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作文教学实践

2017-12-02 17:03李佛海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实践教材

李佛海

摘 要: 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中学作文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重新确认,教材的编写在注入新的内容,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对中学作文教学做研究。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教材 教学实践

一、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的地位

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研讨的重点教学话题,原因在于作文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是一个重难点,对于部分阅读量少且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作文是一个回避的话题,但是应试教育下,一些学生和教师为了作文得到更多的分,追求模板和套路,而在写作能力和兴趣上很少关注。不仅是在教法上如此,在教材编写上写作教学的比重也不是很大。语文教材中“重读轻写”的现象很普遍,是写作依赖于阅读的局面,这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很不利,因为写作教学没有专业知识做依托,主要依赖阅读教学。这不利于学生对写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阅读教学中涉猎的写作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教师在讲授阅读教学时以文章为主,由于教学重难点不同,文章教学和写作的重合部分不易把控,学生对写作的概念云里雾里,教师虽然付出心血,但是没有形成体系,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写作思维和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材中写作教学知识的缺失主要体现为写作系统知识,现行课本中写作训练在单元之后,每个单元之间的衔接性不强,主要是每个单元以主题为主进行讲解,而且案例很少。对主题的分析不是很到位,对于此种现象,我认为在教材的改版和编撰过程中应该有所改变,让语文写作知识和其他诗词文言知识一样有明确的目的性,既与单元阅读课文之间有联系,又和各个单元的作文知识环环相扣,逻辑清晰,系统性强。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关于强调阅读作用的名言警句,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作能力就越强,写作就越得心应手。

以往的语文教学对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十分重视,写作能力和人的思想修为挂钩,写作水平体现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文采。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作文模板和名篇的背诵,对学生的个性和全面發展关注较少。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仍占很大比重。多读书确实可以积累很多素材,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以阅读促进写作、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看似很公平,但在读写观念上显现出的就是以读为本,以读统率写。

一线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认识,书读得多自然就有写的东西,阅读与写作的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没有经过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的写作指导,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很好。在新课改实施和素质教育推广的大前提下,教师对作文的教授不能再重走老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情况展开教学。即必须认清阅读和写作的区别,把握两者的联系,不能混为一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写作的知识推给阅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脑海中缺少必要的素材和观点,导致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的学生会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抄袭或是敷衍了事,既不能达到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又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中,只是对单调的作文理论知识的讲解,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的欲望和热情。

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目标上要不被应试教育干扰,把应试的要求内化为作文教学的小步骤、小目标,在作文系统训练中求突破,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终极目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中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注意把控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刚开始对写作的要求不要太高、规矩不宜太多,先要让学生敢于写作,敢于倾诉,接着进行规范的教学和系统化知识的传授,最后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作文的评价和批改上,以往的方法是课后由老师一人承担。这种批改方法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的工作量也很大。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认识到彼此的优缺点,互批互改。首先是增加学生对作文的好感,也就是对写作的好感,进而认识写作的思想和方法,相互之间进行比较、超越。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且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四、应试教育下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应试教育中的表现

曾经有位中学语文老师说:“去问中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文,大概有90%的人说不喜欢。我们的学生收了十年的语文教育,最后的结论是讨厌作文,教师埋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只能说我们语文教育是失败的。”[1]这种结果让每个语文老师深深地反思:学生为什么对母语也没有多浓厚的兴趣?

谈到作文,有位中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作文缺“氧”[2]。中学生所缺的“氧”为何物呢?原来是写作的自由空间。什么东西让这个空间变小的呢?是应试教育。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就说:“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做到是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技能,一辈子能经得起这种最广泛意义的考试,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或者是升学考试。”

(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教师和学生都只把成绩看作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在某些教师眼里作文不是为了表达多么高尚的思想或者有创意的想法,而是为了得到阅卷人的认可,只有阅卷人的认可才能是获得高分的保证。这种教法和学法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阻碍了思维的全面发展,在写作训练上将个人的感知和想法让位于应试。学生主观意识得不到展现,在应试教育下主观意识被阅卷人的意识取代。某些教师成了阅卷人意识的传达者,引导学生朝着优秀作文看齐,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

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在作文教学中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教师作为过来人,不能让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像空气一样流走,要让他们用文字抒发情感,突破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对写作的条条框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endprint

五、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困境的措施

明确当前作文教学的困境,是走出这个困境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知道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病症就可以对症下药。下面针对中学作文的病症探讨如何走出困境。

(一)教学中教师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

教师和学生是关乎“教”和“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作文教学无疑是以学生为本位的,这是作文教学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少用艺术化的条条框框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过渡中教师究竟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是“教”学生“学”,教学的目的是传授学习方法而非仅仅传授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学的最终任务不是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特别是自己想要的知识。“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二)作文教学评价标准转变

对于写作过程而言,教师对文章的评价和修改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对文章进行再认识、再修改、再创作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但是评价体系要一改过去封闭僵化的老路,减轻教师的负担,并且提高评价效率,要全方位、多侧面地进行,进行开放式的评价。评价的权利要开放,让学生亲自参与作文的评价,相互切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4]由此可见,让学生亲自体验作文的评价和修改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读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评价标准要开放,传统的评价呆板划一,是影响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大工程,成其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從“教”“学”“评价”入手做了探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系统的更新对作文教学的改进有重要的意义,在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对写作教学也应有自己的心声和实践经验。利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和烙印。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改理论和了解素质教育内容,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高效。

参考文献:

[1]初晖君.浅谈作文教学中写作思路的开拓[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4(3).

[2]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0(1).

[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7.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教学实践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