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凌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不断关注文学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动态,形成开放、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引导学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观点与现象独立思考,质疑论辩。实践、质疑、思考、论辩的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共同指导下,在文学理论课教学中做出的探索。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实践 质疑 思考 论辩
文学理论源于文学实践,建立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发展的基础之上,涉及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家、作品、文学接受等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文学艺术的性质、特征和规律,课堂教学就必须紧密结合各种文学现象与文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几年的文学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笔者紧密结合文学实践,进行“实践、质疑、思考、论辩”教学模式的尝试。现略作小结,以讨教于大方之家。
一、构建基础与目标指向
本模式建立在科学、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学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文学理论课程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为该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文学理论教学必须不断关注文学实践和理论的最新动态,形成开放、实践的课堂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结构知识,运用基本原理,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观点,理解和分析无限变幻的文学世界[1]。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为本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真正的理解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通过努力思考,积极探索,体会“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在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化为能力,分析千变万化的文学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形成各抒己见、勇于创新、大胆表达的个性。
二、文学理论教学模式结构程序
1.联系文学实践,设疑激趣,引发争议。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提出富有争论性的文学实践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思考。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一方面尽可能地把间接抽象的理论建立在实践活动、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解决现有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内在动力与学习责任感的结合。
在文学理论课上,笔者经常提出文学界有争议的一些问题,设置疑问,创设悬念,引导学生展开争论。例如,在教学“题材多样化与重大题材”这一难点之前,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文坛人物——李敖和琼瑶之间的相关争论。20世纪60年代,李敖曾这样评价琼瑶的创作:“她应该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花草月亮和胆怯的爱情之外,还有煤矿中的苦工,有冤狱中的死囚,有整年没有床睡的三轮车夫,和整年睡在床上的要动手术才能接客的小雏妓……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在动脉深处,流着群众的血液。在思想上,它不代表改革,也会代表反叛。但在琼瑶的小说里,我们完全看不到这些。”琼瑶答复李敖:“冤狱的死囚,我根本就不相信会有那样的人和事……至于写终生没有床睡的三轮车夫,我还没有找到……台湾有这样的典型人物;至于雏妓的生涯,我听都没听过!”当今中国文坛两位热门人物昔日的争论,依然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反应迅速且热烈,各执己见,在班内引起争论。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两个人的话都完全正确或错误吗?还是各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要求大家仔细阅读书上有关文学题材的内容,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快发散开来。
在选择问题材料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材料应和所要学习的文学理论概念密切相关,学生能明确思考问题的方向;二是所选材料应有相当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展开积极思考,获得成就感;三是所选材料应有较广阔的思考余地,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究,获得不同的发现。这样综合起来,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复杂的思考,充分鼓励其创新思维,才会使学生发现文学理论天地的丰富宽广。
2.引导学生自学理论,独立思考,小组探讨。
在设疑激趣的前提下,教师进行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学新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逻辑结构,理清概念,并将所习得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探讨的形式,形成小组意见,为班级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如上例讨论需要直接运用的是“文学题材多样化与重大题材”的新知识,又是建立在对“文学的本质和特征”尤其是其中的“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知识的融会贯通、换位思考、综合运用基础上的。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啟发指导,要求学生把当前要学习的新内容尽量和旧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将所学的理论形成整体、系统的概念。学生可自由分组,互相帮助与启发,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引导中注意以下三点:
(1)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达到对一类事物现象有本质的、共性的、规律性的认识,掌握该学科的系统理论结构,从而实现文学论争实践问题的解决与文学理论系统学习的统一。文学理论来自于文学实践,有着严密的系统结构,帮助学生运用理论解决文学实践问题,使他们更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并真正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体系,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2)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直接目标在于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提出教育目标“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2]。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教给学生归类、分析等学习方法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只有既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又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今日的师范生才能成为明天合格的教师。endprint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小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更能在班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的提高。小组间良好的竞争心理能激励小组每个学生都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发挥最高水平。同时,小组内学间生的争论使他们相互启发,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3.课堂小组发言,质疑论辩,总结提高。
经过充分的學习思考,各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其他学生和教师质疑,就某些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后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补充、归纳、提升。如关于李敖和琼瑶之争,有的学生说:“琼瑶单纯描写爱情,虽并无不可,但太狭隘了。她或许两耳不闻窗外事,有权力不写她不熟悉的事物,但不能否定它们的存在……李敖的批评实质上是对当时台湾文坛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也有学生说:“李敖过分关注重大题材,忽视题材的多样性是不对的。”有的小组还查找有关的政治、历史、文学资料,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欣赏体会,谈得较为深入。当然,有的学生思考不够全面深入,对当时台湾文坛的背景了解不足,对文学的阶级性和文学重大题材的意义认识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纠正和总结提高。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争论,达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文学艺术解读的多元性和文学理论理解的多重性,加上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肯定存在差异。其实,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同观点相互碰撞、补充、修正,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索钻研精神和创造精神。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复杂的问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多重观点,珍惜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鼓励创新,不要让学生人云亦云。
(2)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注意即时引导。教师不仅是讨论的参加者,更是讨论的组织者、评价者。在讨论中,教师要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通过精要的讲述,梳理学生的认知结果,不仅引导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系统的知识,而且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探索的价值所在和薄弱之处,从而树立信心,不断自觉培养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文学理论“实践、质疑、思考、论辩”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而且教师能时时感受到师生间创造活力的碰撞、思想智慧的交锋的快乐和教学艺术所散发的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J·S·布鲁纳著.钟启泉译.教学论的定理[J].全球教育展望,1987(1):41-50.
[3]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