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翔 邹媛媛
论“微思政”实效性与需要理论的契合
陈 翔 邹媛媛
“微思政”是网络时代顺应信息交流形式发展结合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本文从需要理论入手,分析“微思政”应如何契合当代思政教育需要,提升教育实效性,推动自身发展。
微思政 需要理论 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科学水技术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成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的信息载体,网络的发展势不可挡。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云端”、论坛、QQ、贴吧等信息交流方式不断创新,逐渐成为90、00后等新兴人群的主要交流形式。顺应这样一股潮流,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现了各种借助网络渠道,意在推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新模式——微思政。
“微思政”是以网络为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以及微电影、微小说等新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其自身的特点来看,采用这一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反应迅速、平等交互、易于接受的后果优点。但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由于没有契合当代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效果上往往出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从需要理论出发,分析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是推动“微思政”实效性提升的有效途径。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状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理论界具有对需要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心理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在心理学领域,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奥尔德弗“ERG理论”以及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为主要代表;在哲学领域,则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代表。但不管哪种需要理论都强调人的需要是从高到低,分为几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正确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认识,并努力对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进行实现或激励,引导受教育者采取合理的方式追求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其核心源于通过自我意识的指导和引导,实现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发展。
人的高层次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其自我教育、自我治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然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影响学生个人需要的满足,使得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活动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缺乏实效性。而“微思政”形式,借助于网络的多元性与互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互动交流,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综合问题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类“微”平台的信息传递、问题交流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对受教育者需要的全面准确把握基础上。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效果补缴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对学生的需要重视不够,甚至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思政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需要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网络“微思政”而言尤为重要。“微思政”强调的是学生的互动交流、主动学习、自主思考、自我提升,因此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微思政”当中来,并能保持较长时期的主动学习状态,是提升“微思政”是首要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必须从需要入手,使“微思政”在内容、形式上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具有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的教育,是教育对象内在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在于“通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1]。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传统的思政教育之所以实效性不高,问题就在于无法有效处理这一矛盾所致。而网络“微思政”,通过网络对信息收集的广度,能使整个网络对某一问题的观点,集中呈现在受教育者面临前,使受教育者能直观的比较个人观点与网络舆论观点的异同,当个体的言行和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相左时,就会感觉到群体舆论的压力。群体心理的作用此时会迫使个体进入“内省”,追随群体言论并反思个体思想观点与群体差异之所在。通过不断的“内省”,是受教育者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自身个体意识,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实现。
“微思政”首先要做好平台建设,在版块设置、功能分区上要注意贴近青年学生的使用习惯和爱好偏向;其次,注重内容建设,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但在具体内容上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特点选取内容,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最后,在互动交流上强调平等,由于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当中,其自由表达与社会参与需求增多,思维方式上普遍存在着对权威的质疑情绪,在行为方式上更加具有叛逆性和激进性,因此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使学生不但能选择性的接收信息,也能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平等的交流,不断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辨别、选择、吸收、传播和再创造。
“微思政”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于通过受教育者的“内省”,将网络群体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因此,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保正确证网络群体意识的方向,就成为确保“微思政”功能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加强网络“微思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强、熟悉网络环境、了解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师,使其成为引导“微思政”舆论传播导向的主体,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方法,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心理成长。对于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舆论趋势要及时安抚和疏导学生情绪,并进行理性解读,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网络伦理规范建设。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容许人们在这一平台上自由表达观点,这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个体自由发展的需求。然而“微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结合的结果。因此,在这一体系中不可能为所欲为,必然要将个人的言行限定在一定的范畴以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结合网络文化发展和网民行为的实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与超越相统一的规律,系统地总结、提炼为网民所认可的网络道德规范,并通过“微思政”平台大力宣传,实学生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规范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秩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微思政”用户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功效。
推进“微思政”平台建设,并非否定传统思政教育线下工作。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许多现实中的问题在虚拟空间是无法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具体内容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使得这些内容的理解仅靠单纯的语言描述是无法说清的,必须依靠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对其有深入的认识。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线下工作来发挥作用,“知行合一”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刘换霞.需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3.
[3]刘艳.论需要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安俊达.“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从吉林大学学生思政教育现实看细致入“微”[D].长春:吉林大学,2015.
[5]薛红艳.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四川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科青年教师专项)课题“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项目编号:SZQ2016049);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课题“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WLWH16-2)的研究成果。
陈翔(1980-),男,四川自贡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邹媛媛(1981-),女,四川自贡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