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生活味的德育课堂

2017-12-02 10:00邹芬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内容生活化

邹芬

一、引言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架起德育课堂与学生生活的立交桥,让德育回归生活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只有注重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德育课的真实和实用。

笔者结合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探索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努力打造有生活味的德育课课堂。

二、中职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生活化教学的先行者。他提倡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指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本文的中职德育课程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生活要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再运用生活实践来理解德育理论,然后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问题,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感受生活,体现德育课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这里强调的生活化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引入生活元素,或停留在生活现象的罗列,而是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生活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是教学生活化的现实要求

笔者对我校德育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学习很感兴趣,而对德育课的兴趣程度明显低于专业课。62.5%的学生认为德育课的内容,对他们的成长帮助不大,87.3%的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讲授式德育课。在部分学生印象中,德育就是忽悠的学问。认为德育课,就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从小就开始学了,现在不需要再继续学习。又或者认为德育理论好高深,不接地气,我学不懂。这些调查结果确实值得我们教师深思。德育是什么?德育做什么?德育如何教?

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学习,它是个人道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养成。所以不能把德育政治化和口號化,也不能关起门来教德育。我们苦口婆心、热情激扬的大道理,终究抵不过睡觉和手机对他们的诱惑。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需要换一种眼光看学生。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富有朝气的、个性鲜明的“00后”。他们可能不愿意读书,但不一定不喜欢学习。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德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有魅力的德育课应当是有趣并且有用的,对学生有现实帮助的。比起说教,学生更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他们更希望通过参与和体验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只有所学知识与生活不脱节,德育课教学才能走进学生内心。只有以让师生都快乐的方式来抓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抬头率,使课堂变成一场人人受欢迎的show,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本文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谈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具体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四、中职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

《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主要涉及国家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治国策略,部分内容抽象难懂。而且有关国家政策性的内容已经在小学初中都讲授过,不再有新鲜感。部分中职学生更是产生了“政治这玩意这么高大上,离我生活太遥远了”等错误想法。如何让《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走进课堂?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适宜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他们的知识。教师需要构建生活化德育课堂,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对现有的德育课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课堂生动化,想方设法创造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

(一)教学内容变生活化

德育做什么?课堂要教什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味。德育课教学内容必须且只能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中职德育课堂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把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育的起点。对于教学中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地优化和整合,适当打破知识的逻辑性,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笔者所在教研组潜心钻研,大胆进行课程改革试验,在活动德育的模式下,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和结构的整合优化,将教材的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经济模块(我是创客)、政治模块(我是公民)、民生模块(我是监督者)三大模块,以职业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需要构建课程知识结构,突出建筑行业和职业特色。将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经济政治知识点穿成一条生活主线,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企业、体验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教学中,笔者还针对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专业特点,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经济模块中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笔者结合建筑专业的特点,让学生课前调查广州或家乡有关的建筑企业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在讲到“价值规律”相关知识点时,提供相关专业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中探讨商品房建造过程和房价上涨的原因。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课堂上,增加了建筑风格文化欣赏的内容。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学习的内容,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化时代成长的学生,虽然每天接收众多的网络资讯,却缺乏智慧的选择,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细心积累和加工素材,把时事新闻、流行文化等元素引入课堂,加入新鲜事、新鲜人、新鲜话,以新颖、有趣、轻松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比如,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新闻热点发言和点评,培养学生搜集草根式生活元素的好习惯。由于操作性强,学生没有压力地畅所欲言,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运用,效果很好。课堂当中穿插一些流行文化,比如把流行音乐《小苹果》改编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版的音乐, 就会瞬间点燃课堂激情,引导学生关注价值观的学习。我们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设德育实践专题课,邀请往届成功的师兄姐回校介绍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成长历程,收集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开展经验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等。endprint

以上的举例只是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一小部分。教师要吃透教学大纲,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性地提炼和积累教学材料。教学内容一整合,整个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愉快,更具吸引力。

(二) 教学方法变生活化

德育如何教?有了好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采用学生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在课堂中可综合运用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活动探究等教学策略,利用影视、故事、时事热点、小品、音乐等辅助资料,引入游戏、微课、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达到做中学、做中教。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用心感悟

生活体验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才能引起学生的互动共鸣。教师应设计丰富贴切的情境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进行“消费和消费观”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从一个人人都会回答的提问导入:父母每个月都给你们多少生活费。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是怎么支配这些生活费。接着笔者让学生填写“我的月消费明细表”,看看爸妈给的生活费我都花去哪儿了。在大多数学生都埋怨钱太少不够花。这时笔者又让学生填写“我的家庭消费月开支明细表”:假设你们已经成家立业,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看看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一个月究竟要花多少钱?当月消费总额统计出来后,学生都倍感震惊和打击,赚到的钱根本不够花,日子没办法过了!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比较,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和反思。这时学生的观念出现变化,由之前的抱怨不够钱花转变为体谅父母的艰难,反思自己的错误消费观念。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故事进行二次开发,将知识点串联在一个个故事情节中。

比如在进行“关注改善民生”相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出发,创设了一个“小明一家的民生故事”的情境。通过小明的所见所闻所思进行层层设问,将教学内容有機地串起来,把政治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政治化,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思考。故事情境是这样的:家境贫寒的小明中考失利,想读个中职好找工作,从而引出上学贵的问题。再由小明哥哥工作单位不买社保的问题,引出小明提出的“我老了谁来养、我得了重病怎么办、如果我失业了该何去何从”等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问题。而小明爸爸生病住院花了一万多,感叹看病贵,引出我国全民医保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思考民生问题。由于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探究。

3.创设任务驱动情境,激发学生乐于探究

任务驱动情境是强调教师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探究式地完成学习。教师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比如,在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内容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根据教材中人民代表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任务,选择北京、重庆、拉萨、潮阳四个有政治代表性的城市,带领学生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政治制度探索学习。主要形式是采取课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课堂汇报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每种制度以一个代表城市作为切入点,根据教材资料和网络资源,收集代表城市人文、建筑等旅游特点,结合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PPT汇报资料。任务主要是深入理解该种制度是什么,内容包括哪些,有什么优越性等问题。最后由组长充当导游,组织大家进行玩中学,在轻松的旅游氛围中学习政治制度。此外,笔者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还设置了不同的项目任务单:制作创业计划书、编写模拟议案、小论文写作、制作校园文化长廊手抄报、手工作品制作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把理论融入活动,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探究活动中提升行动,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完善评价方法,保障生活化教学效果

教学如何评价?德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内容,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中,笔者既重视课堂学习态度、讨论问题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又关注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多角度评定学生成绩,以求更加客观、公正和全面。评价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表现,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关注学生成长。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平时表现60%(纪律、考勤、发言、参与项目活动、作业等)、期末考核情况(40%)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平时课堂评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加期末测试来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度。为了更好地达成评价目的,笔者在表现性评价方面花了大量的功夫。比如,在课堂中,通过小组调查、情景表演或角色扮演、综合性作品和自我分析作品等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

(四)教学实践效果和反思

解决了教什么,如何教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师要利用个人魅力,发扬“不断折腾”的精神,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通过一条条主线,创设一个个教学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起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问题。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脱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理解和体验生活,在思想和探索中不断认识自己。根据课后问卷调查,学生反映课堂变有趣了,学习变得有味了,做起作业来也更主动了,教学生活化改革已初见成效。

当然,基于笔者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方法的欠缺,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和难题。比如收集到的教学素材如何更好地有效开发和运用,德育内容如何与专业结合,如何避免合作探索活动有形式无体验等。实际教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配合,那就需要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去改革和完善教学,这个过程何尝不是我们教师修炼的过程。

五、结语

德育课不是对生活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唤醒昏睡的德育课堂,让中职德育课更“接地气”,仍需我们德育教师不断地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空间,采用富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来打造魅力德育工厂。德育也不只是一种课堂教育,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它必须站在生活的高度来认识和体验它,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德育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我要说,德育是实的,只要我们用心将生活资源排列组合和二次开发,有限的课堂一定会开启学生的无限探索,德育定会彰显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何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课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新时期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途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浅谈微课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