(替天行道的“土匪”)、性格(真挚本色)的阐释下,成为中性的元素。情色因素虽然能够成为其他娱乐媒体炒作的内容,但在这种熟人或半熟人的状态中宽容度明显降低,很难在微信群、朋友圈引起话题传播。
不仅如此,微信群复杂的现实关系要求故事的情感类型多样化。当下中国电影的情感类型单一,特别强调都市背景下的男女爱情。这是从现有的影院观众来设置的,但不利于大众媒体多层面、多取向、多类型的立体传播。如微信群、朋友圈,均存在各种社会关系,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当然有所不同,仅仅专注于男女爱情的类型,只能维持既有的影院观众,很难拓展潜在的市场。这要求电影的内容生产应当从类型化的角度尽量细分观众,不仅要关注不同的市场对象,而且要适当表达各种行业信息、生活状况、观念价值。
如果说网络虚拟社区强调自身意见的独特表达,那么,微信作为一种个体意见与公共交流兼备的自媒体,表现出公平、正义、理性的一面,因此,残酷的负面信息需要适当弱化。如《隧道》特别强调身处危机中的家庭伦理的情感慰藉。深陷坍塌的隧道,却能与家人、与同处绝望中的女孩儿以及救援队交流,明显弱化了绝境生存的残酷。
第三,就微信的传播倾向来说,相对于内容的普世与价值的保守,微信传播对艺术形式则要敏感许多。这是在朋友圈安全系数极高的话题,不会引起熟人或半熟人的理解歧义,也能够充分表现自身观念、立场与艺术素养,有助于自我形象的建构。因此,形式感较强的艺术电影适合于微信传播。
以上三部韩国电影,《小姐》的形式感最强,采取三段式叙事,三个故事之间互相辩驳接续,具有较强的观影快感,但由于色情、暴力等敏感的内容,在微信传播方面最弱;《釜山行》和《隧道》虽然内容适合微信传播,但缺乏必要的形式感,传播重点仅仅集中在内容的泪点。这是公众均能认同的确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大量同质重复,文本的信息量并未叠加。相对内容来说,艺术形式的体认与感知,在接受的过程中存在个体性的辨识,有较大的参与空间,能够使得原文本的信息量急剧放大。
我们发现,2016年国内的两部艺术电影,《路边野餐》和《长江图》形成良好的口碑,在微信群的传播明显强于其他国产电影。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前者集中在电影的分段叙事、长镜头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式,如时光、诗歌和远方的怀旧体验及其寓言式表达,成为微信群、朋友圈表现自我情怀的表征。后者微信传播的诉求点与艺术相关,如与侯孝贤长期合作的摄影师李屏宾、影像画面的美感、最后一部胶片电影以及能否看懂的审美难度等。在艺术性缺失的当下,纯粹讨论中国电影的形式,反而因其稀缺而具有传播亮点。
电影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恰当的传播平台,在前期开发时,也应充分考量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不同传播渠道对内容的制约要求。渠道作为影响力增值的重要元素,对故事内容存在客观的约束。这是两种不同思路的交织,当虚构的故事以突出的艺术形式、炽热的情感,回应现实社会的典型心理,和网络媒体与微信平台的当下性、现代感、公共性形成关联互动时,就可以有效地完成议题的设置,吸引社会的关注。这有利于电影营销及市场开发,将潜在观众变成现实观众。
三、影评:微信传播的熵增效应
增强电影竞争力还应该考虑,微信应当用什么方式更有效地传播电影。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关于电影的微信公众号严重的同质化。这是资源共享带来的必然结果。“微信对虚拟社区的成功模拟,决定了其传播的特征在于资源共享。微信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微信用户平均每天阅读5.86篇文章,订阅号80%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微信用户对文章的转发行为中,61%转发到朋友圈。”②这些数据显示了微信对用户的渗透力,人们在移动终端上阅读的文章依赖于朋友圈的转发。但是,微信由于人际关系的相对稳定与明确,转发多于原创的被动,信息量的熵增现象并不明显。当分享的均是转发的间接信息时,在相对有限的朋友圈中,同质化就不可避免。大量微信公众号都是以免费的电影资源来吸引用户,必然带来微信群、朋友圈信息缺乏可辨识性。
事实上,微信传播的优势不是信息量的大小,而是可信度。如上的数据显示,公众号80%的阅读量是通过朋友圈的转发、推荐获得的。作为现实性很强的人际传播,微信群、朋友圈具有明显的关系强度,是重要的口碑传播。正如有论者所说:“我们分享得越多,就越能够通过自己信赖的人获得更多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更加轻松地找到最佳产品,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效率。”③分享的信息在转发共享时并未获得内容的增值,而是形成口碑效应,增加的是信息的可信度。人们之所以认为“找到最佳产品”,是因為自己信赖的人转发、推荐。换句话说,微信传播最重要的应当是以人际关系的强度影响他人的个性化意见。由此,在微信如何有效传播电影这一重要问题上,影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对于电影传播而言,微信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提供免费共享的电影资源,而是如何理解电影,提供具有个性的判断、观念与意见。影评是观者对电影提出各种理解或者批评意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在传播过程中给文本增加的不确定因素。观点、角度、情感、审美体验存在较大差异的影评,能够促使文本信息量急剧增加,出现熵增现象。艺术的最后完成依赖于接受终端,观众的审美体验是对艺术文本进行主观、情感、精神的意义创造与叠加。因此,电影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文本自身,而且包括由此生发出来的富有影响力的意见、阐释、理解。endprint
归纳起来,文本信息量的增值路径有两种模式:一是将浅显的文本深化,这是精英的深度模式。经典电影离不开意义阐释的复杂化,从精英文化层面解读文本,可以直接提升文本的文化意义。如果没有法国“电影手册”派对好莱坞电影的文本分析,没有拉康、齐泽克等人对希区柯克电影鞭辟入里的心理分析,没有法兰克福学派对美国文化工业进行严厉的意识形态批判,那么,好莱坞电影可能只是娱乐消费的浅尝辄止,很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引起社会关注。二是将深度的文本浅显化,这是大众的消费模式。如果说深度模式从文化层面对文本进行一种深度阐发与反思性理解,那么,大众的消费模式则关注于平面化、现实性的娱乐意义,在大众的言说中,增强文本在娱乐活动中的消费性。好莱坞电影利用影视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讲述满足大众欲望的故事,但如果没有娱乐媒体对好莱坞电影消费意义的关注(如把《阿凡达》比附成现实生活中的拆迁问题,从《盗梦空间》挖掘出智力游戏的消费意义),其传播效果无疑也会大打折扣。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兼具两种增值模式,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意义叠加,在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
目前,韩国电影在大众的消费模式上非常成功。在分级制度指导下,类型电影迅猛发展,电影的娱乐性与消费性较强,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但文本增值的方式比较单一。虽然也有注重深度意义的文本,如《春夏秋冬又一春》《醉畫仙》《诗》等,但更多通过现实批判性与本土观众建立密切的关联,相对缺乏从文化、精神等深刻的层面促进文本信息叠加。如《辩护人》《熔炉》《素媛》《釜山行》《隧道》等,不是深度挖掘人性复杂,而是将批判矛头指向社会、政治;《太极旗飘扬》《生死谍变》《隐秘而伟大》等影片中,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战争恐怖的集体记忆,成为文本意义增值的深度模式。
法国、意大利等欧洲艺术电影则属于另一种情况。它们大多强调深度模式,注重特殊个体的精神状态,但在文本浅显化方面不足,缺乏足够的娱乐意义、消费价值。因此,影片对精英群体的影响很大,但在大众市场很难与好莱坞电影相提并论。
评论对于微信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在朋友圈信息同质化中,迅速标识身份立场,成为可辨识性强的自媒体。目前,微信之所以原创信息不足,关键在于微信的“自媒体意识”不够强烈。在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等三种构成中,公众号的信息来自于传统媒体、社会组织、专业协会、各类商家、特殊诉求的个体等,线上的内容严重受限于线下活动。这意味着微信公众号实则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不同于自媒体所突出的原创性与个性化。微信群则过于贴近个体的信息,强调人际间实用信息的内部传播,类似手机短信、QQ群的聊天通信功能,受制于碎片化的日常信息。相对来说,朋友圈的信息较为自由,既可与自我信息相关,也能转发公众号等其他媒介信息。但微信中“熟人与半熟人”的传播状态,使评论掩盖了认真严肃的传播意识和论辩意识,文字简短、零散随意,纯粹是主观的感受。
然而,微信传播存在其他的可能。从功能上说,这种特殊的状态,实则将个人的社会关系、资源整合起来。它比网络论坛、微博等单向面对公共领域要强大得多,既能与后者一样,面向公众传播共享资源与信息,也能以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突出个性强烈的立场。我们认为,朋友圈在共同体构成的社会关系中,个体的交流意图、信息丰富性、投入程度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原创性评论可以传达自我观念,有利于建构理性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在媒介发达的当下,任何民族国家的电影都处于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别电影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而特别需要能够促使意义增值的传播渠道的维度。后起的韩国电影借助网络、新媒体成功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在大众文化领域中形成席卷亚洲的“韩流”现象。这对急欲提升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意味着: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同等重要。微信传播在移动终端的功能强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媒介。“熟人与半熟人”构成了微信中基本的传播环境,其中实用信息、情感交流、公共交往与资源共享等错综交织。与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相比,微信更适合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信息、符合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适当深度以及艺术形式明显的电影文本。
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寻找到适合自身内容的传播途径,韩国电影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对当下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启示。一方面,电影的内容生产需要电影创制、运作的全局视野,整体考量后期的传播渠道与市场培育,文本要具有适合传播渠道的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对于传播功能强大的微信来说,应当发挥引导消费、设置议题的能力,个性化意见、原创性影评亟待加强,努力避免同质化现象。
当下中国电影局限于现实的院线观众,过于强调娱乐性、消费性,导致深度与相关性的两种阐释模式失效。如时下流行的“盗墓”“青春”“游戏”“玄幻”等类型,由于内容开发依赖于IP概念、粉丝经济,前文本的消费意义限制了电影文本。这种观众诉求直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使得相关的影评及研究,很难从消费模式方面开发出属于电影的娱乐亮点;而且,由于电影内容浅显,深度模式的文化研究也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从这个角度说,当下中国电影的微信传播,对电影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更需要选择恰当的文本,用原创的信息,从不同的理论、思路、立场来讨论文本,为海外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提供合理的观点,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电影,降低文化折扣现象。这种阐释构成电影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全球票房前十名的影片分别是:《阿凡达》《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侏罗纪世界》《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7》《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冰雪奇缘》《钢铁侠3》。以上电影的定级和票房排名,时间截至2016年10月18日,数据均来源于www.boxofficemojo.com。②余秀才:《微信传播的马太效应、木桶效应与涓滴效应》,《编辑之友》2015年第12期。③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新闻记者》2013年第5期。endprint
責任编辑:采薇
WeChat Communication and the Value-added Path of Film Competitiveness
Chen Linxia
Abstract: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media, the films of all countries have been in the world market system. The competition in films has to rely on us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achieve the meaning added value. Korean films are such a successful case depending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onverging media and the mobile media such as the network and mobile phone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Korean wave" phenomenon which has swept across Asia. The success of Korean films has a great referential meaning to the current Chinese films which are eager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indicates that in the times of highly-developed media, the channel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contents. WeCha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lready becomes an indispensable communication tool in the mobile media.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special state, of "acquaintance and semi-acquaintance", restricts the contents of spreading for the reliable information is interwoven with emotion communication, public relations and resources sharing. Therefore, WeChat needs to spread the social information with positive energy, ethical values adhering to the morality, and film scripts with appropriate depth and prominent art form.
Key words:WeChat; communication channels; Korean films; Chinese films; film competitivenes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