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

2017-12-02 12:54钟红华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髋部骨折预见性护理

钟红华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7.13.154

[摘要]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于治疗后第21天给予患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和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检测值。结果 观察组第21天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21天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预防作用。

[关键词] 髋部骨折;糖尿病;预见性护理;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7(a)-0154-02

下肢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高危并发症,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造成患肢残疾,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老人骨质疏松症状突出是导致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增加了DVT的发病风险,与此同时髋部骨折患者由于血糖的不稳定、血流缓慢、患肢长期制动等,大大提高了DVT的发生概率。DVT的形成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增加患者致残、致死的风险[2]。因此,该研究探讨给予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55~80岁,平均年龄为(65.21±5.82)岁;转子间骨折26例,股骨頸骨折18例,耻骨上下支骨折16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为60~82岁,平均年龄为(67.12±6.13)岁;转子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22例,耻骨上下支骨折2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和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诊断的患者,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肝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定时为患者进行翻身,每1~2 h进行1次,防止压疮的形成;合理的饮食宣教,进行餐后2 h及空腹血糖的监测,使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密切观察下肢的温度、疼痛、肿胀、血运情况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护理工作机制:加强相关科室护理人员的培训,督促护理人员积极查阅DVT、髋部骨折、糖尿病的相关资料,对DVT高发人群进行有效评估和循证评价,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②饮食、用药护理:聘请营养师的介入,为糖尿病患者制订饮食食谱,定时监测血糖的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遵医嘱按时协助患者服药。③物理治疗:对患者进行空气液压力治疗,将压力设置为(90~120 mmHg),放气、充气,维持时间分别设定为10 s,2次/d,1 h/次。④早期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解DVT发生的常见症状、发生概率、造成的后果等,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⑤病情观察:时刻观察患者的血糖、血栓及Glu、D-二聚体实验检测值,严密观察患肢的疼痛、肿胀、趾端血运等情况并时刻关注患者有无出血。⑥康复训练: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合格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通过图谱、视频、自我演示等方法为患者耐心细致的讲解,训练时保持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对患者的足背、脚趾等进行适度的运动,切忌造成骨折断端移位,每次运动的时间不低于20 min。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运动,运动时避免髋关节外旋、内收,保持时间在10 s左右,放松后再锻炼,如此反复。6组/d,每组进行30次,除了对健侧进行以上锻炼外,还需要做抬腿运动,30~40次/d。根据患者的耐受力确定运动的时间和运动量,循序渐进。

1.4 观察指标

当患者入院第21天,应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测DVT的发生情况。通过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院第21天患者血糖含量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评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21天DVT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第21天 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结果

观察组第21天平均Glu、D-二聚体实验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张健等[3]研究报道,糖尿病血栓是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诱发的高凝状态、高血脂是DVT形成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诱发骨折后,血流滞缓、下肢制动、血糖不稳等大大提高了DVT的发生概率,目前未找到治疗DVT的具体有效方案,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DVT发生及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普勒超声是临床上诊断DVT发生率的金标准,常判断DVT的发生率。D-二聚体指标的高低监测是指导溶栓与凝血的重要指标,对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endprint

预见性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的综合评价,以各种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特异性为基础依据,运用相关的护理知识找出已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4]。在临床护理环节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首先通过亲切的话语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对患者进行引导,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减少患者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对后期的临床护理提供支持。通过多元化的健康宣教手段向患者普及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对于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和用药要重点说明,加强患者的重视程度,防止由于患者的疏忽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与此同时,强化对于运动体位的干预,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力,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强迫体位进行康复锻炼。早期病情观察的干预加速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控能力,对患者的早日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空气治疗仪的使用对DVT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相关报道显示,空气压力治疗仪的使用促进了患者的血液循环、淋巴回流,预防患者骨折的发生,与此同时此种治疗仪的使用可以用于末梢神经炎的治疗[6]。该研究证实了该治疗仪的使用在DVT预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同时应用起来简捷方便,部分替代了传统人工按摩的护理方式,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荷,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纠纷,大大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Glu、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结果检测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服务,减少了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DVT的发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能够明显降低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DVT的发生率,有效控制Glu、D-二聚体指标,利于预后。

[参考文献]

[1] 吴丽梅.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转归[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4):605-607,703.

[2] 李世飞,祝孟海,姚琦.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北京醫学,2017,39(2):143-145,149.

[3] 张健,蒋协远,黄晓文.1139例老年髋部骨折治疗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刊,2016,51(6):91-94.

[4] 付亚辉,王鹏飞,王宝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18(8):668-670,672.

[5] 刘萍,付亚辉,王鹏飞.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量表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1):32-35.

[6] 魏万梅.预见性护理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2013,24(8):1242-1244.

(收稿日期:2017-04-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髋部骨折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围术期的应用分析
肝硬化腹水合并重度水肿患者压疮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宫腔镜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