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与《文心雕龙》“风骨”说比较研究

2017-12-06 15:35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钟嵘诗品风骨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诗品》与《文心雕龙》“风骨”说比较研究

王欢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诗品》与《文心雕龙》都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这二者虽然一个专门论诗,一个体大虑周,但都对“风骨”极为推崇。《诗品》中多提“风力”、“骨气”,《文心雕龙》更是单独为“风骨”成篇。“风骨”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术语,在阐释其内涵时,《诗品》与《文心雕龙》有所不同;在论述其地位时,二者又是一致的,且都认为“风骨”与“气”密不可分。本文就从以上两点来比较《诗品》与《文心雕龙》“风骨”说。

《诗品》;《文心雕龙》;“风骨”说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这个时期,各种文学体裁或萌芽、或发展、或成熟,总之基本都已出现;文学创作的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特性,有意识的探讨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各种批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诗品》和《文心雕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部。《诗品》专论五言诗,要纠正当时文坛“淄渑并泛,朱紫相夺”的不正风气,尊五言为正统,共评论了汉至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的诗作,按照成就高低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在每一品前加序说明。《文心雕龙》几乎各体兼备,深入探讨文学本质、创作规律、创作方法、文体特征。在二者的比较方面,最著名的便是清人章学诚的论述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①这段话提纲挈领地阐释了二者最大的不同。

在研读这两本著作时,我们不难发现,二者都对“风骨”表现出极大地赞赏。“风骨”一词不仅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术语,也是评价人物、品鉴艺术作品的常用词汇。“风骨”之于文,是处处显露的情感充沛、文采华丽;之于人,是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折服的作为;之于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是遒劲的笔力与气势。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就曾用“观其风骨,名岂虚成”来评价曹不兴的书画作品。这种互相通用的品评方式在中国古代极为寻常。关于“风骨”的阐释,《诗品》与《文心雕龙》也是有同有异,具体可总结为以下两点。

先说不同点,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对“风骨”内涵的阐释不同。《诗品》谈“风骨”时,将二字拆分成“风力”、“骨气”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祯、王粲,为其羽翼……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②这里的 “建安风力”就是指“建安风骨”。钟嵘在这里所说的“风骨”,是针对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特性而言,旨在批判永嘉、东晋的诗歌毫无实质内容可言,所以我将这里的“风骨”一词主要理解为诗歌的内容与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壮志与未知前途的碰撞所产生的矛盾,是慷慨悲凉的时代风格。

在诗歌创作艺术方面,钟嵘认为应该“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以风骨为重,以文采雕润。因此,在建安众多作家中,他最欣赏曹植,认为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③。也就是风骨之外,词采也突出。综合以上几点可知,钟嵘所说的“风骨”是不包括文采的。

再看刘勰的观点。《文心雕龙·风骨》开篇便说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④《诗经》六义中,“风”排在最前面,这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本源,作者情感的标志。因此要表达情感,就要注重作品的“风”;要推敲文辞,就要重视作品的“骨”。由此可见,刘勰所说的“风”即情感,“骨”即文采,“风骨”是情感与文采的结合。在刘勰这里,“风骨”与文采密不可分,有风骨的作品,就不必再刻意雕琢文采,因为“风骨”已经将文采包括在内。

虽然二者所认为的“风骨”内涵不同,但这不妨碍他们对“风骨”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地位的肯定。与此同时,二人都将“风骨”和“气”紧密联系,认为“气”也是文学创作的一大要素,好的文章“风骨”与“气”缺一不可,这是最大的相同点。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气”是万物的本源。形容人用“灵气”、“元气”,形容文章用“气势”,但“气”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曹丕是最早以“气”论文的,刘勰在阐释“风骨”时,多次提到“气”,在论述文与“气”的关系时说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⑤他认为个人意气的骏驰飒爽,是文风清峻的重要前提。在论述“风骨”与“气”的关系时,他直接引用了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表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也就是说 :文章的风格是作者本人气质才情决定的,作者有怎样的气质,便会做出怎样的文章来。这也符合《孟子·万章章句》中“知人论世”一说。

刘勰是非常赞同气质决定文风这个观点的,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得到了印证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气质充实情志,情志决定语言。作者对文采的吸收和表现,都和情性息息相关。后面还举了众多例证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锐,故颖出而才果;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⑥最后得出天资和才气影响创作风格的结论。在刘勰看来,“气”与“风骨”的关系,就是作家品性与作品情辞的关系。

前面提到,钟嵘认为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上品中的极品;而在评价刘祯诗歌时说“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⑦在钟嵘看来,刘祯的诗歌气势超过了文采,有喧宾夺主的遗憾。与曹植相比,这是个反面教材。同样以“气”评价的,还有列于中品的张华诗,钟嵘说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⑧;以及刘琨“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⑨,所以,钟嵘所追求的气,是一种贯穿于诗歌始末的阳刚、挺拔之气,更是作者个人气质畅行于文的自然表现。曹旭先生也将钟嵘的诗歌美学理想概括为“尚气、慕彩、好奇,有重视骨鲠的个性。”⑩同样,刘勰在评论建安诗歌时也说“慷慨以任气”、“梗概而多气”。这样看来,建安诗歌,尤其是曹植诗,有风骨、有气势,是备受肯定的最大原因。

可以这样总结,刘勰和钟嵘在以“风骨”论文学作品时,都十分注重作品的“气”,且对“气”的解释都并未局限于文学本身的意义或作品的风格特征,而是将其扩展到了作家的气质才性。先有“气”后有“风骨”,“气”是“风骨”的决定性因素。从情感到语言,从人格意义到文学意义,二人都认识到了作家品性对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在这一认知上面,无法评论孰高孰低。

总之,《诗品》与《文心雕龙》“风骨”说的不同点在于二者包含的内容不同,《诗品》所说之“风骨”偏重于情感和内容,不包括文采,而《文心雕龙》是情辞兼而有之;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注重“风骨”与“气”的结合,且都认为作者之“气”决定作品之“风骨”,所以都推崇建安诗歌。

注释:

① 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 :中华书局,1985年,第559页

② 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③ 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④ (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⑤ (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0-141页

⑥ (梁)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7-138页

⑦ 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⑧ 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⑨ 周振甫.诗品译注[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⑩ 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7页

王欢(1992-),女,蒙古族,内蒙开鲁人,西南民族大学全日制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诗品>与<文心雕龙>“风骨”说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X2017SP114)资助。

猜你喜欢
钟嵘诗品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海萌辉二十四诗品纂刻作品欣赏
钟嵘论赋、比、兴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