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网络舆情的作用和问题分析

2017-12-01 05:38王青松
福州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舆情要素矩阵

王青松



社会治理中网络舆情的作用和问题分析

王青松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它的公共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治理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地改进。网络舆情是公共环境变化的产物,它对社会治理具有正反两个维度的影响作用。社会治理在应对和运用网络舆情时,还存在着思想意识、体制机制、宣传引导、队伍力量、工作方法、公务行为、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解释结构模型的定量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社会治理;网络舆情;作用;分析;

社会治理作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创新,首次提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传统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加注重主体的多元化,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当前,我国正着力创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坐标,不断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方式。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络、移动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网络舆情正是在网络空间内社会民众根据特定的事件议题公开交互表达的情绪、言论等态度集合,它类似一把“双刃剑”,正对社会治理产生着正负双面的作用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要想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理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充分运用网络舆情。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舆情案例可知,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从正面积极作用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网络舆情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丰富的社情民意。网络舆情可以看作是现实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它在拥有7亿网民的虚拟空间里实时地反映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关注焦点。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一书中有句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讲的意思是,房屋是否漏雨,住在屋里面的人最清楚;同理,对当今社会治理而言,治理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需要创新改进,广大社会民众也都有一定的切身体会。网络舆情具有较高的时效性、敏感性,信息传递十分活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采集分析,正好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丰富的即时信息,从而帮助党和政府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

第二,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有助于规范公共秩序。现代政治哲学告诉人们,“生存安宁(秩序)和生活幸福(福利)是人类对公共社会或国家最基本的价值期待。”[1]而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公平正义乃是公共社会生活秩序的最关键要素,否则,在缺乏公平正义的情况下,公共秩序将受到扰乱甚至严重的威胁。如何能使社会更加公平正义,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国家基本制度的正义设计和正义安排,政府更加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除了运用好“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内部监管机制之外,在社会政治环境和现代民主政治条件日益成熟时,还可以设计实施“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民主监督方式,尽可能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杜绝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问题的发生。而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民众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公共事务进行评价、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监督评议的过程。[2]正确对待、合理运用网络舆情的监督功能,有助于更好地规范社会公共秩序,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第三,正面网络舆情能够增强民众对政府的公共信任。《新编汉语词典》解释,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3]政府是承担公共管理的主体,也是履行国家公共事务的承载体、行为体,民众对政府的公共信任是决定政府能否持续良好地开展社会公共管理事务的关键。但纵观国际风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政府信任的下降已经成为国际间公共治理领域的共同现象。”政府公共信任的下降既与社会形势、公共环境有关,更是与民众诉求、政府行为紧密相连。正面网络舆情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府主动的正面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唱响网络主旋律,显然这从改善公共环境角度来说,对于增强政府的公共信任十分重要。二是民众对政府的正面评价,所形成的正面网络舆情能够说明政府回应民众诉求、规范政府行为的积极态度。当越来越多的民众在网络虚拟空间积极肯定、热情鼓励政府行为时,显然,正面网络舆情就会自然形成,这样的正面网络舆情对提高政府的公共信任很有帮助。

第四,网络舆情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便捷途径。从权力运行方向来看,治理是具有协商合作性质的管理,它是上下权力层级之间、官民之间互动的管理过程。当前,我国坚持改革完善的体制机制之一就是要求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在发挥好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引导民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合理诉求,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止到2017年6月份,我国手机网民人数已经高达7.24亿,而以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用户使用率也达到了84.3%。这些数据说明,通过网络途径建言献策、参与社会治理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工具基础。政府主动规划设计好社会治理的网络舆论参与平台,那么,民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参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在应用网络舆情中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主要是以舆论监督评价的方式作用于社会治理。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众参政议政、权益维护的意识因此不断地增强,也有了更加积极的愿望、更加便利的信息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这种积极的现状符合我国当前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但是,“天价X”事件、“华南虎”事件、“魏则西”事件等一桩桩令人扼腕叹息的网络舆情案件,暴露出社会治理相关职能部门在应对和运用网络舆情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会加剧负面网络舆情对社会治理的消极影响,必须对其高度重视,及时解决。

任何系统都是由多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就是系统的结构,对系统结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就形成了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其中,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是最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社会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在此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思维,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尝试就社会治理在应用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梳理问题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第一,调查研究系统要素及其初始关系。在对政法委、公安、宣传部、新闻媒体机构等单位走访调研中,可知在应对和运用网络舆情进行社会治理工作时,队伍力量、技术应用、应对行为、体制机制、工作方法、思想意识、宣传引导等7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那么,依照先后顺序,对这7项进行编号,就形成了本文解释结构模型的系统要素。即:S1(队伍力量)、S2(技术应用)、S3(应对行为)、S4(体制机制)、S5(工作方法)、S6(思想意识)、S7(宣传引导)。

调研过程中,还根据“Si是否影响Sj”的关系式,征求受访代表的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7项要素之间的数据关系,如表1。

表1:系统要素关系初始数据表

去掉表1的边框,就可以得到7项要素之间的初始关系矩阵,如表2。

表2:系统要素关系可达矩阵(初始)

第二,区域划分要素之间的关系矩阵。建立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要经过“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四个阶段。区域划分是“将系统的构成要素集合S分割为关于给定二元关系R的相互独立区域的过程。”[4]一般可用表上作业法完成,作业过程如表3。

表3:区域划分表上作业

表中的R(Si)是指系统要素Si的可达集,就是要素Si能够影响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数学集合。例如,R(S3)={S2,S3,S5},表示要素S3能够影响S2、S3、S5。对应到社会治理在应用网络舆情的问题中来,就是“应对行为”除了能够影响自身之外,还能影响“工作方法、技术应用”两种因素。A(Si)是指系统要素Si的先行集,就是能够影响要素Si的所有元素组成的数学集合。例如,A(S7)={S4,S6,S7},表示能够影响S7的元素除了其自身之外,还有S4和S6,同理,对应到社会治理在应用网络舆情的问题中来,就是“宣传引导”能够受到“体制机制、思想意识”因素的影响。在表3的基础上,就可以把初始可达矩阵(表2)转化为如下对角块矩阵。

通过区域划分,初始的7项要素已经被分为{S1,S2,S3,S5}和{S4,S6,S7}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了,以便后续的进一步计算推理。

第三,级位划分和骨架矩阵提取。级位划分是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的重要步骤,就是在区域划分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区域内的要素按照不同的层级再次区分开来。同样,可以通过表上作业完成,以区域{S1,S2,S3,S5}为例,作业过程如表4。

表4:级位划分表上作业

由表可知,区域{S1,S2,S3,S5}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其中,S2在第一层级;S3和S5具有强连接关系,同处于第二层级;S1在第三层级。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对区域{S4,S6,S7}进行划分,划分的结果是:S7在第一层级,S4在第二层级,S6在第三层级。经过级位划分后,对角块矩阵M(P)将变为要素之间具有排列顺序的新的对角块矩阵

骨架矩阵提取,就是把具有强连接关系的两个要素,保留其中一个,去掉另一个;然后再把自身到达的二元关系,减去单位矩阵,重新得到一个新的矩阵,也就是得到一个新的具有最少二元关系个数的骨架矩阵A´。

第四,多级递阶有向图的绘制。依照所得的骨架矩阵A´,就可以绘制出与之对应的多级递阶有向图D(A´),即:建立出系统要素的递阶结构模型。方法是先按区域从上到下逐级排列出系统的构成要素;然后把同一个层级被删掉的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另一个要素补充回来,并且使之处于同一个层级;最后按照骨架矩阵的邻接二元关系,用有向弧连接成有向图(图1)即可。

图1:有向图

根据所得有向图,对应到社会治理在应用网络舆情中的问题,有向图表示队伍力量、技术应用、应对行为、体制机制、工作方法、思想意识、宣传引导等7项问题要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进行研究。而且这7项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影响关系,即“队伍力量”直接影响“工作方法”,同时间接影响“应对行为、技术应用”;“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体制机制”,间接影响着“宣传引导”。所以,在创新社会治理策略时,要有系统的全局观念,创新一个方面都应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其他变化。同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根本上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例如,要想提高正面网络舆情的宣传效果,仅仅从“宣传引导”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如果“思想意识”不增强、“体制机制”不健全,即使每天都在传播正能量,一旦出现社会热点特别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社会治理工作很快也将陷入被动状态。

总之,社会治理是为人的服务和对人的治理,人在哪里,重点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社会治理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的目标要求,更好地适应7亿多网民的现实国情,进一步提高预测预警预防网络舆情风险的能力,从而更加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和现实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和谐有序。

[1]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

[2] 周可达.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J].学术论坛,2009(7):45.

[3] 李国炎.新编汉语词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899.

[4] 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45.

责任编辑:倪 芬

2017-08-10

本文系福建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6年度课题成果。

王青松(1981-),男,山东荷泽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电教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和现代科技的研究。

G206

A

1674-1072(2017)05-028-04

猜你喜欢
舆情要素矩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舆情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舆情
也谈做人的要素
舆情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