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2017-12-02 19:08盛海洋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 福州船政学堂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和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诸多启示。

关键词: 船政模式 近代教育先驱 船政文化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

一、近代教育先驱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原名“求是堂艺局”)创自左宗棠(1866年),成于沈葆桢,是中国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海军院校,是中国近代首创留学生教育制度的高等院校,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起点。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的近代中国最早的留欧学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船政学堂把育才作为根本,关注的就是教育。船政学堂办学模式,采用法国教育体制,把船舶工程学校与海军学校合二为一,是一所按学科分设专业与课程的近代高等学校。前学堂学习法国语言文字,专学制造,又称法同学堂或制造学堂,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习英国语言文字,专学驾驶,又称英同学堂或驾驶学堂,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后来,根据实际需要,又增设测绘事院、艺同、管轮学堂、练船等。这样前学堂就由制造学堂、绘事院、艺圃三部分组成;后学堂由驾驶学堂、练船、管轮学堂三部分组成(见下表)。这些都是当时中国前所未有的思想变革和开创性实验。传承船政教育模式,创新现代人才培养,对今天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福建船政学堂“船政模式”的特点

(一)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船政学堂的办学目标采用重金聘请外籍正副监督和首批36名洋人担任船政的教师和技工(聘期5年),并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设备,以培养造船、驾驶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船政学堂的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目标带有显明的职业教育特点。其课程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的(见上表),这种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相当于德国的“双元制”。

(二)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船政学堂采用独创性的“厂校一体、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得厂校相连,二者相互依存,即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学堂、铁厂和船厂,既不是厂办学校,又不是校办工厂,更不是厂校联合或合作。这种厂校一体化的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对于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供一些启示。其一,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教师是“双师型”的,既是老师,又是工程师;既教理论,又教操作。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学徒;既学习,又参加劳动;其二是更能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造船专业“学校成立的两年中,每门实习课,每天都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让学生熟悉车间工作”;其三,外国监督既管学堂的教学,又管工厂的生产,便于统筹兼顾.协调管理。

三、船政学堂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福州船政学堂对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创办船政是非常之举,一方面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传统文化观、教育观提出挑战,当时的思想观念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逐步打破旧封建知识分子不屑从事技艺工作的传统观念,改变人们鄙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从思想上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开辟道路,其教育工作意义十分深远。

另一方面,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办为近代中国新的教育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开山之祖”,引起各地纷纷效仿,从而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诞生,使职业技术教育(实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船政学堂对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船政学堂之所以名留青史,成为“开山之祖”,根本原因在于它顺应了历史发展方向,创新革变、开放自主,追求科学、追求真理,为社会发展,为近代海军建设、机器制造、铁路、矿业冶炼、电信、外交等领域培养一代如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严复、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陈季同、造舰专家魏瀚、军事将领萨镇冰、叶祖珪、民族英雄邓世昌、刘步蟾等社会精英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船政学堂为后人留下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政治层面等独特丰富的船政文化,这极大地丰富、发展了我国职业教育文化,有效地破解了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的现实困境等。借鉴和弘扬船政精神,研究、整理和挖掘船政文化职业教育精髓,探索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深化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对振兴现代职业教育、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文化育人体系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实现教育强国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金秋蓉,沈斐敏.船政文化对我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3l(29).

[3]3.张玉山.福州船政学堂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

[4]邢海燕.福州船政学堂——中国近代工学结合模式的发端[J].高等理科教育,2015(2).

[5]金秋蓉,沈斐敏.略论船政文化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08(12).

[6]金秋蓉,沈斐敏.論船政文化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1).

[7]金秋蓉,沈斐敏.近代中国“船政文化”与近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

[8]金秋蓉,沈斐敏.略论船政文化对中国职业教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J].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9(1).

[9]沈岩.略论船政学堂的高职教育特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0]陆琼瑶.论船政文化及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

[11]沈岩.福建船政学堂历史地位新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

[12]许友孝.船政教育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

[13]沈岩.船政学堂的教育模式与特点[J].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2012(20).

[14]武杰希.马尾船政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启发——以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4).

[15]盛海洋,盛京.福建船政发展过程及设立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5(09).

[16]盛海洋,柳燕妮.开发利用船政文化的启示与建议[J].文教资料,2016(15).

[17]许友孝.借鉴福建船政办学模式发展现代高职教育[J].统计与管理,2015(1).

[18]柳靖,黄鹍.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体制与特点[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9]刘传标.船政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工匠精神养成(一)[J].福建史志,2017(1).

[20]王冬凌.福州船政学堂及其科学教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1]陈清辉.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J].福州党校学报,20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2017党建思政研究立项课题(DJ1713)部分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