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 李彤 杨玉峰 张殿印 李国平 李建波 侯玉芹
眩晕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症状,因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对其定位诊断仍是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孤立性眩晕是指具有典型的临床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或体征。临床上最常见的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疾病包括后循环卒中和非血管性眩晕,前者可以通过CT扫描或MRI确定,但CT显示后循环缺血效果差,MRI检查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1],后者可以通过甩头试验(head impulse test,HIT)和双温试验与前者进行区分,但床旁HIT检查的准确性常常因检查者的经验不足而受到局限,且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2],因此,发现一种血清学检测指标来鉴别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急性后循环卒中和非血管性眩晕具有很大价值。目前,大量研究已经发现血清中S100β蛋白的水平与脑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对S100β蛋白的血清表达在鉴别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急性后循环卒中与非血管性眩晕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卒中组:收集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住院的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50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年龄42~78岁,平均(59.200±12.381)岁。入组标准:(1)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确诊急性卒中;(2)发病24小时内入院;(3)所有患者均采用头部CT和(或)MRI确定脑部存在急性缺血灶或出血灶。排除标准:(1)存在脑肿瘤、癫痫、多发性硬化或其他炎症性或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妊娠;(2)前循环缺血或幕上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存在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2. 非血管性眩晕组:收集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住院的非血管性眩晕患者50人,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6人,前庭神经元炎患者10人,梅尼埃病患者4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28人,年龄40~69岁,平均(58.100±10.257)岁。非血管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依靠现有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MRI检查排除急性卒中。
卒中组与非血管性眩晕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8,χ2=4.02,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收集100例患者发病24 h内空腹静脉血4 ml,立即放置于6℃冰箱并于离心机中以3000转/min的速度离心15 min,将上清液冰冻于-74℃的超低温冰箱中。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β蛋白浓度。
卒中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为(0.657±0.070)ng/ml,非血管性眩晕组S100β蛋白浓度为(0.471±0.058)ng/ml,卒中组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血管性眩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6,P=0.000),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空腹血清S100β蛋白的表达
眩晕是一种患者对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错觉,常表现为旋转感、晃动感或升降感,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平衡失调和听觉障碍,是神经内科和耳鼻喉科的常见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最为重要的神经系统、耳科查体外,基于前庭耳石通路及眼动通路的眼位、眼震、眼动、头动及姿势步态等的床旁检查,亦极大丰富了眩晕患者的定位诊断学[3]。然而,由于临床医师基本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查体技能的不足,眩晕的定位诊断仍是临床诊断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孤立性眩晕是指具有典型的临床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或体征,如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复视及构音障碍等,其多由前庭周围性眩晕所致,但后循环缺血或出血亦可以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唯一症状[4]。 大量研究证实,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梗死主要累及PICA和AICA区域,大多数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的内侧支[5]。我们通常应用CT扫描(后循环缺血显示效果差)或MRI来确定是否存在急性后循环卒中,然而有报道发现,在基底动脉卒中的急性期DWI检查存在23%的假阴性率[6]。由于后循环卒中和非血管性眩晕在急性期的治疗、二级预防和预后方面截然不同,因此发现一种血清学检测指标来鉴别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急性后循环卒中与非血管性眩晕具有很大价值。
S100蛋白是Moore等[7]在1965年首次从牛脑组织中分离出的一种亚细胞组分,它是一种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由两个同分异构的亚单位构成,其家族中大约有16个成员,其中S100β蛋白是家族中在脑内最具活性的成员。S100β蛋白分子量较小,由两个β亚基组成,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中,是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蛋白[8],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大量研究发现,在神经系统受损时,S100β蛋白即从神经胶质细胞中被释入脑脊液,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外周血,随脑组织破坏的程度而升高,外周血中S100β蛋白的浓度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基本平行。影响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的因素包括[9]:①脑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②血-脑脊液屏障被破坏的程度;③巨噬细胞或蛋白酶引起的降解。Tanaka等[10]研究指出脑出血后外周血中S100β蛋白浓度可在短期内急剧上升。Worthmann等[11]研究发现S100β蛋白在脑梗死最初的12~24小时内增高,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本研究通过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空腹血清S100β蛋白的表达,卒中组为(0.657±0.070)ng/ml,非血管性眩晕组为(0.471±0.058)ng/ml,卒中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高于非血管性眩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6,P=0.000),即显示,在后循环卒中急性期S100β蛋白从神经胶质细胞中被释放,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到达血液,从血清水平反应脑组织的受损程度,与先前大量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在非血管性眩晕急性期此反应较卒中组不明显。本研究提示我们,通过测定急性孤立性眩晕患者发病24 h内空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可以有效鉴别急性后循环卒中与非血管性眩晕。
综上所述,血清S100β蛋白可以作为一项血清生化指标来鉴别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急性后循环卒中与非血管性眩晕,对孤立性眩晕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