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班级现代化的可能诠释:信息现代化路径
吴贤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班级现代化是实现班级要素的现代化过程。多学科对班级现代化进行持续关注,在现有研究中,更多研究是从班级管理要素视角下关注班级现代化,较少从整个班级要素关注班级现代化,未从信息现代化的视角关注整个班级要素的现代化。信息现代化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现代化。在此框架下,提出一个关于班级现代化建设与评价的路径。
现代化; 现代性; 班级现代化; 信息现代化
哈贝马斯[1]在一书中提到现代性作为一个未完成的谋划,吸引着人们去实现它。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2]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主体性。英格尔斯[3]指出,工厂的生产活动和组织形式的某些特点促使工厂成为人的现代化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环境” 因素,如工厂中生产的客观标准和指标、精细的分工和操作管理等,都赋予工厂一种坚定和稳定的性质,它要求人们去适应它, 而不大去迁就人。对于在校生而言,班级是其最好最直接的现代化环境,与工厂的特点类似,班级作息规则,上课纪律,小组分工与合作等班级活动特点等,都给予学生个人稳定的要求。因此班级是班级现代化“最有力的环境”的因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班级是学生个体完成相应社会活动与学业活动的场所。对于学生个人而言,现代化问题应该回到“班级”范畴内讨论。但在学术界,较多地关注班级管理现代化,即更多关注教育主体行为——管理行为的现代化,如研究者[4]提出班级管理现代化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少有研究者去关注班级现代化的问题,更少地关注主体、环境、主体与环境互动的现代化。
(一)现代性与现代化
尽管不同学科间就现代性没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基本上[5]认为现代性是现代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状态。西方结构功能学派[6]认为现代性有知识科学化与信息传播化等12个特征,知识科学化指知识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现象与本质,与知识经验化相对。从信息角度来看,即知识科学化是指知识内容应该更新,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现象与本质。信息传播化,即信息在信息使用者主体之间的流动。对于班级而言,班级所在外界环境在变,呈现出班级信息时代下的新特征,如班级管理的信息化,教学媒介的信息化等特征,要求知识实现科学化。师生所共有的信息,要求在班级内自由顺畅流动,方便学生形成新知识。整体来看,现代化[6]是获得现代性的过程,是实现现代性的动态因素,现代性是现代化后的静态结果,在谈及现代化时,离不开对现代性探讨。
(二)信息现代化与班级现代化
从信息学视角来看,班级内所发生的交流活动,都是信息的流动。信息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现代化与信息技术现代化。信息内容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现代化则是承载信息的手段、设备与设施的现代化。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加速更新换代,注定了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创造、传播、更新。学生在班级里接受学校教育,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现代化人格,都需要通过信息传递,分享与再造得以实现。
班级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探讨教育现代化有助于理解班级现代化。禇宏启认为教育现代化[2]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顾明远[7]认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信息化和创新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等特征。其中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重要任务,作为教育形态之一的班级,推动教育实现科学性与信息化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班级[8]是在教育为了适应生产力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定阶段必然产物,是由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它促进和完善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从生产力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班级制[9]是由古代的个别授课向现代的班级授课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班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发展。班级现代化可认为是班级要素的现代化,如教育主体现代化,学习主体现代化,师生关系现代化与班级管理现代化等,一般[10,11]认为,成员与活动是班级的要素。目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形态与海量信息不断涌出,势必对班级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那么在信息时代下,班级要素中的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师生关系、班级管理等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信息化[7]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引起一场教育革命,它引起了教育观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等一系列变革。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现代化前提下,班级现代化就形成了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现代化,从而会形成新的信息资源占有格局。以前信息资源主要由教师掌管,现在信息资源则由师生共同享有,因此以信息资源共同占有为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师生关系[12]由对抗性关系朝向对话性关系发展。
孟广均[13]等人总结出信息至少还有共享性,可变换性,依附性与动态性。信息共享性指,在不同信息主体间传递时,信息不会丢失,共同享有。如萧伯纳所举的“苹果与思想”的交换,思想交换后双方都拥有了两种思想,即双方的思想都共享到了对方。信息的可变换性是指,可借助于不同载体来表达相同的信息。信息的依附性是指,信息内容可以借助于语言、文字、声波、光盘与纸张等不同载体保留下来,因此能够为人们所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动态性是指,信息是反映特定时刻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当把该时刻的信息提取出来后,事物仍在继续运动,那么反映该事物的信息就需要动态更新。
(一)信息内容现代化是班级现代化的内容要求
信息的共享与动态性,要求信息及时动态更新,且需要在不同个体间充分共享与传播。班级本来就是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历史产物,有关建设班级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需要更新班级的信息内涵。班级要素中的教育主体——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教材、教法与管理等知识。比如笔者在一次中小学新进教师培训课上了解到: 现在教师更容易感受到知识点陈旧,知识结构不够弹性、教学方法与方式比较传统,有关教育知识体量难以胜任现在学生需求,往往还纠缠于“一杯水与一桶水”的旧知识体量观念中。班级要素中学习主体——学生,作为数字青少年一代,通过多种途径、渠道等了解到新事物,获得了新的信息,形成了新的知识观,他们在班级里,不断分享与生成新的信息,对于班级而言,包括教师在内的学习主体,就迫切要求不断更新新近事实,分享新观点。班级要素中的师生关系,由传统信息资源占有前提下形成的师生关系,其师生关系的内涵开始松动,需要及时更新,在信息时代下,以信息资源共同占有为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正逐渐形成,其特点在于知识体量不再成为师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共同占有,相互分享,共同构建新知识。班级要素中的班级管理,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结构差异化的优势,班级中更多寻求自我管理,共同管理,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性。
班级发展已经步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班级要素已经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而信息内容现代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突显出来。持续更新班级要素当中的信息内容,及时共享与传播信息内容能够促进班级现代化的实现。
(二)信息技术现代化是班级现代化的外在助力
信息的依附性与可变换性,表明信息内容的分享与传播需要有恰当的信息载体,并根据班级要素中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水平等现实状态,有效地选择信息的变换方式。信息技术现代化则是承载信息的手段、设备与设施等信息载体的现代化。班级要素中的教育主体——教师,可以借助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载体来构建自己的结构架构,在班级教学中,借助影视技术、MOOC课、虚拟实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手段,来合理、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班级中所获得的信息,能够快速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班级要素中的学习主体——学生,则需要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手段来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班级要素中的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师生关系则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载体来进一步发展。比如通过即时通讯软件,自媒体来分享信息内容,构建师生关系。班级要素中的班级管理,由信息技术现代化助推下,不需要时时刻刻的现场管理,可以通过在线点名进行出勤管理,在线问答互动进行作业管理,在线咨询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
班级现代化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载体,获得快速发展。传统的黑板板书,一张嘴的语言描述,无法与现代的影视技术、虚拟现实相比,来得更生动,更易于接受。通过信息内容的更新现代化与信息载体的现代化,班级现代化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与所有现代化发展的一样,班级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需要对其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信息现代化的视角,班级现代化可以从信息更新程度、信息共享水平与传播速度、信息载体先进度与信息载体选择匹配度等方面来评价。
表1 基于信息现代化视角下的班级现代化指标评价
班级现代化是个多学科的研究主题,现代化的构建更多是从社会学、经济学与哲学视角来着眼,从信息学角度来构建班级现代化还不多见,同时班级要素的外延应该还更为广泛,但本研究只涉及教师与学生主体,师生关系与管理行为等内容,还远远不够。班级现代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通过对此研究,以期找到另一条恰当有效的构建班级现代化途径。
[1]唐文明. 何谓现代性?[J]. 哲学研究, 2000,(8):44-50.
[2]褚宏启.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 教育研究, 2013,(11):4-10.
[3]殷陆君. 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107-108.
[4]王志林. 班级管理与人的现代化[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6):37-42.
[5]谢立中. “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8(5):25-32.
[6]陈嘉明. “现代性”与“现代化”[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5):14-20.
[7]顾明远. 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 2012,(9):4-10+26.
[8]郑立平. 生命成长共同体:班级发展的新样态[J]. 教师教育论坛, 2017, 30(2):82-83.
[9]徐延庆. 班级制、班主任制的演进及班主任学的产生[J]. 东疆学刊, 1989,(4):43-46.
[10]韩恩荣. 班级系统构成要素探讨[J].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1):87-92.
[11]郑和. 班级中的规训与惩罚——基于班级要素的社会学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 2007,(6):74-77.
[12]齐学红. 未来班级发展走向与班主任核心素养构建[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2):19-21.
[13]孟广均,等. 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彭雷生
A Possible Way of Understanding Class Modernization: the Path of Information Modernization
WU Xian-hua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Class modernization i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lass elements. It means the class is paid attention to in various disciplines. Most researchers study class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 management. Few of them study class modernization through all the elements of class modernization and none of them studies class modernization e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modernization includes mainly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t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ath to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ass moderniz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framework.
modernization; modernity; class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 modernization
2017-09-18
吴贤华(1977-),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班级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管理心理与人才测评。
G424.2
A
1674-344X(2017)10-0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