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广
[摘 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如火如荼。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立足中国学生发展实际,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20-03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9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组织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作为“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素养,至今教育界对该项成果的一些基本概念上还没有达成一致,甚至对框架本身的学理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看法。这表明该项研究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成果转化和应用时还需谨慎。因此,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形成共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理解
(一)关于素养
1.概念的提出
近几年,“素养”一词似乎一夜之间就在我国教育界走红。实施素质教育近20年,人们对素质及素质教育还在不断适应、深化的时候,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的概念一跃走上了前台。教育教学改革若不涉及素养或者核心素养似乎就落伍了。素养成了一个“高大上”的时髦词语。事实上,从众多文献中不难看出,素养只是对英文单词“skill”或“competence”的中文“翻译”。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自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教育目标追求是大相径庭的。具体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追求的“精细化”“精致化”“专门化”,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大而全”的状况。这些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不是简单的主观意志的差别,而是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道路和层次所致。相对于“skill”或“competencies”而言,素养的内涵更显“博大精深”。笔者认为,在“素养”和“skill”或“competence”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2.关于素养与素质
在诸多文献中,“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或是近义词。但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提出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概念的本意可以理解为是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精致化、显性化。从教育和概念的本源上看,素质更是素养发展的目标,而素养更注重素质的形成过程。“素养”一词的重心在“养”。因此,素养是一个形成性、过程性概念,是个动态词语,类似于英语文化中的“动名词”。“养”的目的是形成新的“质”。另外,素养一般是专指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是与“特定的情境相依在一起的”,而素质更具整体性和全面性。
(二)关于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不少文献显示,核心素养主要源自于英文“key competencies”的中文翻译。有的学者认为,不必执着于对什么是核心素养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然而,如果基本概念的内涵不明确,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是难以有效引导和指导我国如此广阔且差异极大的空间区域开展整体课程改革的。实际上,笔者认为,把“key competence”翻译成“核心(关键)致胜力”更准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核心素养是指素养体系中的最关键的素养。
(三)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下简称“体系”),必须围绕中国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而考虑体系的目的性、对象性、阶段性。首先,要准确把握体系构建的目的性。体系构建是“立德树人”的国家需要和目标,反映的是国家、社会对每个学生个体和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整体提出的要求。其次,要考虑体系的对象性。体系是面向“中国学生”构建的,这个对象的特殊性、确定性要求体系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用中国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呈现中国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学生共有的核心素养。再次,考虑阶段性和层次性。学校教育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发展到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发展都要反映核心素养在不同层次、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此时核心素养的目标表征呈现出递进性和发展性。综上所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不同学段、不同性别的中国学生按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而应具备的关键素养。这些关键素养是中国学生在不同学段所共有的,只是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征。
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反思
科学无国界,教育却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十二字改革方法論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提出党的最新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生发展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核心素养体系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出发点。endprint
(二)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切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更应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基石。
(三)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致力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文化沃土,更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丰厚滋养。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必须承载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四)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教育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一系列论述,为表达中国这一重要课题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内涵。当今世界,对外表达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声誉,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经验也在影响着世界。英国全面学习中国(上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及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我们要牢固树立教育自信的理念,自觉、自信地以中国特色的话语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教育的声音,而不应是西方教育话语的翻版。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情复杂、历史文化纷繁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许多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或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国自己的问题,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我们很难通过学习西方经验来解决,只能做出自己的探索。因此,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必须用中国话语来表达中国教育的经验。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建议
(一)基本观点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出发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按照中国话语表达方式,以本土民族性、时代发展性、对象指向性、层级阶段性为基本原则,以中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指导原则。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尚善”是当前乃至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有诗曰:“知善致善,是为上善”;《国语·晋语》中有“善,德之建也”之说;《左传·襄公三十年》中有“善人国之主也”;《大学》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善”重要地位和意义的高度认同。
(二)体系框架
基于上述认识,借鉴已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描述为“一基一核两翼”(如下图)。其中,“一基”是指身心健康这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基本素养;“一核”是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即“向善”。“向善”又可分为“知善、行善、尚善”三个层次。“知善”主意为“孝敬孝顺,诚信友善”;“行善”意味着“友邻和睦,家国情怀”;“尚善”主要是指“责任担当,敬业合作”。“两翼”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两个“翅膀”,即“求真”和“尚美”。实际上,“两翼”既是“向善”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善”的主要途径。其中,“求真”包含三个层面的核心素养,即“求职信念、科学精神”“探究反思、理性质疑”“终身学习、传播真理”。“向美”也包含三个层面的核心素养,即“生命意义,核心价值”“人文艺术,健康生活”“审美情趣,自我教育”。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这些素养有不同的表征。
五、教育的改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历经三年集中攻关,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取得的研究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仍需不断深化、完善。作为顶层设计的体系,是引领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在充分论证和实践性探索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十二字改革方法论的要求,自觉从全局高度谋划推进改革,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准方向、敢于担当,亲力亲为、抓实工作。
《管子·权修 第三》中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人才培养需要耐心、精心、细心、恒心。同样,教育改革需要立足国情,求真务实,把准方向,稳步推进。
六、结语
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讨从最初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偃旗息鼓,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或是在深入酝酿引发新的讨论。然而,核心素养的认知并未出现显著的共识,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概念及体系的提出也一定会有诸多争议。事实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可从中国学生的剖析入手,把“中国学生”分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学生及男女学生,对不同学段及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素养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实际上,针对“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定是高度概括、充分凝练的,集中反映了不同层次和性别学生的共同素养,必定是简洁、明了的,容易牢记的素养要素。当然,构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首先在其必然性、紧迫性方面达成共识,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同行理解在素質教育实施过程中提出核心素养的合理性和应然性,形成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准确认知,即核心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细化要求,有助于素质教育的落地生根,也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换句话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及其成果,是把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全面实施。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共识,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纲领,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N].中国教育报(第9版),2016-09-14.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Z].中国教育学会(学会发〔2016〕16号),2016.
[3] 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Z].中国教育报(第3版),2016-09-19.
[3]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凤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