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亚,赵 莉,李 莉,李 良,李 荣,何 意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 护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802名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水平调查分析
彭 亚1,赵 莉1,李 莉2,李 良2,李 荣2,何 意2
(1.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 护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现状,为医学院校开展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7年2月抽取某高校2014级~2016级802名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总分为(38.43±6.35)分,条目均分(3.84±0.64)分。31.3%的本科护生希望一年级开始实施死亡教育,64.7%本科护生希望开展死亡教育的方式是观看教学录像片。结论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教育者应结合本科护生的具体需求,针对性给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死亡教育。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调查
死亡是临床上不可避免的问题,护理人员是接触濒死或死亡患者较多的一类人群,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死亡、正确处理死亡相关的工作,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本科护生作为将来临床一线的群体,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如何尽早帮助护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以及未来护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科学地、理性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期利用死亡学相关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2]。其目的是让个体认清死亡现象及其本质,以健康的方式面对死亡,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拥有有意义的生活及健康的生命态度[3]。有报道,死亡教育能够帮助护生建立科学的生死观,正确处理死亡引起的负性情绪[4]。国内死亡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5]。本研究拟了解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旨在为高校开展本科护生死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2017年2月抽取某高校2014级~2016级本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本校注册的在校学生;专业为护理学,学历层次为本科;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大专、专升本护生;不愿参与本研究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自行编制,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居住地、家庭型态、家庭中死亡讨论情形、是否参加过葬礼以及是否经历亲人死亡事件等。
1.2.2 死亡教育需求量表 由我国台湾地区颜淑慧编制[6],包括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需要”至“非常需要”分别赋值为1~5分。总分10~50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对象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5[6]。本研究抽取60名本科护生进行预调查,结果显示Cronbach α 为 0.886。
1.2.3 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与形式调查问卷 在咨询2名心理学专家和护理教育学专家以及查阅相关文献[7]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包括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和死亡教育实施形式2个条目。其中,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为单项选择题,死亡教育实施形式为多项选择题。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的条目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其他;死亡教育实施形式的条目包括:老师课堂讲授、专家学者讲座、观看录像教学片、见习、死亡经历模拟演示、大众传媒、案例小组讨论法及其他。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者本人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和要求,取得护生知情同意后,现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822份,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回收率97.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2.1 一般资料 802名本科护生,年龄(20.12±1.28)岁,其中女生 724 名(90.3%),男生 78 名(9.7%);年级:一年级 278 名(34.7%),二年级 241 名(30%),三年级283名(35.3%);家庭居住地:农村553名(69%),县城 184名(22.9%),县级以上城市 65名(8.1%);家庭型态:核心家庭426名(53.1%),主干家庭305名(38%),单亲家庭 71名(8.9%);家庭中从未讨论过死亡179名(22.3%),公开讨论但气氛不自然363名(45.3%),公开讨论气氛自然 260名(32.4%);参加过葬礼205名(25.6%);经历过亲人死亡事件528名(65.8%)。
2.2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得分情况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总分为(38.43±6.35)分,条目均分(3.84±0.64)分。各条目得分由高到低排序,见表1。
表1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条目得分情况(n=802,±S,分)
表1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条目得分情况(n=802,±S,分)
得分我认为本科护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 4.05±0.75我认为接受死亡教育,对我未来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3.96±0.80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处理有关死亡所引起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94±0.76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配合相关教材,让学生对死亡问题有进一步思考、讨论及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3.91±0.77我认为死亡教育可以协助我对死亡有正确的了解 3.89±0.76我认为死亡教育的实施,可使人们降低对死亡的忧虑和害怕,使生活更有意义 3.84±0.83我认为死亡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 3.82±0.82我认为学校应该实施死亡教育 3.72±0.87我希望获得更多有关死亡教育的资讯 3.71±0.84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 3.59±0.90条目
2.3 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与形式 本科护生选择大一开始实施死亡教育的最多,占31.3%;死亡教育的实施形式选择最多的为观看录像教学片占64.7%;其次为老师课堂讲授,占57.4%;排在第3位的是死亡经历模拟演示(情境模拟),占55.5%。见表2。
表2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开始实施时间与形式(n=802)
3.1 本科护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得分处于较高水平 护生死亡教育需求总分(38.43±6.35)分,条目均分(3.84±0.64)分,与中间值 3 分[6]比较,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本科护生对死亡教育的开展是持肯定态度。与方晓芬[7]研究结果相似。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为:“我认为本科护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我认为接受死亡教育,对我未来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让学生学会处理有关死亡所引起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表明本科护生对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需求较为迫切,能够认识到护生开展死亡教育对未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本科护生课程中仅有一些与死亡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临终关怀等,并没有开展相应的课程[8],而本科护生意识到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死亡问题以及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工作是难以避免的[9],希望通过开展死亡教育来全面、理性地认识死亡。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本科护生死亡教育的需求,并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死亡教育,将死亡教育课程单独设置,并与护理学相关知识相融合,适当开展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死亡教育,有助于护生在未来工作中正确处理死亡相关问题。
“我认为学校应该实施死亡教育”,“我希望获得更多有关死亡教育的资讯”,“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有关死亡的教育”3个条目得分最低,与方晓芬[11]研究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本科护生对死亡教育的认知较为局限,仅仅认为与临床死亡接触较多的专业应该开展死亡教育,而对在非临床专业以至于其他人群中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与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有关[10-12],尽量避免谈论死亡相关话题,认为医学相关专业才有必要开展死亡教育。因此,建议护理教育者在开展死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与临床见习相结合等形式,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做死亡相关知识的宣教,同时也可以在家庭中向家人讲解相关知识、进行讨论等。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其认识到死亡教育不仅是针对医务人员,也是针对大众群体的一门课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死亡教育,在未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3.2 死亡教育开展时间宜尽早,形式宜多样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为一年级应该开始实施死亡教育的护生所占比例最大为31.3%,说明大部分护生认为死亡教育应该尽早开展,与dos Santos等[13]的结果一致。一年级新生刚入校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此时对其开展死亡教育,能够对其生死观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对未来生活及职业生涯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国外发达国家死亡教育开展较早,从小学即开始进行死亡教育,并且持续到大学以及未来的继续教育中[14]。国内尚无完整的死亡教育体系,本科护生上大学之前很少接受系统的死亡教育,而医学课程中亦缺乏死亡教育课程,因此,建议高等医学院校在大一的时候将死亡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鼓励本科护生积极阅读相关书籍并与同学分享心得体会,通过早期干预帮助其建立理性的生死观。
本科护生希望开展死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观看录像教学片、老师课堂讲授、死亡经历模拟演示(情境模拟)、临床见习、大众传媒等,与夏云等[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本科护生希望得到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死亡教育。因此,教育者应根据本科护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综合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讲授中插入录像、视频等,组织同学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有利于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其对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课余安排一些临床见习活动,与患者互动、交流,有助于其端正生死观、懂得生命的珍贵,帮助其在未来护理工作中对病人死亡经历时做出健康的心理反应。
综上所述,本科护生的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教育者应结合本科护生的具体需求,针对性给予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死亡教育。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仅进行横断面调查,未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性研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1]熊 琼,任小红.我国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现状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6(4):95-97.DOI:10.3870/hlxzz.2011.04.095.
[2]岳 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33-34.DOI:10.3969/j.issn.1671-1246.2005.04.017.
[3]迟西琴,迟品伟.论死亡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原则导向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7,37(8A):77-80.DOI:10.12014/j.issn.1002-0772.2016.08a.22.
[4]王 艳.生死教育对本科护生生死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16):61-67.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6.16.061.
[5]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6,19(3):49-51.DOI:10.3870/j.issn.1006-5563.2006.03.019.
[6]颜淑慧.台湾地区护专学生死亡态度与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讨[D].嘉义:南华大学,2002.
[7]夏 云,邹宇华,叶柳辉.某高校医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8-39.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1.01.018.
[8]王 申.死亡态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调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9]黄丽群.本科护生死亡态度及死亡教育认知现状[J].护理研究,2014,28(11C):4158-4159.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4.33.025.
[10]于 琴,陈 杰.急诊科实习对本科护生死亡观影响的质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9):437-439.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13.09.003.
[11]方晓芬.本科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151-153.
[12]李梦琦,王冰心,张俊艳,等.护生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分析[J].上海护理,2015,15(1):8-11.
[13]dos Santos J L,Bueno S M.Death Education for Nursing Professors and Students:A Document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J].Rev Esc Enferm USP,2011,45(1):272-276.
[14]黄丽群.转变死亡教育观念开展全民死亡教育[J].护理研究,2012,26(10C):2861-2862.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2.30.044.
[15]夏 云,邹宇华,叶柳辉.某高校医学生对死亡的态度及生死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385-389.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1.01.018.
[本文编辑:陈伶俐 王 影]
R47-05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7.048
2017-04-28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院级课题[川北医附院字(2015)95号]
彭 亚(1990-),女,四川资阳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护士。
赵 莉(1967-),女,四川南充人,硕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