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以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翻译为例

2017-12-06 15:35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杨宪益葛浩文霍克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以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翻译为例

黄廷伟

(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文坛是一次极大的鼓励。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除了颁奖词所说的“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还有莫言对故乡“高密东北乡”的热爱与熟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他的小说是典型的乡土文学、寻根文学。此外,翻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中国作家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重视文学翻译的媒介作用。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讨论中国文学翻译,分析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诺贝尔文学奖;寻根文学;目的论;中国文学翻译;《红楼梦》;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1 引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籍作家第一次获此殊荣,无疑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国文化。诺贝尔奖的初衷就是像诺贝尔先生遗言所说,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在这个领域最优秀的写出更有理想意义作品的作家。从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到今天,美国和欧洲作家战大多数(陈学超,杨彩贤 :2015:56-64)。中国作家为何频频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与欧美作家自身的语言优势和评选的机制有关外,还与中国文学的翻译质量与宣传力度有很大关系。

2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一直备受关注,这是由于做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型的考量,还因为年代不同带来的复杂性。(张丽凤,2010)。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丰乳肥臀》,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一九四二》都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作者把家乡的风土人情,把底层人民的痛苦与挣扎都真实的描写出来。莫言的小说很具有中国乡土气息,挖掘最深层的中国农民精神,不屈的脊梁,这会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最纯朴的文化基因来自何处。所以,莫言小说的翻译并不同于一般小说。他的小说植根于高密东北乡。怎样把中国文化土壤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出来这是译者需要注意的,只有对中国文化有透彻的了解才能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的寻根文学。

3 目的论

汉斯·维米尔摆脱了以前翻译研究的局限性,认为仅仅从语言学的层面来研究翻译是片面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外环境同样对翻译的顺利进行很重要。所以,他在翻译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翻译行为。翻译目的论最主要的思想是:翻译活动应该被看着是一种行为,而任何一种翻译行为,包括翻译行为本身,都能被看作是一种行动,而所有的行为都有一个目标、目的(李娜,2013)。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的小说中注意了翻译的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葛浩文既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进行艺术改写,又最大可能还原莫言作品的原有特点、风格,没有抛弃小说内在的文化含义。所以, 葛浩文的翻译策略采用倾向于译入语读者思维的归化策略,将英语母语读者不熟悉的东西变为本国文化思维中熟悉的事务,对于是否忠实与原作,葛浩文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译文要具有可读性,就离不开连贯性,可以被目标读者接受、了解,并具有文化意义”(王玉娜,2014)。

例(1) :他模仿着寡妇尖细的嗓音,呜呜的哭着,诉着 :二狗,二狗好狠心呀!两手一撒归了西呀!

葛浩文译 :In the high-pitched voice of widow,he began to sob and voice her grief:Dog Two, Dog Two, how could you do that witn your arms out-stretched, you return to your Maker.(转引自王玉娜,2014:65)

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葛浩文翻译源文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习惯。中国人习惯用上西天来代表“死”,而西方人并不了解。如果翻译成“return to the west”,即便加上注释,目标读者也难理解。所以译者是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考虑到目的性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翻译成 :You go to meet the God. 译者采用了归化策略,是由其翻译目的性决定的。

例(2)我的二姨太迎春……民国三十五年春天被我收了房。

葛浩文译 :My first concubine……in the spring of 1946, she became my concubine.(转引自马龙,2014)

源文出自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葛浩文在翻译“民国三十五年春”时,考虑到国外读者对于民国并不了解,属于文化负载词,因为民国成立于1912,所以翻译成1946年春。

葛浩文被誉为“翻译莫言小说第一人”。很多人认为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已经偏离原著。其实不然,如果完全按照小说原有的风格去翻译,国外读者很难理解。其实他的艺术性的创造恰恰使莫言小说为更多读者熟知。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正逢清王朝处于列强的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他翻译天演论想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警醒沉睡的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为中华振兴而努力,否则“国将不国”。在翻译策略的使用上,他没有完全按照与源文的对等来翻译。而是进行了一定的加工(王璟,2004)。译者对源文的改写都是出于目的原则。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文学翻译是为了让译入语读者欣赏另一国的文学作品,除了考虑忠实原著之外,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能最大程度理解、接受。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特色与风貌,那忠实原则与目的原则是一致的,译者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再现原文的风格、内容及特点。如果目的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有某种程度的差异时,那么忠实原则就不再适用(黎芳,2010)。

4 中国文学翻译与走向世界

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思想宣传会议上指出了意识形态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习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做好对外传播和宣传工作。大力进行宣传的创新和改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师蔷薇,2016)。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都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不仅了解一个经济、军事强大的一个硬实力的中国,更要让国外不少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媒体知道,也让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知道一个“文化软实力”同样强大的中国。了解一个拥有五千年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中国文化典籍名著的翻译至关重要。西方有经典的莎士比亚,中国也有四大名著。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有较大区别。这除了和作者的翻译意图和目的不一样外,还和译者的经历有关。《红楼梦》全译本的译者之一大卫·霍克斯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用的中文教材就是《红楼梦》(赵长江,付天军 :2009)。他是汉学家,对中国有很深刻的了解。为了翻译红楼梦,甚至辞去工作,用了十年时间翻译了前八十回,其女婿闵福德译完后四十回。杨宪益先生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其妻子戴乃迭是英国人。两人合作翻译完红楼梦。由于爆发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遭到批斗,对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红楼梦》有较大影响。外界环境对二人造成很大影响,比如在文革期间,杨宪益、戴乃迭都遭到迫害关进监狱。这一变故使得《红楼梦》的翻译与其他翻译工作一样,被迫停止;直到他们出狱之后,直到国家新的政策的出台,夫妇二人才重新投入到《红楼梦》的后续翻译工作(李晶,2012)。

杨-戴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对比来看,各有优势。先看书名,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霍克斯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很显然,杨译本更倾向于直译(《红楼梦》),霍克斯更偏向意译(《石头记》)。这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他们的翻译目的不同,对预期的翻译结果也不一样。杨宪益和霍克斯不同的翻译目的,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造成了他们译本的差异。但是译者的翻译目是根据译者、翻译任务发起人和目标读者决定的。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更有利于还原原著精髓,适合国内外红学研究者和专家进一步了解《红楼梦》,而霍克斯更多从英语母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更通俗化,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欣赏。所以,造成两种译本在市场上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例 :大观园月夜警幽魂,散花寺神签占异兆

A Ghostly Warning Is Given One Moonlit Night in Grand View Garden.

A Fearful Omen Is issued by the Oracle in Scattering Flowers Temple.

(The Yangs)

In Prospect Garden a moonlit apparition repeats an andent warning.

And at Scattered Flowers Convent the fortune-sticks provide a strange omen.

(Hawkes)

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文采用了被动语态,而霍克斯采用了主动语态。对于“大观园”的翻译,杨译本采用直译,大译为Grand,观为view, 园译为garden. 而霍克斯把大观直接译为Prospect. 这显然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思维和习惯造成的。所以造成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欣赏感受也就不同。再看一例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二十四回)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杨译)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霍译)(转引自王静,2003)

杨宪益直接保留源文的意思,没有米就做不出粥,源文与译文形式、功能都对应。读者也能理解。霍克斯则按照英语思维去考虑,因为英美国家的人主食不是米饭,而是面包。英语中也恰好有谚语…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与源文对应。

5 结语

无论是“寻根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要向世界更好宣传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作家,还要有更多优秀的熟悉中国文学的翻译家。此外,宣传中国“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和国外优秀的专家、学者的合作,共同弘扬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1] 陈学超,杨彩贤.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5(3):56-64.

[2] 张丽凤.寻根文学思潮新论[D].暨南大学,2010.

[3] 李娜.浅析翻译的目的论[J].海外英语,2013(13) :131-132.

[4] 王玉娜.试析目的论视角下葛浩文翻译莫言《丰乳肥臀》的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22+65.

[5] 马龙.目的论视角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6] 王璟.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6):37-39.

[7] 黎芳.翻译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3-126.

[8] 师蔷薇.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

[9] 赵长江,付天军.《红楼梦》英译与中国文化传递[J].河北学刊,2009(2):199-202.

[10] 李晶.外部环境对杨译《红楼梦》底本选择的影响[J].红楼梦学刊,2012(6):195-216.

[11] 王静.文化比较与译者的文化取向——《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对比研究[J].求索,2003(3) ::214-216.

黄廷伟(1981-)男,汉族,山东人,研究生在读,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 :文学翻译、现当代小说。

猜你喜欢
杨宪益葛浩文霍克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