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考

2017-12-05 00:44代小丹
大学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代小丹

[摘 要]互联网+时代,微交往使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同时带动了各领域既定行为模式的转变。信息科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新生态,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也在发生改变。但是,在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深度下降,另外,互联网环境下,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如何解决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让互联网成为教育工作的助力,是当下高校思政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微交往;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14-03

与传统交往相比,微交往的重心在于“微”,“微”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方式的转变,意思是借助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互动载体,在网络虚拟平台和空间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另一层含义是交往内容的转变,“微”也可以理解为微小和细微。微交往时代,因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交流模式,使交往内容碎片化,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起谈话,内容简短、要义清晰。

微交往不仅推动人际交往迈入信息时代,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借助微平台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

传统高校思政工作是相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是非典型人际交往。微交往时代,传统互动关系受到极大冲击,虽然目前为止并未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对象两者关系的实质,但是互联网、微交往确实已经向传统教育生态发起了挑战。

(一)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学实践、校园文化等形式为辅,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在课下进行理论实践,且理论学习一直是思政工作的重头戏,占学生思想工作的百分比很重。而微交往环境下,这种维持多年的思政教育模式在悄然变化。

首先,学生们使用各类微平台共享信息,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幅提高。原来,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速度有限,教师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一手资料,而后通过课堂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微交往时代,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微平台使全球知识库正在形成,微交往加速了信息流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原本教与学的封闭循环被打破。

其次,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学习能力增强。信息科技时代,互联网打开了课堂封闭的大门,微交往模式让学生学习变得机动又灵活,时下流行的慕课就是典型的借助互联网,以微平台模式完成一个教学多人共享的网络课堂。更有一些社会教育机构迅猛崛起,大有取代学校课堂传统教育组织之势。

(二)师生之间角色定位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完成的一种交往过程。传统课堂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师生关系,也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作为知识的掌握者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知识的传递者,具有权威性,也处于中心地位。这也就形成了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交往过程。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交往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交流模式,也悄然进入课堂。一方面,师生之间新增了一个交往方式。微交往使师生同处一个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与老师沟通,也有些高校尝试选择合适议题,借助微平台进行大讨论,从学生参与度及学习效果方面看,这种创新都好于传统课堂教学。通过微交往,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讲台、桌椅限制,有问题可以随时随地提出并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界限开始模糊。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共享知识资源。互联网加速全球化,在知识免费共享方面发展尤其迅速。微交往不仅促进知识免费共享,同时加速知识免费流通。这就使得师生之间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中心转向弱中心地位,教师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角色向分享知识角色转变,甚至微交往环境下,在特定情境中,教师也是学生,并且在学习中完成教学。

(三)思想互动模式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实质是师生思想互动的过程。传统思政课堂,师生之间思想互动主要是以权威式的理论教育方式为主,大部分课堂时间是老师宏观叙事,学生主要是以戴帽式接收信息为主。微交往环境下,思想互动的形式被颠覆。很多高校将微平台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现代“教具”之一,在微平台上师生以无身份差别进行平等交流。也有些高校在互联网环境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微平台打造成为第二课堂,使这个虚拟课堂成为现实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

21世纪,信息科技已不再是新事物,互联网已经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微交往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至电脑或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教育行业尤其是高校思政工作相对保守,但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形式不同的新生态。

二、微交往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挑战

微交往给思政教育带来各种利好因素,但同时也使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微交往环境下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目前,在高校的思政课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影响学生思想的也不仅仅是教师知识储备量以及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会从德育、美育入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做人的道理与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互联网时代,微交往成为大学师生之间主要的思想交互手段,据调查大学生微信使用率超过95%,即时沟通和网络社交已然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虽然,师生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上可以频繁互动,但在面对面的课堂上却很难找到讨论切入点进行深入交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微平台这种沉默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与老师面对面的谈心。课堂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简单的信息交换,老师很难把控除教学内容之外的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作用不大,也偏离了思想工作中育人这一最核心目标。endprint

第二,微交往时代,短阅读方式影响学生学习深度及专注度。短阅读也称为碎片式阅读,是微交往时代阅读的最鲜明特征。现如今,微平台的使用者们深陷这种短阅读方式不能自拔,乐此不疲地享受着短阅读带来的知识满足,同时也追求一种与人分享信息知识的乐趣。微交往时代推动阅读方式的变革,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有其可取之处。短阅读有即时性、交互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针对性强的信息,也充分利用了零碎时间。但是,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种短阅读方式弊大于利。其一,短阅读占据学生大量业余时间。目前,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标配,一机在手,是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信工具、交际工具、购物工具,也是游戏伙伴。学生业余时间绝大部分与手机为伴而不是书本,并且利用大量的时间浏览新闻,刷微信朋友圈,看微视频、网络直播等,这必然挤占了学生深度阅读时间。为了吸引眼球,互联网资源网站都各显神通,短消息让人眼花缭乱,大学生往往每天流连于各种爆炸性信息和新闻中无法自拔,基本属于标题性阅读。其二,短阅读使学生养成不健康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生学习深度下降。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互联网环境下,知识获取成本大幅下降,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平台,轻而易举、随时随地满足对知识的需求,这也造成学生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搜索工具获取知识,而不是深入阅读、思考,凡事问百度成为学习一大法宝,大大影响了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几乎很少有学生愿意通过大量阅读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专注力下降。大量的信息充斥在微平台上,各类新闻信息、朋友圈以秒为单位的更新,使学生们成为信息接收器,很难专注于学习,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微交往环境挑战教师素质。其一,挑战教师的自我角色认同。微交往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形成圈层效应,即兴趣爱好相投,语言情趣类似,价值观念统一的学生通过微平台形成小群体,进行思想互动,在特定的圈层中,形成特定的语境,特定的沟通方式。虽然这种小圈子是开放式的,作为老师也可以加入其中,也可以参与各类话题讨论,并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发挥话题的引领作用。但是,真正地走进群体中心,走进学生内心,去除老师的身份标签是对当下高校思政教师的极大挑战。自班级制教学模式形成以来,教师一直是台上的主角,说教式的讲课方式约束了教师这一角色扮演者的发挥空间,久而久之,形成了严师和重说教的中国式师生关系。因此,在微交往式的思想互动群体中,师生之间很难进行平等的、流畅的深度互动。其二,挑战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想深度。微交往环境下,获取基础知识已经是手指之间的事,获取名家、大师的觀点热评也只需轻敲鼠标就能完成。这个全民共享时代,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有见地的点评都会以秒速扩散。学生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就更加考验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水平。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有理论功底,也要掌握最前沿的热点信息,要有事实有理论有观点,并且不断地改革,突破旧的,创造新的,打造最新、最时尚、最接近学生内心的思政理论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耐心、细心。学生们乐于在微平台上沟通,主要原因之一是角色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而教师要真正融入学生们的话题,首先要做到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而且,高校教师要随潮流而动,关注时下最流行趋势,有效掌握各类手段,做到信息时代与学生沟通必须扫除技术壁垒。

三、应对

互联网+时代微交往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高校思政课堂作为培养当代青年健康三观的重要舞台,如何能够顺应时代大潮,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我们需要在时代面前冷静应对,不能过分夸大技术的育人作用,但也要接受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把握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促进新时期下思政教育创新,以达到高校思政教育正思想、育品德的终极目标。

第一,微交往环境下,传统课堂需重新定义。微交往时代,对课堂的理解要打破旧有观念,重塑教与学、师与生这两对关系。其一,教与学的翻转。微交往让知识不再是稀有资源,让观点不再被少数人垄断,课堂也迎来微时代。以往课堂以教为核心,教师为主体,但是微交往环境下,进入了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时代,学习是主要目标,学生是主要角色,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此情况下,需要广大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课堂的主体让位于学生。其二,师与生角色定位。微时代,课堂的师生角色可以随时发生转变,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信息分享者,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互动。教师应放下身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看待师生互动,只有教师去身份化,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改革传统思政课教学思路,使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转变。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传统的教学有看上去很完善的手段和目标,其实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很难感受到思政理论课的魅力和吸引力。近年来,甚至有人质疑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正当性。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德育培养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课业结构中有着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学校教改力度不大,教学模式陈旧,与时代脱节,让课堂变得乏味无营养。

微交往时代,学生们课下交流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课本上理论内容了如指掌,即使不熟悉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微平台唾手可得。那么,传统框架式教学手法必须改革,摒弃传统思维,使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转变。其一,从细节入手,改宏观概论为微观叙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不是知识的填塞。其二,充分发挥微平台的作用,恰当利用微交往过程中的热门舆情,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由表及里地认识现象,最终达成共识,实现思想升华。其三,师生角色互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是国外一直以来推崇的教学方式,有其先进性。微交往时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微平台完成理论知识构建,使理论知识深入人心。

第三,打造微课堂,互联网不仅是手段更是平台,微交往不仅仅是网聊更是契机。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高校思政课课堂却难见起色。究其原因是只改零件不改车。与其辩论思政课的必修意义,不如思考如何将课堂变成像手机游戏一样让人痴迷。时下,最流行的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的课堂改革是慕课,也可以称之为是网上名师讲堂,但是慕课并不适合思政课。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热点课,它需要将理论转化为思想和意识,这一点需要师生之间在细微的思想碰撞中产生火花。而慕课以规模大,一位专家或教授惠及成百上千学生为主要特点,但教师显然很难与每一位学生进行思想互动,师生之间仍然是以师为核心,以知识拥有者为权威。

微课堂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一,可以是由老师发起的线上讨论,选择合适的议题和类似微信群聊一样的发言形式,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这可以作为一种传统课堂的补充形式,这种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们更愿意深入思考。其二,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将找到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案例放在网络上。例如,让学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大学生经常浏览的论坛,对事件进行留言式的评论,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其三,教师可以通过时下最热门的网络直播平台完成对一节课的内容或一节课的某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其四,可以通过微平台打造学生主导的独立课堂。微交往环境下,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暂时“缺席”,独立课堂可以是一场自由讨论,亦可是理论知识讲授,形式自由,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主动参与的课堂可收获最佳效果。

互联网+时代,微交往改变人们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使传统教育模式面临挑战,作为当代高校教师不仅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且要以未来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下教育新生态为契机,克服挑战,把握机遇,让高校思政教育在微时代发展得更快更稳。

[ 参 考 文 献 ]

[1] 骆郁廷,高飞.论思想互动微交往[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5).

[2] 李娜.构建“微交往”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

[3] 张晓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新通道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4] 吉菁,张二芳.网络社交平台兴起下的德育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5] 刘勇.微信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话语的传播[J].教学与研究,2017(3).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